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走近相扑:饱含文化内涵的日本国技

2013年03月07日 19:13

 

新华社供宣讲家网独家报道:

走近相扑:饱含文化内涵的日本国技

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 发自日本东京

提起相扑,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相扑选手如同大肚弥勒佛般的肥胖摸样,观看电视转播,也往往 “只见肥胖不见艺术”。然而记者在位于东京的两国国际馆观看了一场相扑表演赛,才发现只有到现场,才能真正体验到相扑的独特魅力。

两国国技馆位于隅田川畔的两国桥附近,是一座四面坡攒尖顶的方形建筑,重建于1985年。门口的碉楼上,大鼓正在不停地敲响,通知人们比赛即将开始。碉楼下,一排五颜六色的细长彩旗迎风招展,上面书写着要出场的选手名字。虽然入场一般从上午11时才开始,但往往刚到10点半,门前已经人山人海,足见观众的热情。

(图片说明:日本东京两国国技馆外观)

在国技馆入口处,相扑选手和身着和服的妻子一起迎接观众。体型庞大的相扑选手与娇小玲珑的妻子站在一起,就如同大象配小猫咪一般。在日本,比较成功的相扑选手往往有个美女妻子,这是由于相扑选手不仅地位较高,且收入丰厚,所以颇受女孩们青睐。

国技馆正中是边长为6.7米,称为“土俵”的土台子,用带有粘性的特殊土壤制成。土俵正中有一道稻草绳围成的直径4.55米的圆圈,土俵外圈还有一层方形的稻草圈,两层稻草圈之间铺上沙土,这样选手被推出后,留下脚印,可以作为判断输赢的证据。选手被摔倒在地,或者被推出圆圈外,都算输了。

相扑在日本已具有约2000年的悠久历史,最早是在古代神社的祭祀活动中出现的。当时是根据取胜结果,来占卜农业和渔业是否丰收。由于相扑实际上起源于神社的祭祀活动,所以至今相扑比赛中仍能看到神道教的痕迹。土俵建成后,要在土俵内埋入米、盐等作为给神的贡品。

土俵上方是一个称为“方屋”的小房子,类似神社大殿的屋顶,四角悬挂了青、白、红、黑四根粗壮的穗子,象征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表明东南西北方位。本来,方屋以前是四面坡的凉亭结构,有四根柱子,1952年9月,为了避免影响观众观看,改造成了现在悬吊的形式。

(图片说明:相扑馆内土俵、方屋全景)

开场后,相扑选手轮流上台清唱称为“相扑甚句”的民谣。所谓“甚句”,是一种以“七、七、七、五”音节为格式的民谣,相扑选手们浑厚的声音,引起观众的赞叹。

 

相扑选手在日本通常被美称为“力士”。比赛前,各级别的大力士要集体登上土俵,在土俵上围成一圈,展示力量,如同肉山一般,这时才觉得只有特别胖才有力士的气概。力士们比赛时腰间系着一条犊鼻裈,只有登土俵的时候才会身着一种带有围裙的豪华犊鼻裈,围裙上绣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

(图片说明:相扑选手赛前集体亮相)

大力士们一身的肉特别引人注目,据说相扑力士其实并不是单纯肥胖,而是满身的肌肉,脂肪率并不比正常人高。功劳在于独特的相扑菜肴,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种名为“力士火锅”的什锦火锅料理。

“力士火锅”用鸡背骨和肋骨熬成汤,然后放入蔬菜、豆腐、肉等各种材料煮,营养均衡,美味可口。不过以前相扑力士只吃鸡肉,而忌讳吃四足的猪和牛等,因为这会让人联想起被摔倒在地的样子。不过近年来,这些禁忌也逐渐淡薄,猪肉和牛肉也开始进入什锦火锅。为了让人联想起作为相扑胜利标记的白星,这些肉往往做成白肉丸子。

(图片说明:“力士火锅”是日本相扑界特有料理)

相扑选手训练的教室称为“部屋”,教练则通称“亲方”。什锦火锅等一般是幕下以下的低级学员在部屋亲自烹饪,如果长期没有长进,就要一直干大师傅的活,所以有“擅长烹调的力士没出息”的说法。不过,相扑选手退役后,却可以运用掌握的烹调技艺,开办什锦火锅店,所以也算一个小小的收获。两国国技馆周围就有不少这种什锦火锅店。

相扑共分10个级别,由上往下依次为横纲、大关、关胁、小结、前头、十两、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序之口。其中,“前头”以上统称为“幕内”,十两以上则统称“关取”。

相扑选手的名字很有特色,称为“四股名”,如同艺名,这些名字有的是历史上的豪杰人物,有的是名胜和地名,有的则是猛兽名。例如之前退役的小结选手——岩木山,他的名字来源于其故乡,津轻县岩木町,同时当地还有称为岩木山的名山。大关“把瑠都”由于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所以根据“波罗的”的谐音起了”把瑠都”的四股名。

 

相扑选手是现代日本唯一还留着发髻的男性,且只有“十两”以上的力士,也就是“关取”才有资格留发髻。不过这种发髻不是一般人能梳好的,两名梳头匠人在土俵上为观众演示了发髻的梳理方法。首先要用山茶油涂抹头发,山茶油具有美发作用,另一个效果时让头发坚硬起来,从而塑造出造型,梳头必须用黄杨木梳,这是由于黄杨木梳不像塑料梳子那样产生静电。一尺多长的头发梳理成一把之后,用头绳在根部系住,然后弯成一个弯朝向前,发髻的前部要张开一些,如同银杏叶片,所以这种发髻被美称为“大银杏”。整个梳头过程足足花了20多分钟。在江户时代,梳头匠人是个很普遍的职业,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男性断发,如今只有在相扑界还有梳头匠人活跃了。

(图片说明:相扑选手发髻特写)

记者当天首先观看了“十两”和“幕内”的比赛。称为“呼出”的工作人员手持白纸扇,站在土俵上,分别面向东西,用悠长的声调报告力士的名字。两名力士上台之后,首先要拍手,将手掌伸开,以显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然后是轮流抬起左腿和右腿,做一下准备动作。之后,力士要分别到土俵的东南和西南角喝上一口清水,然后再吐到棉纸上,如同进神社时需要净口净手一样。这时,前一轮较量战胜的力士负责在土俵下用木勺舀水。

(图片说明:相扑选手蓄势待发)

两名力士再次摆出对垒架势之后,还要再次返回土俵的西南和东南角,抓起一把盐撒到土俵上。这是由于相扑本来具有占卜的一面,所以在比赛前,要向作为占卜场所的神圣土俵撒上祛邪的盐。有的大力士恶作剧,将盐撒向土俵周围的观众,引起一片惊呼。根据日本相扑协会的统计,每天的比赛要用盐45公斤左右。

 

相扑的裁判称为“行司”,身穿传统服装,头戴黑色的称为“乌帽子”的帽子,手持团扇,这种团扇沿袭自古代军队指挥用的军扇。比赛时,行司口中念念有词,诸如“还有余地”、“加油”等等。行司也有不同的级别,通过团扇扇穗的颜色和服装上称为“菊缀”的花纹的颜色,以及是否穿日式短步袜和草屐等区分级别。比如“幕下”以下的行司,只能赤脚,用黑色或青色的扇穗,而幕内行司则可用红色的扇穗和白色的菊缀。

(图片说明:相扑选手扭打在一起)

两名力士再次摆好对垒架势,行司团扇一挥,一声令下,两名选手就厮打到一起。不过角力时禁止用脚,只能用手掌推、按等。有两名选手四掌纷飞,劈啪作响,拼命要把对方推到圈外,令人眼花缭乱,赢得观众一片叫好。不少相扑选手由于块头太大,抵抗不了惯性,甚至翻滚到了土俵下,令人替前排的观众捏一把汗。

成为优秀的相扑力士,自然会财源滚滚,不过,相扑需要艰苦的训练,所以日本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也望而却步。

相扑的魅力不单在于角斗的激烈,还在于浓浓的文化内涵。相扑诞生于日本文化中,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如今,日常生活中大量日语词汇都来自相扑。不过,相扑目前仍是日本的国技,要想走向世界,并非易事。(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07/7055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