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纽约“黄虫”: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年03月16日 19:53

 

新华社供本网独家报道:

纽约“黄虫”: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华社记者 张川石 发自纽约

关于“怎样成为真正的纽约客”,有过N个版本的解读。不过,在“大苹果”生活,打车是每个纽约客的必修课程。

以纽约为背景的CBS热门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第四季中,众主演总结了四件真正的纽约客必须做过的事,其中一件是“从一个比你更需要的人手中抢到出租车”。

当地媒体纽约电视一台曾总结出三条纽约客“规则”,“永远不要在进入出租车前告诉司机你要去哪”赫然在列。

著名杂志《纽约客》也历数过纽约客的必备技能,其一便是“不仅要知道你打车目的地的位置,还要对最高效的路线心中有数。”

尽管上述“贴士”都带些无厘头的幽默,但纽约客对于出租车爱恨交加的复杂矛盾情感跃然其中。

爱,爱在和几乎全球所有大都市一样,纽约人太依赖出租车了。

恨,恨在和几乎全球所有大城市一样,纽约人对于“打车难”深有体会。

(图片:纽约市拥堵的交通)

打车也得“看天吃饭”

从1967年纽约市出租车统一漆成亮眼的鲜黄色,“黄色的士”便同自由女神、时报广场等地标一同成为纽约的符号。记者来到纽约后,由于经常外出采访,对纽约“黄虫”的大脾气可谓领教深刻。

从地点上来看,与其说黄色是纽约必不可少的颜色,不如说只是曼哈顿独享的色彩。不然“曼哈顿黄虫”响当当的霸气名号从何而来呢?

虽然在外人看来,曼哈顿几乎就是纽约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个灯红酒绿的不夜岛只是纽约五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常住人口也大大少于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两大区,只比位于其北的布朗克斯区略多20万。

 

(图片:两位乘客坐上一辆出租车)

但除了曼哈顿最繁华的中城和下城区域能在路上看见源源不断的黄色流动以外,在纽约其它四区和曼哈顿北部近三分之一的上城区,等待“黄虫”驶过就只剩望眼欲穿的份了。

记者刚来纽约时,还没有掌握这条纽约客的必备经验,就曾经在布鲁克林的街道上体会过二十分钟见不到出租车的无助,还曾经在曼哈顿一百二十街上城的40度高温下感受过打车半小时到几近中暑的绝望。幸亏那次最终幸运地遇上送客到附近的出租车,不然再熬上一会儿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数次教训也让记者掌握了经验:打车到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妨记下去时司机的电话或者出租公司的电话,并与司机商量好请他或者他的同行稍后来接一下,以免“有去无回”。

再拿记者居住的皇后区来说,尽管这里的社区是很多的士司机的家,但除了司机下班后的晚上,只能说打上车,要靠老天赏的缘分。

拒载更是家常便饭

车难打,打到了却被拒载也是家常便饭。尤其是打到布鲁克林、皇后、布朗克斯和曼哈顿北部地区,司机从这些地方返回曼哈顿的繁华区域较难拉到乘客,因此往往会拒绝乘客上车。尽管相关部门推出了311投诉电话,并对拒载行为狠抓重罚,甚至不惜雇佣“特殊顾客”进行便衣秘密突击检查,但根据记者数次的亲身感受,效果有限。

(图片:一位乘客在打车)

记者去年一次打车到布鲁克林采访,在遭受了数次拒载后贯彻“不要在进入出租车前告诉司机你要去哪”的经验,“强行”登上一辆空车,岂料遭到出租车司机的谩骂并要求下车。直到记者威胁拨打投诉电话,这位老兄才拗不过,勉强把记者放到了距离目的地还要步行五分钟的地点。

历数记者见过并留有印象的司机,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缅甸、海地、老挝、孟加拉国、墨西哥、埃及,来自五湖四海,却唯独没有纽约人。根据“纽约出租车行业联盟”统计数据,纽约出租车司机中共有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可谓一水儿的“全球联军”。

出租车司机的英语口音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司机对于纽约街道不够熟悉,多绕弯路的现象也难以避免,为人诟病。尤其是纽约每日充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乘客和司机双双用着蹩脚的英语对话,却鸡同鸭讲,手舞足蹈,甚至用纸笔交流的场景也可谓特色一景。

 

打车难,怎么办?

“黄虫”如此难打,难道就没有别的招儿了吗?

对于非曼哈顿中城和下城的区域,计划内的出行除了公交地铁,就只能仰仗纽约出租车大家庭中的另一位成员——“电召车”。顾名思义,电召车也就是通过电话叫的出租车,它们和黄色的士一起,都归纽约市出租车委员会管理。

与的士车的打表计价不同,电召车需要你在打电话预定时即说明路线、协商好价钱,并约定好接客的时间和地点。虽然价钱比打表计价的普通的士略贵,但有着更好的用户体验。

纽约还有数量难以统计的“黑车”,它们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尤其以皇后和布鲁克林居民集中的区域为主。尽管纽约市明文禁止除了普通“黄色的士”以外的所有车辆禁止“扬招”,但无奈市场有需求,“黑车”司机又怎会放弃这一稳赚不赔的好差事。作为乘客,这时谨记的一点便是同司机商量好价钱再上车。尽管价钱比普通的士高出至少三分之一,但得益于普通出租车行业的供需矛盾,这一非法行业还是“兴旺地”存活了下来。

然而,即便是在曼哈顿的中心区域,上下班高峰时的街道两边往往是招手的人排成行,眼睁睁看着一辆辆有客的“黄虫”驶过,无可奈何。终于等来一辆空车,便成兵家必争之地,这才有“没抢过出租车的纽约客不是真正纽约客一说”。

对此,纽约市出租车委员会也规定,在早晚高峰指定时间、指定线路上允许“拼车”,为这一特殊行为赋予了契约性。拼车路线照顾到了机场、金融区、大都会港务局等热门地区或公交枢纽。

关于“曼哈顿黄虫”,或许每位纽约客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浪漫、或幽默、或无奈、或怨恨……但最终恐怕每位生活在这座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都会在他们的故事中发现,出租车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谁也无法离开那让人又爱又恨的“黄色”。(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6/7065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