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平实·朴实·务实
2013年03月18日 20:42
又见金色大厅。又见总理记者招待会。不过,这一次显然不一样。与温家宝10年“春之约”之后,记者们迎来了新任总理李克强的第一次记者会。在这样的经典时刻,新总理说什么?怎么说?说的怎么样?国内外瞩目。
3月17日晨,手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的洁白请柬,本报特派记者再度前往,躬逢其盛,现场采访。
见证进步: 近千记者秩序井然
17日早晨7:30,会场刚一开放,记者们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中区前排的最佳区域。8点多钟,金色大厅已座无虚席。曾几何时,记者会现场700多张座椅,京外媒体一席难求,在京媒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先到场,而且一到场就会用衣服、包、本子、甚至一张白纸尽可能多的占座。境内外记者大军不得不尽量早地到场,进场抢座。那时的新闻常常是,记者凌晨五点大会堂东门排队,极其辛苦。而会场内偶尔还会发生一些因抢座争座而导致的不愉快。
现在,这种无序与不公平竞争已经大为扭转。为让记者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全国人大办公厅新闻局工作人员严格秩序管理,让更多媒体单位进场,而不是同一媒体的更多记者进场。10点半的记者会前,工作人员始终在现场“排雷”般的清除各种占座,让无座记者坐下。因为座位得到保证,记者们可以安心睡到早晨。
对秩序与机会公平的重视,意味着记者会的成熟,意味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与开放,也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变化和成长。至上午9:30,现场757张座位全满,三面摄像机照相机围合林立,再加上直播网站工作人员,估计有近1200名记者,秩序井然,静待总理入场。
第一印象: 平实务实
10:30,李克强总理和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在闪光灯中整齐入场。
李克强的开场白十分简短,寥寥100多字之后就请记者提问。总理的声音略带沙哑,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听来亲切,因为他是江苏邻省安徽人士。57岁的总理语速中等,语调平稳,句子短,断句多,几乎没有语气助词和虚词,显得干练。
整场记者会,总理似乎并无任何讲话稿,全场未见他低头看稿。而他的语言,亦不见官话套话,讲的是自己的话、人们寻常说的话。如有引用,多是群众语言,有烟火气,有泥土味儿。他说职能转变:“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说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改革深水区,“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凤凰卫视胡一虎问到个人心路,李克强没有抒情,没有引经据典:“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述个人的经历,我想说的是,在我个人的经历,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价值取向: 法律精神人民利益
总理开场白,总是引人注目,这往往被视为执政理念的概述。李克强的开场白一出,微博反响强烈,网友们注意到不多的字句中,法律与人民是关键词。再看全场发布会,法律精神与人民利益屡屡被总理提到。
开场白中,总理说到,“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后面专门提到要“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这位第一学历为北大法学学士的总理,在讲穷人的民生保障时用了民法术语“人格尊严”,讲社会公正时定位于宪法概念“自由”“平等”,讲反腐败及社会建设时用了“法律精神”,答黑客问题时用了刑事法术语“有罪推定”。
总理对经济工作非常熟悉,回答机构改革、改革攻坚、城镇化等问题时,谈发展必定凸显人民利益,关注公平,关注机会均等,关注弱势群体。
十分有料: “硬通货”显决心
李克强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给了记者一个意外惊喜。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问到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李克强明确表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三个不准”更是成为本次记者会的最大亮点:“这里我们也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言简意赅,清晰有力,网友纷纷说,“超级赞”,“给力”!
总理直面城镇化中会否出现城市贫民的问题:“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中国日报记者有关劳教制度改革的提问很敏感,李克强的回答简要但明确:“有关中国劳教制度的改革方案,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年内有望出台。”
记者表现: 提问是场比赛
记者会一共仅有11个提问,在短短那一瞬间的记者表现,也成为会场内外的话题。
人民日报记者几乎每次都有提问机会。过去的记者会上,中国第一大报的提问风格总的来说比较正统规范,不如央视名主持靓丽。本次记者会上,一位漂亮女记者代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提问。然而女记者过于抒情的语言表达、过于自我的形体动作,立刻博得会内外的海量评论。还好,之后的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都体现了非常合格而平实的专业素养。
凤凰卫视名主持胡一虎的提问,赞者认为这是全场唯一的“软性”问题,与众不同;批评者认为他和总理“套近乎”,而且和多年前吴小莉问朱镕基一样,又用了“心路历程”这一凤凰“专有名词”。记者会后,胡一虎被同行团团围住,他说,起先自己准备的提问是关于改革的,后来被问过,赶紧换题目。感觉大家问的问题都比较“硬”,便想来个“软”的,“这样总理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唯一袒露了他的内心感受,我自己很满意。也从他简短的经历回顾中能看到,一个总理是怎样从田野当中成长起来的。”
会内外评论说,总理回答放的开,显得记者提问太小心,总理表现强过记者。希望来年记者会,记者与总理,问答同精彩。
责任编辑:马少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8/7068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