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日本人为何喜爱樱花 “人生短暂、盛极必衰”契合民族精神特质
2013年03月09日 17:48
新华社供本网独家报道:
樱花:契合日本文化的转瞬之美
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 发自东京
樱花在日本深受欢迎,其花色幽香艳丽,被视作春天的象征。每年4月上旬,东京都会笼罩在灿若云霞的樱花下。这时,东京万人空巷,大家纷纷涌到各处赏樱地去体验这转瞬即逝的美丽。日本人喜爱樱花,除了樱花具有的令人震撼的独特美,还由于樱花契合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早已深深融入日本文化之中。
(樱花:日本的精神象征)
全民参与的赏樱活动
在日本,冲绳县樱花开放最早,但当地并没有赏樱的习惯;北海道的东部和北部,赏樱活动也不兴盛,当地民众更倾向于在欣赏秋季红叶的时候举办宴会。除此之外,赏樱可以说是日本全民的活动。
作为春天的象征和花的代名词,樱花在和歌、俳句等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现代作品中,很多音乐和文化作品也都使用樱花。在音乐中,江户时代的筝曲、三味线音乐很多以樱花为题材。“樱花啊、樱花啊、暮春三月天空里”这首名为《樱花》的歌曲,在中国也广为人知。
(绽放:为大地带来春的气息)
樱花的原产地被认为是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在北半球的温带广泛分布,数百万年前在日本已经生息了。樱花可以说是日本最常见的花,也是最为日本人喜欢的花。预计樱花的开花时间,然后在地图上用等值线连接起来,被称为“樱花前线”,热爱樱花的人会追逐樱花前线前去赏樱。日本民间气象公司会对“三分开”、“五分开”、“七分开”、“盛开”、“开始飘落”等樱花绽放情况进行及时报告,这在世界上也是独此一家。
樱花树经常被用作行道树,在公园、庭院、河堤大量种植,所以日本经常出现大片樱花盛开的景观,确实“如彩霞、如白云”。在春天,日本各地的人们会聚集在樱花下,举行宴会。
日本人对樱花的酷爱是外国人难以想象的,在新华社东京分社附近的小公园里有一颗小小的樱花树,才刚刚绽放了几个花蕾的时候,就有好几个青年人在树下欢饮起来。在上野公园,樱花刚露出头,就有不少游客在树下铺上席子,推杯换盏了。
(赏樱:春季的全民盛宴)
赏樱在日本称为“花见”,所以赏樱饮酒被称为“花见酒”。室町时代,地方的武士阶层也开始举办“花见宴”。在江户时代,赏樱习俗广泛传播到民间。清末的诗人、外交家和政治家黄遵宪驻日时,为日本举国赏樱的狂热感到震惊,并在《樱花歌》中生动地描述道:“十日之游举国狂,岁岁欢虞朝复暮。”
在风中,樱花花瓣一齐飘落,被称为“樱吹雪”,也被作为花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受到热爱。晚间赏樱被称为夜樱,也是一种独特习惯。日本一些公园和神社等还会设置灯笼,称得上是“但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在灯光下,樱花看起来更为洁白,比如东京都千鸟渊的樱花,在灯光下随风晃动,如同飘荡的飞雪。
(夜樱:幽静淡雅的别样风情)
樱花树也被认为是谷物之神居住的地方,樱花由此被认为与种稻的祭神活动有关。在历法还不完善的时代,樱花的开花也被作为开始农业生产的指标。为此,对农民来说,樱花自古以来是非常重要的。
由梅到樱的变迁
在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就已经有关于樱花的记载。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万叶集》中,也有吟咏樱花的诗歌。
在奈良时代的和歌中,如果单纯说“花”,是指梅花。“花见”被认为是起源于奈良时代的贵族活动,而在奈良时代,主要是观赏刚从中国传来的梅花,但到平安时代就变为赏樱了。
这种变化在《万叶集》中得到体现。在《万叶集》中,关于梅花的诗歌有118首,而樱花的诗歌只有44首。在平安时代的《古今和歌集》中,数量发生了逆转。因为随着日本废止派遣遣唐使,以及唐朝的灭亡,唐风文化逐渐衰落。进入平安时代,随着国风文化的发展,樱花在日本的人气逐渐高涨。
在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的时候,大内正殿紫宸殿前,从宝座方向看,右侧种植一颗橘树,称为“右近橘”,左侧种植一颗梅树,称为“左近梅”。但在喜欢樱花的仁明天皇在位期间,当梅树枯死后,改种了樱花树,称为“左近樱”,这是一个标志着时代变化的象征性事件,彰显着日本人审美观的变迁。如今,京都御所仿照古制,重新种植了左近樱和右近橘。
在平安时代以后,“花鸟风月”中,单纯说花,就是指樱花了。此后和歌中,吟咏樱花的非常多。在和歌诗人中,特别是平安时代的西行法师以喜爱樱花著称,“但愿春日花下死”一首最为有名。
(染井吉野樱:最受欢迎樱花品种)
江户时代,日本各地涌现了大批赏樱名胜,园艺品种的开发也取得重大进展。至江户末期,日本樱花品种已经超过300个,如今则超过了600个。江户时代末期,日本还培育了“染井吉野樱”,如今是日本最普遍、最受欢迎的单瓣樱花品种。明治时代以后,日本更多地点种植了樱花。这时,对所有的阶层来说,“花”都是指樱花了。
日本人为何喜欢樱花
樱花的花常常在叶子萌发前开放,“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开花了”,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精神象征,是由于樱花迅速绽放后又突然消逝的短暂与义无反顾的果敢,与日本人的精神特质产生了共鸣。
樱花绽放时用尽所有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而从绽放到飘散的推移,又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美好事物的短暂和不可复得。绽放后果断飘散的姿态被认为是樱花最美的地方。
镰仓时代创作的《平家物语》在开场白中就说:“祇园精舍的钟声,传出诸行无常的回响;娑罗双树的花色,蕴含盛极必衰的道理。”娑罗双树难以见到,樱花则最好地诠释了这种盛极必衰的现象。
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曾吟诵道:“人问敷岛(日本别称)大和心,朝日烂漫山樱花”,将樱花作为以“物哀”为基调的日本人精神的具体例子。樱花倏然飘落的果敢,被视为武士的模范,江户时代以后,经常被用于比喻武士道。
(飘落:日本人眼中的最美瞬间)
江户时代的《叶隐》一书中,有“武士道乃死之道”的表述。在明治时代,新渡户稻造所著的《武士道》一书中,在文章开头就指出:“所谓武士道,犹如作为日本象征的樱花。”
武士最怕的是“犬死”,而盛开的樱花瞬间飘落,无疑迎合了武士“生得辉煌,死得壮烈”的追求。
现代日本歌曲和文学作品以樱花为题材,各类文章中也大量使用。如日本警察和自卫队的级别标志就采用了樱花,因为警察和自卫官都宣誓要为了保卫国民的生命和财产而献出生命。自卫队的旗帜中,不分陆海空,有很多旗帜与旭日并列,都使用了樱花。
樱花的每个花瓣都看似平淡无奇,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壮观的花海,这也被认为很符合日本的集团文化。日本人在集团中个性都不突出,但却有强大的凝聚力。如今,樱花已成为日本民众的精神象征,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也与皇室象征的菊花并列成为日本国花。(完)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09/7057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