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当心脸谱小按钮:别暴露了你的隐私

2013年03月15日 09:24

 

当心脸谱小按钮:别暴露了你的隐私

新华社记者 孙寅

在浏览社交网站吗?有没有遇到网页自动向你推荐一些看着眼熟的商品,似乎最近刚买过?注意了,你的个人隐私很可能已经泄露给了社交网站。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3月11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通过分析超过5.8万美国脸谱(Facebook)用户点击“Like”小按钮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准确猜测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甚至他们是否饮酒、抽烟或吸食毒品。

仅仅分析这个看着友好的蓝色“Like”按钮,真的就能揭示出这么多个人信息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项研究的成员之一、剑桥大学研究院戴维·史迪威称,这些结果可能令人震惊。他说,“你的喜好所反映出来的东西要比你想象的更多。”

小小按钮泄隐私

2009年脸谱公司推出“Like”按钮,自此这个小小的翘着大拇指的标识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遍布社交网络和其他网站。“Like”按钮推出一周后就被5万家网站安装,不到一个月后就达到了10万家。如今,在每天活跃用户数量超过5亿人次的脸谱上,使用“Like”按钮的网站达1.25亿家,占世界所有网站数量的五分之一。这个小按钮平均每天的点击次数达到5000万次以上,即每秒578次。

(图片:脸谱网页上的“Like”按钮)

无论有没有点击,带有“Like”按钮的页面不但能报告用户的浏览,还会发出用户浏览的时间和IP地址。脸谱公司承认,即便用户已经退出后仍然会记录;如果用户登录了脸谱账户,它还会收集更多的数据。

用户的个人喜好便是其中之一。脸谱公司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用户点击“Like”的东西可谓无所不包,涵盖了从流行音乐明星到苏打汽水在内的一切。

在史迪威的研究中,通过那些装有小按钮的应用程序,他和同事们轻轻松松便获取了大把大把的数据。他的研究瞄准了58466位美国自愿者,他们通过包括myPersonality在内的应用程序测试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愿意公开自己的喜好。

当研究人员处理“Like”数据并将结果与性格测试结果对比时发现,几乎每个方向都呈现一定的类型分布。

研究发现,脸谱上的“Like”与性取向、性别、年龄、民族、智商、宗教、政治和香烟、毒品或酒精相联系。这些喜好还描绘出情感状态、脸谱朋友数量以及六种其他不同个性的分布图。

 

有些喜好比其他更加明显。研究人员95%的时候可以正确区分志愿者自我认同为黑人还是白人。在猜测男性志愿者是否为同性恋时,这一成功几率仍旧高达88%;区分志愿者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时,也高达85%。

这意味着一个永远扩大的数据池正被这些人所利用着:营销人员、公司经理以及任何对用户生活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隐私设置不在乎的用户。

除此之外,脸谱网站上的各种游戏和应用程序也是一大隐私泄露源。无论脸谱用户何时打开运行,这些应用程序都将获得用户的公开信息,例如名字、性别和个人照片,还有朋友列表,即便你没有将这个朋友列表公开。如果还给予应用程序一定的权限,它能穿透更深,甚至看到你朋友与你分享的信息,除非他们在自己的隐私设置里设置了不允许通过应用程序分享。

虽然脸谱上有隐私控制的设置,但调查发现,只有37%的脸谱用户称自己通过该项设置限定有多少信息通过应用程序查看。

“刷脸”技术:突破隐私最后一道防线

当用户的各个细节被脸谱掌握的同时,一项新的技术——标签建议(Tag Suggestions)让用户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被脸谱“刷过脸”,用户再无隐私可言。这项技术也饱受隐私批评人士的诟病。

首先,关于技术本身。这项技术通过侦测照片中的人脸,基于一些像眼睛形状,眼睛、耳朵和鼻子之间的距离等特征,为每一张脸计算特别的数字标志,试图将脸与某个具体的用户联系起来。标签建议用这种技术搜索用户上传的朋友照片,如果找到一个,它会建议用户“标上”朋友的名字。

当用户向脸谱网页上传一张新照片时,标签建议将会根据之前被标记的照片进行自动扫描,提示用户新上传的照片中所要标记的人物姓名。

批评人士认为,一个公司现在控制了如此多的生物统计学数据是不应该的。目前脸谱已经拥有超过600亿张照片,且每天以2.5亿张的速度增加。在脸谱收购Instagram后,意味着将增加更多的照片到这个数据库中。

(图片:脸谱收购的照片服务商Instagram)

2011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者做的一个实验显示,用户使用一些尚未商用的面部识别软件或许远没有脸谱的这么有效,但依然能够将用户脸谱账户中的照片与婚恋网站上的相匹配。

其次是脸谱的做法。2011年,标签建议推出的时候,被设置为默认激活,且脸谱并未告知用户。这就不得不使人担心,该功能是否会被不当利用。尽管脸谱公司之后就此向用户道歉,但人们不由质疑:脸谱还有多少这样的默认激活应用呢?

 

请三思而后“点”

脸谱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不是没有引起用户的重视。早在2011年8月,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隐私保护机构“隐私保护独立中心”表示,脸谱的“Like”按钮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漏,因为“Like”按钮将数据传回到脸谱的美国服务器上,而且脸谱保留这些信息长达两年。这家隐私保护机构要求该州各网站停止使用该按钮。

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家詹妮弗·格尔贝克没有参与史迪威的研究,但一直在做类似的工作。她警告说:“你可能不想别人知道你的性取向或你在使用毒品,即使你认为自己保护了信息隐私,但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很多与你相关的东西。”

脸谱称,史迪威的结论与多年来的研究一致,一点儿也不令人惊奇。

(图片:脸谱公司的标识)

脸谱公司的弗雷德里克·沃伦斯在一份书面声明中称,“基于公开可获取的信息,如邮政编码、职业选择甚或喜欢的音乐,来预测个人特质已是明日黄花。”

沃伦斯说,脸谱用户可以更改自己喜好的隐私设置,从而将自己与研究人员、广告商或几乎所有人隔离开来。但他拒绝透出有多少人这么做。

“Like”按钮是个非常引诱人的东西。它在网络上无处不在,脸谱上也是无处不在,而且用起来也是那么的容易。对那些数目未知的公开个人喜好的用户,史迪威的建议是:三思而后点。(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5/7064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