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两会问民生:通宵排队苦 可知无暇吃喝难

2013年03月13日 21:56

 

患者这边,通宵达旦地排队挂号,仅仅5分钟就被打发;医生这边,一天看100名患者,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本应在同一战壕的医患双方,却日益走向对立,威胁辱骂医生、在医院摆设灵堂、聚众滋事等“医闹”事件屡有发生,以至于医生戴钢盔上班,患者带录音笔就诊……

两会会场,医患矛盾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如何促进医患矛盾间的化解?

患者暴力和医生懈怠恶性循环

“我还能相信医生吗?”一项华东地区30家医院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仅10%的患者信任医生。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说,过度的检查、治疗和推诿,让一些患者对医生充满疑虑,不免将怒火迁到医生身上。

回想起亲身经历的医患纠纷,全国人大代表顾晋至今心有余悸。“不少医生被患者家属逼到墙角,任凭他们辱骂,我本人也被骂过、打过,也见过病人让医生跪灵堂。”

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近年来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事件。

暴力行为扰乱了医院的正常运行秩序,医患矛盾更让医生不敢承担风险。顾晋说,医护人员在害怕出现医疗事故而采取保守治疗、相互推诿的情况下,怎么能够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那就使更多的患者无法接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因为执业环境差,一些医生、医学生开始放弃医学事业。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医生选择“不让子女从医”。代表委员表示,医患矛盾中没有赢家。医患矛盾不仅损害双方的信任,而且影响医学的发展,最终受害的是全社会和所有人。

医生代表坦言“情商比智商重要”

 

没有医生不想治好病人,而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且过于集中,大医院不堪重负。这让许多医生身心疲惫,对患者的提问和疑虑难免敷衍。

“三级医院应当以接待疑难病人为主,但去年上海三级医院疑难病人占比不到15%,多数都是慢性病。大医院医生一小时要看9到10个病人,累死也得撑住。”全国人大代表贾伟平说,很多医生都是在超负荷的情况进行诊疗。一位外科医生有次跟她说,我今天早餐吃了一斤牛奶,两个鸡蛋,还有一大碗面。因为吃了这顿,要到晚上6点才能吃饭,我得保持充足的体力。因为要把病人在过年前都诊疗好,有位骨科主任一天连着开了十几台刀,开完最后一刀时,左腿突然肿得似象腿一样。 

医生花费了那么多精力,但病人看不到。“病人等了两个小时,却只能得到5分钟的面诊,不少人积了一大肚子的怒气。”朱国萍说。

病人的不满也可以理解,医生的困窘也让人同情,但双方缺乏一条沟通的渠道。统计表明,70%以上的医患纠纷由沟通不足引起。代表认为,“医生应该多体恤患者,消除患者的疑虑。医生一句安慰,患者可能病已好三分。”

顾晋说,作为医生,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目前,医学院校对医生的沟通能力培养有欠缺,很多医生因职称晋升等各种压力,专注于专业领域,热衷于参加培训、写论文、申请科研项目;但人文领域的讲座,都没人愿意去听。“我的经验是,做医生,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重要。”

靠从弱势群体那抓钱,能好吗?

近年各地都在探索医患纠纷处置机制,调解成功率也很高。但代表委员指出,调解终究是治标。医疗纠纷的处置是一项工程,仅靠设立纠纷调解中心还不够,需要系统地对医疗纠纷进行立法,公平、公正、公开、快捷的解决和处理医患纠纷。同时,要严格管理打击医疗系统的各种弊端和潜规则。一些代表认为,要消除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一定要改掉以药补医的弊端。“如果一个医院、医生依靠从最弱势的群体身上抓钱,医患关系能好吗?”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才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根本。贾伟平认为,应该规范建立分级医疗制度,通过大医院带动社区医疗水平提升,同时,鼓励、规范民营医院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就医需求。这是分流患者、缓解就医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理论、实践及沟通技能的培训,让医学人文关怀根植于医疗实践中,有利于重建“医患信任”。

全国人大代表陈竺提出,大医院要建立“全科医学科”,动员大医院的一些医生通过这个平台沉下去,也带动患者就诊下沉。“最重要的是让基层医院真正强起来,和大医院形成上下联动、沟通,形成‘医疗联合体’。”

“医患关系走到今天这一步,有体制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医生自己的问题。但我必须呼吁,要强力打击医闹,保障医院就医环境;出现医疗事故,应通过医责险去解决。”顾晋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3/7062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