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荷兰:“饮用水奇迹”背后的智慧
2013年03月11日 13:50
新华社供本网独家报道:
荷兰:“饮用水奇迹”背后的智慧
新华社记者潘治 报道员姜慧 发自海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荷兰饮用水污染问题突出,气味重、沉积物遍布、大量鱼类死亡。
最近几十年,荷兰饮用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的水质显著改善,深得各方赞誉。荷兰水治理的成功实践,被不少媒体称作 “饮用水奇迹”。这奇迹的背后究竟蕴含着荷兰人怎样的智慧?
严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饮用水奇迹”首先反映了荷兰人的“规则意识”。
在荷兰,水质监控的时间、程序等相关规定被写入《饮用水法》,自来水厂每天跟踪饮用水质量,政府在饮用水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设有指定机构进行监管。
荷兰政府发布的《2010年饮用水质量报告》 显示,荷兰饮用水管理拥有严格、多层次的体系:
水质监管体系 自来水公司必须拥有抽水、处理、存储、供水运输、水源质量和自来水管道监管等一套完整的体系。该体系确保了“从水厂抽水到民众入口”全程饮用水的质量。
水质风险分析 供水前,净化程序必不可少,伴随这道程序的是水质风险分析。尽管饮用水经过了多道净化程序,但荷兰每家每户“接收”的水质状态仍需进行分析,如:水中是否含有及含有多少微生物等。
水质认证体系 在荷兰,只能由质量监控独立机构Kiwa ATA对自来水公司进行审批发证。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还签署了一项名为“4MS Common Approach”的合作协议,声明互相认可其质量认证。
水质回溯体系 如果自来水公司发现管道中的水受污染,可以采取回流措施,将受污染的水回流到自来水公司。
“荷兰在饮用水安全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从水源地监管、水质监测,到饮用水分析都有相应法律进行规范,”荷兰水技术研究所WETSUS企业项目发展部经理保罗·勒利菲尔德说。
巧科技
“荷兰水处理净化方面的各类技术全球领先。这主要得益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使得新技术研究很快可以应用于实际领域。”勒利菲尔德的这番话道出了荷兰人的另一项智慧——巧妙利用科技实现高效率。
荷兰的饮用水处理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全程不使用氯消毒,二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地表水经过混凝、澄清、沙滤、沉淀等传统步骤后,会进入一个深度处理阶段——将水库水进行臭氧高级氧化,打碎小分子有机物,让它们变为可降解的有机物,然后流入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
至于荷兰自来水为什么可以不用氯消毒,秘密在最后一步——慢滤池。缓慢的滤速使得水在池中停留长达一个星期,滤池上部的微生物缓慢降解最后一部分可降解有机物。同时,慢滤池还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最终,池水可以不用加氯消毒输送到供水管网。
荷兰的有些水厂还会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对饮用水进行加工处理。
在阿姆斯特丹西侧的Heemskerk水厂,一种“天然沙丘过滤”发挥着饮用水出厂前的水质保卫工作。
荷兰西面临海,海岸线较长,海边的沙丘地貌堪称特别。这些地方的沙土和自然环境非常清洁,将处理过的水自然渗透入沙地下,停留几个月后,再从井中将水取出,稍加充氧和沉淀后被送入供水管网。
如此,沙地中的生物可以进一步降解水中可能存留的有机物、细菌和病毒,而天然沙地还可以让被净化的水吸收一些矿物质成分。更巧妙的是,在沙地中注入淡水,也是防止海水入侵的好办法。
勒利菲尔德评价说:“荷兰水处理净化方面的各类技术也属于全球领先。这主要得益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使得新技术可以很快应用于实践。”
防退化
饮用水输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水质退化的情况。一方面,经处理的水因在管网中停留而滋生细菌;另一方面,管网破损漏失亦难杜绝,尤其是当地下水水位高时,脏的地下水会渗入管网,造成污染。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饮用水管网漏失率很高,通常在10%左右。然而,荷兰的管网漏失率则仅有1%。
其中的奥妙在于:荷兰的管网构造优良,各部分的压力分布比较平均,管道接头工艺好;荷兰还拥有发达的软件监控技术,如果发现某段管网有漏失的情况,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抢修。
管网的定期清洁也是保证管网水质的关键。通过对用户端密切的水质监测,荷兰水厂的工作人员易于发现问题管道,然后迅速封闭管道对管道中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理,清理完毕后才允许重新向用户供水。
归结起来,凭借“严体系、巧科技、防退化”的智慧,荷兰人得以常年享用可靠的饮用水,其中的管理经验值得借鉴。(完)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1/7058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