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老百姓如何住上放心房满意房

2013年03月12日 19:54

 

作为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住房问题每年都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越来越多的民生福祉带给百姓温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这无疑给老百姓带来了新的期盼。 

老百姓住上安全房、满意房,是我们共同目标

主持人:三位代表委员所从事的工作,都与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有关。请结合您的亲身感受,谈谈这几年国家在住房保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鲁贵卿: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牵涉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建筑企业是保障房建设生产环节,在让老百姓住上安全房、满意房的问题上,也承担着比较重要的使命。就拿我们中建五局来说,这几年来,我们一共参与了24个保障房项目建设,总面积达570多万平方米,共5.7万多套,其中已经建成了两万多套。作为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房的建设,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如果说质量有问题、结构有问题,那老百姓肯定是不放心、不安全、不满意的。所以我们在施工阶段,始终把质量安全摆在第一位,同时美化小区环境,做好配套,尽最大可能让老百姓住得安全,生活舒心。

戴海蓉:这几年,我们县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把保障房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为民解忧的首要位置。我手上有这样一组数据:从2008年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全县累计争取国家投资1.9亿元,共新建廉租住房5074套、25余万平方米,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589套、15.5万平方米,改造农林垦危旧房2573套、18.4万平方米,通过廉租房共有产权廉建廉售、廉租房实物配租、公租房配租、各类棚户区改造、发放租赁补贴等形式累计保障困难家庭达6698户。这也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好评。

刘长庚: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生活保障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在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制度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各地的保障性住房也越来越多。我对国家出台的这一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举双手拥护。

 

保障房既要建好,更要分好管好用好

主持人:保障房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在保障房的建设管理等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戴海蓉:按照现阶段的政策,建设一套保障房的成本,国家负担三分之一,剩下的由地方政府配套。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就很难保证保障房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建议国家研究相关政策来予以保障。老百姓最关心关注的就是保障房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分配。要通过加强保障性住房申请、公示、分配等环节的透明度,坚持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互动,力争做到全过程公开,全方位监督,确保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公平、公正、公开地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

刘长庚:保障房对象一般是最基层的群众及一些弱势群体。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的幸福感提升基本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全民幸福感的提升。

就拿廉租住房来说,据我了解,2007年11月国家9部委联合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对廉租住房的建设和分配等作了规定,但未涉及廉租住房的后续管理。随着各地保障房建设量的逐年增加,许多保障房迎来交付和入住高峰,诸如小区的治安管理、物业维修、住户户籍迁移等后续管理运营工作,就开始考验政府部门的智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关于保障房后续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完善保障房退出机制,指导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更有效的保障,在管理方式上采取更合理的办法。

鲁贵卿:我们这几年在参与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由于资金等方面原因,一些城市保障房项目的选址往往在城郊,房子是建好了,但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来,居住起来很不方便,老百姓自然不会满意。保障房入住对象大都是下岗职工、低收入者、无业人员、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大部分无力负担物业管理费用,如果无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物业管理就跟不上,最终住户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我认为,在下一步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服务配套跟上来,让老百姓真正住得满意。

调结构、抑房价两手抓,确保更多人“住有所居”

主持人:要让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长庚:如何让更多人“住有所居”?一方面,我们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扩大保障覆盖面。目前,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已达到12.5%,我认为还不够,还要继续扩大。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覆盖面达到了30%至40%,那么商品房的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更多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另一方面,在现阶段,我们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通过相关的政策手段对房产投资投机行为进行严厉打压,让他们无法从中获取暴利。如果把这个泡沫压缩掉,那我们房地产市场就能实现供求平衡。

鲁贵卿:我认为“低保障、中供给、高市场”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思路。“低保障”,就是要加强对低收入和特困人群的住房保障,这个我们国家一直在这样做。“中供给”,就是针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工薪阶层,提供公租房、经适房等多种类型的保障住房,尽量扩大市场供给。“高市场”,就是对那些收入水平高的人群,推出一部分高端住房,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来反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总而言之,一定要因地制宜,防止结构失衡,避免某种类型保障房过剩或不足,从而确保更多人享受到保障房资源。

戴海蓉:房子虽然属于商品,但是它和一般的商品又不一样。我们第一套住房是我们基本生存环境,它和我们吃的粮食,用的油、气、电都是一样的。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当地地价市场规律等因素,由国家出台一个指导价或者保护价,这样的话就保证它进入大家购买能力水平之内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

从节约土地、盘活资产、抑制房价角度出发,推行房产税在国外已经是一条成熟的经验。与我们“土地财政”所不同,国外的房产税完全可以取代土地收益,成为一种政府长期的主要收入。这应该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2/7060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