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假司长骗倒真官员-人事信息公开制度遭拷问
2013年03月18日 17:22
宣讲家案例:
“国务院司长”骗子缘何骗过众多地方官员
从2010年开始,一个叫赵锡永的人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在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骗,不少政府官员信以为真,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近日国务院研究室下发通知,称没有此人,请云南省办公厅“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并揭露赵锡永的诈骗行为”。云南各地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2013年3月12日,认证信息为“云南大理政务服务管理局”的微博“@问政大理”发出一则警示公告称:“近日,一名叫赵锡永的人冒充国务院研究室(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副部长级巡视员身份,在昆明、玉溪、澄江、通海等地区调研并发表言论,请各地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有何情况,及时与省政府研究室联系。”这一微博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3月13日,昆明西山区教育局网站发布了三份文件通知,内容都与“@问政大理”发布的内容相似。
其中,3月8日由国务院研究室发给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公文称,“我单位没有赵锡永这个人,也未组织什么所谓专家组赴云南考察调研”。公文还请云南省政府办公厅“通知省内相关地区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并揭露赵锡永的诈骗行为。”
同日由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特急函件称,将《国务院研究室关于赵锡永冒充国务院研究室工作人员有关情况的函》转发给各州、市、县政府,“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有何情况,及时与省政府研究室联系。”
第三份文件则是3月11日,昆明市西山区政府办公室转发上述函件给各街道办事处、各办局、各直属机构的通知。上述三份文件的真实性已得到了确认。
骗史----地方官员礼遇有加
根据媒体之前的报道,赵锡永曾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名义在湖南娄底市,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名义在云南昆明市、玉溪市以及玉溪市下属的通海县、澄江县等地出席活动与调研。
2010年4月娄底新闻网上的一则新闻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锡永4月21日被聘为娄底经济开发区经济顾问,娄底市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为他颁发了聘书,赵锡永还在经济开发区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作了报告。4月22日,在娄底市委统战部、工商业联合会等发起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捐赠活动上,赵锡永也作了“把握机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加速发展”的报告。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赵锡永密集出现在云南则在2012年底。根据《昆明日报》2012年11月4日的报道,赵锡永以司长名义出席了“2012‘收获金秋’投资昆明年会”,昆明市委书记和多名市领导出席了这次年会,赵锡永还在这次年会上透露“云南省桥头堡2012—2020年规划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
2013年1月,赵锡永出席了昆明理工大学与两家企业的合作挂牌仪式,该学校领导与云南省科技厅一名副厅长出席了这一活动。
玉溪市、澄江县等政府网站上的消息显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赵锡永”2月27日至3月1日率专家组在玉溪市、玉溪下属的通海县、澄江县进行了调研,“把脉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和玉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玉溪市委书记、代市长、常务副市长等多名党政领导陪同专家组调研并“先后与专家组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及座谈”;在通海县,玉溪一名副市长、通海县委书记、县长等官员陪同赵锡永调研,赵锡永还在调研中希望县委县政府“把更多更好的蔬菜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回应----目前尚无人向警方报警
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外,网络上对赵锡永的介绍并不多,一家聘赵锡永为专家团队成员的“清大远景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其网站上介绍,赵锡永为“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长期致力于国家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服务经济及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指导实践”。该设计院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法定代表人李言平曾以“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秘书长”名义与赵锡永一起出席了一次考察活动。此外,娄底市政府网上称,赵锡永曾任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厂长,总经理,华晨中国汽车控股公司总裁。但这一消息也没有得到证实。
3月14日,国务院研究室一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相关信息,也在近日接到有人举报,之后才向云南发了函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里没赵锡永这个人”。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则说,对赵锡永“目前还没有收到什么反馈”。上述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称,尚未就此事向警方报警。
以上是正北方网报道
“领导”来路不明,请小心!
摘要:赵锡永是谁?据媒体报道,从2010年起,这位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的赵锡永,在包括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留下足迹,出入均有地方党政官员陪同,其人也频频对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指示,甚至有地方政府聘其为政府顾问。尤为怪诞的是,经国务院研究室发文否认后,这一连串被骗的政府机关、官员竟也纷纷出面表态,称“未遭受任何损失”。
一年一度的3·15,如果不是“大概8点20发”,各路假货可真就被一个假领导抢光了风头。日前,国务院研究室下发通知,称该机构并无一名叫“赵锡永”的人,并请云南省办公厅“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并揭露赵锡永的诈骗行为”,引来社会各界关注。
赵锡永是谁?据媒体报道,从2010年起,这位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的赵锡永,在包括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留下足迹,出入均有地方党政官员陪同,其人也频频对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指示,甚至有地方政府聘其为政府顾问。尤为怪诞的是,经国务院研究室发文否认后,这一连串被骗的政府机关、官员竟也纷纷出面表态,称“未遭受任何损失”。
说“未遭受任何损失”显然不够客观,毕竟“赵司长”一行在各地被好吃好喝接待着,宾馆住着,重要的是书记、市长等地方领导亲自花时间、耗精力陪同,损失还是有的。包括各种记录假领导重要指示的纸张笔墨,报道领导行踪的地方媒体版面,还有座谈会上的那些水果、瓶装水,也都是要花钱的。哪怕那些纳税人的钱被用来招待了骗子,不算什么,真领导的感情还是或多或少被假领导骗了去。
被骗的政府、企业纷纷出面说没损失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这个来路不明的“领导”他图什么?冒充司局级官员、车马劳顿奔波于湖南、云南各地,难道真的只想混几顿吃喝、住几天宾馆、发表几句重要讲话,只图过过官瘾?倘如是,倒也算“无噪音、无污染”的环保产业了。但观其行事方式,一个可能的利益链条或许在于:一边挟地方领导以印证自己的官方身份,一边则从各种企业中获利。再或者,台面上的政府损失或许不多,但因特殊身份加持,是否存在急于“进步”的地方官员主动进贡的情况?赵锡永现在“人面不知何处去”,悬念或许只能有待本尊详解。
令人纳闷的是,这些个货真价实的骗子,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实现与地方政府部门无缝对接的?找上门来的“领导”,地方官员真就照单全收、毫无辨别能力?细想想,此中的玄机并不难以解开:地方官员,对一个自称来自北京的“领导”,是否有足够的胆量验明正身?难道让“领导”出示工作证不成?姑且不说这对领导有多大的不敬,这年头“办证”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更何况,领导职务、职位之多,也为下级分辨领导真伪增加了不少难度。也就是几餐饭、几天接待的事儿,懒得核实、不敢核实便成了最保险的办法,好吃好喝伺候、好烟好酒接待,总不会有错。
“赵司长”的谎无法扯下去了,是否还有其他类似伎俩的“领导”在巡视各地?下级对上级、对权力者以及对权力机关的畸形崇拜背后,是怎样的官场文化乃至社会风气病灶?如果说以往是卢俊卿和他一家子主席,靠各种与真领导的合影营造出某种“与领导很熟”的氛围圈钱,忽悠的多是想接近权力的商人;那么而今“赵司长”们,则直接开始以领导面目出现,瞄准的便是那些想接近更大权力的权力者。
在提醒地方政府悉心分辨的同时,或许有必要借此刹一刹各级政府之间趋奉迎合的风气,管住有权力花钱的那些手。不管是骗子“领导”,还是真领导,让钱都不那么容易花。嗯,“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西安晚报报道标题为:骗子司长有没有“骗”出真问题?
[提要] 从2010年开始,一个叫赵锡永的人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在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骗,不少政府官员信以为真,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
从2010年开始,一个叫赵锡永的人自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在湖南娄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骗,不少政府官员信以为真,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近日国务院研究室下发通知,称没有此人,请云南省办公厅“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并揭露赵锡永的诈骗行为”。云南各地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从常理和常识层面来看,既然国务院研究室没赵锡永这个“司长”,赵的诓骗行为给单位声誉、形象造成的影响非同小可,理应责成警方等有关部门迅速查清真相,将嫌疑人捉拿归案;多地政要被骗得团团转,是可忍孰不可忍?可事件曝光后竟然没人报警、追究,有关方面的“肚量”之大委实让人讶然。
而最近报道显示,有关方面不但称“没什么损失”,而且还替这位“副部级巡视员”美言“很低调”,如此“低调”回应还真叫人忍俊不禁。“骗子司长”难道只是骗吃骗喝,体验一下当领导、被逢迎的威风吗?有关方面果真没有损失,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真相大白时却只能“哑巴吃黄连”?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无疑已经构成了诈骗犯罪。在当今信息高度通畅、透明的社会,如此阳光下的惊天骗局何以能够屡屡得逞?假司长到底有没有“骗”出啥真问题?有关官员为什么乐意“受骗上当”?如此等等,显然有待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依纪依法做出严肃处理,并且从这一反面教材做出深刻的反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标题为:“骗子”司长缘何畅行无阻?
[提要] 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新浪官方微博@问政大理发布微博称,一个叫赵锡永的人冒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副部长级巡视员身份,在昆明、玉溪、澄江、通海等地区调研并发表言论,请各地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据报道,“赵锡永”不仅在云南的昆明进行过调研,还去过云南的其他地区;其不仅在云南有所活动,还去过湖南。
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新浪官方微博@问政大理发布微博称,一个叫赵锡永的人冒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副部长级巡视员身份,在昆明、玉溪、澄江、通海等地区调研并发表言论,请各地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据报道,“赵锡永”不仅在云南的昆明进行过调研,还去过云南的其他地区;其不仅在云南有所活动,还去过湖南。无论赵锡永骗术如何高明,终究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我们也不得不进行反思:一个貌似很简单的骗局,究竟如何骗过了这么多人的眼睛?其又如何披了这么长时间的司长“外衣”?
上下沟通渠道不畅通。在常人眼中,“国务院”何其高也,又怎能对其研究室的司长有丝毫的怀疑?又怎敢轻易去进行否定?试想,假如我们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简单信息都有地可查,大家也就不必被骗这么久了。但是,某些地方往往出于一些利己的原因,不愿甚至不敢公开领导干部信息,于是,如此漏洞便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个人感情有时超越了干部提拔程序。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对于国务院这种“位高权重”的部门,下面的从政者又有多少人想入其门而不得。而司长下来巡查,正好可以借机联络个人感情,为自己的升迁铺一条光明大道。于是,很多领导干部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如此假冒司长的人大打亲情牌。
“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身足够清白,在保护好个人基本隐私的前提下,公布一下领导干部的照片、姓名又有何妨?“法律与制度应大于天”,只要我们各地的干部选拔严格按照程序去做,我们又何必去费心尽力地去联络感情?
自身多一些自律,外界多一些约束与规范,相信诸如“赵锡永”之类的骗子终究会销声匿迹。
宣讲家评论:假司长为何能骗倒真官员
假司长行骗手段并不高明,相信有人早已识破,可一些基层官员,上当受骗之后连直面事件的勇气都没有,选择了哑巴吃黄连。如果官员也能像记者一样,实现全国联网、可查,那么赵锡永之类的 “山寨官员”自然就不会有市场。
假官骗真官、骗商人、骗百姓是一出古老的好戏,自古上演到今天,绵延不绝,从未间断。姜文电影《让子弹飞》就取材于此。远的不说,仅2012年,新闻媒体曝光的假冒官员事件就有数宗。其中,一位名叫“邹斌勇”的人,假冒国家发改委“副司长”,骗了过百位官员和商人。
要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吃了豹子胆的骗子打时间差、信息差,冒充朝廷要员下巡,欺骗地方官员,尚有情可原。今夕何年,一些人还活在“中世纪”,被这个古老游戏所骗,就太不可思议了。骗也就骗了,居然连案也不敢报,以“没有损失”为由,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莫非,赵锡永是“活雷锋”,自掏腰包、自组团队送政策下乡?你可别告诉我,他是吃饱了撑的,扮司长只为了过过官瘾。退一步说,即使“没有损失”,上当受骗该不该报警抓人?
知耻近乎勇,可怜一些基层官员,上当受骗之后连直面事件的勇气都没有,选择了哑巴吃黄连。按照一般规律,上级官员下基层巡视、检查、指导工作,都会通过行政系统内部途径知会基层,不可能不请自到,搞突然袭击(暗访除外)。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赵锡永绝不可能通过正规渠道通知地方,因此,只要基层依法行政,按程序办事,就不可能上当。道听途说,信以为真,只能说明一些地方官员“求官若渴”,不管真神假仙,拜了再说。宁可拜错,不可放过,谁知这次真遇上“李鬼”。
话又说回来,过度指责被骗的地方官员也有点不近人情。官大一级压死人,“司长”在基层官员眼中,那是“钦差大臣”,不到辖区边界恭候都“有失远迎”,亲驾贵地,岂敢怠慢?况且,权杖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杖,谁不想沾沾“财气”?个别官员之所以屁颠屁颠跟着“司长”鞍前马后地跑,争相与其合影留念、聘作顾问,于公为了地方争项目、资金,于私为讨“伯乐”欢心,希望能打赏一顶“顶戴花翎”。
硬币另一面,一位子虚乌有的“山寨司长”,骗了地方2年多时间,两省数地基层政府官员上当,同时也要拷问行政系统人事信息公开制度。我们不妨设想,假如公众轻易就能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查到的官员甚至公务人员的名单,那么赵锡永就不可能骗这么多人,直到国务院工作人员上网才发现。事实上,进入许多政府门户网站,公众能够查到也就是为数不多的主要官员名单,有时甚至于连他们的职务分工也惜墨如金。去年,清华大学一位女研究生就向三个部委申请公开“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而被拒。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8/7068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