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产业转移 破瓶颈需迈几道槛

2013年03月20日 09:37

 

“城市催生产业、产业支撑城市”。城镇化、工业化双轮驱动,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扩张、城市扩容,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资金短缺、用地紧张、用工不足等生产要素瓶颈,怎样应对?

破解用工难——

制鞋企业向宿州转移,最重要的是配套和用工。 “目前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为确保‘双转移’既‘转得出’,又‘接得上’,中西部地区必须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到园区就业,在城市安家’的梦想。 ”省社科院有关专家认为。

宿州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事实,但把他们引得进、留得住、让他们过得好,是转移制鞋企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启动了安居工程建设,根据进城农民工不同的工龄、年龄、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向他们提供不同的保障性住房,真正实现务工人员在园区打工,在城里安家。 ”宿州市有关负责人说,为让工人有一个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稳定的收入,开展了制鞋产业工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打造全方位的农民市民化的教育培训基地,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乐业,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同时,吸引农民工进基地务工的优惠政策,解决好其医疗、子女入学、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问题,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破解用地不足——

当前国家土地宏观政策日益趋紧,用地报批程序复杂,征地用地难度加大。 “一方面,我们现有的建设用地存量紧缺,每年新增指标有限,仅为2000亩,这与制鞋产业基地20万人20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用地需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现有的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和土地闲置的问题依然存在。 ”宿州当地有关部门人士说。

为了破解土地瓶颈,宿州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重大项目力争“点供”;同时,抓存量盘活,支持对空心村、煤矿塌陷区进行整理复垦,由国土部门立项并置换成建设用地指标。 “农村建设用地盘活的潜力巨大。 ”据抽样调查推算,通过空心村整理和全面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累计可置换出新增建设用地100万亩左右。预计到2020年,全市可复垦村镇建设用地3万亩,除去村庄安置建设用地指标外,可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5万亩。

 

破解资金短缺——

虽然近年来宿州市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可用财力较少,制约了制鞋产业基地一些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在破解资金瓶颈方面,宿州立足于运用金融工具和资本运作手段,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首先是争取国家支持”,宿州市有关负责同志说。以制鞋产业基地重大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抓手,尽可能多地争取政策性投资、国开行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提高金融业服务基地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发行企业中长期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激活民力。

用足内力和引进外力也是关键,除了帮助企业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资源,增强投、融资能力外,还通过BT、BOT、“以地生财”等经营模式,着力破解财政暂时性困难,加快基地发展步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0/7068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