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塞拉利昂的中国气息
2013年03月20日 17:02
65岁的媒体人穆罕默德•萨马拉驾驶着他破旧的二手奔驰车,行驶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一条双向四车道公路上,不时向记者指示着这座城市与中国有关的一切。
“提到塞拉利昂的发展,就不得不说到中国。你看,就条威尔金森路就是中国人去年修的,非常平坦。”
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这个面积约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的非洲小国,曾因一部名为《血钻》的电影而闻名世界。
1462年,葡萄牙探险家发现了这块地方,因其地势起伏,远看像卧着的狮子,因此命名“Serra de Leão”,意为“狮子山”。
一艘渔船正在弗里敦市隆吉镇海边捕鱼 新华社记者邵海军摄
自那以后,塞拉利昂一直是欧洲奴隶的供应来源地。1808年,塞拉利昂成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4月27日,塞拉利昂宣告独立。1991年,该国爆发内战,到2002年战争结束,200万难民流离失所。
十多年来,塞拉利昂依靠自身努力和外国援助,重建工作紧张有序,而来自中国的帮助正给塞拉利昂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走在弗里敦街上,不时看到轰隆作响的压路机来回驶过,中国工程师在尘土飞扬的路面上指挥施工。
据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已为这个饱经战火摧残的城市修筑了5条主干公路,里程近200公里。萨马拉说:“没有中国人,我们连出门都成问题。”
“内战结束后,第一批来建设塞拉利昂的就是中国人。因此我们对中国充满感激。”34岁的司机哈桑告诉记者。
在弗里敦,紧邻风景秀丽的蓝茉莉海滩,有家名为滨图玛尼的中国酒店无人不晓。早在内战结束前,北京城建集团就来到这里,复建了这家几乎全部损毁的国宾馆。
如今,它是弗里敦最好的酒店。2月22日,参加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就职典礼的外国元首大都在此下榻。酒店大厅里挂着灯笼,餐厅里贴着梅兰竹菊的画作,门口放着英文版的中国杂志,店内用品全是中国制造。
科罗马的就职典礼就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援建的塞拉利昂国家体育场举行。这座面积3万多平方米、可容纳3万观众的体育场如今依然是塞拉利昂举办大型赛事活动的首选。
2013年2月22日,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宣誓就职 新华社记者邵海军摄
弗里敦市中心,有一座9层白楼,当地百姓亲切地用中文称之为“友谊大厦”。 如今,这座上世纪70代中国政府援建的高楼是塞拉利昂政府各部委的办公楼。
“中国是塞拉利昂真正的朋友,友谊大厦是塞拉利昂人民心目中的丰碑,”塞拉利昂总统府新闻官尤尼萨·塞萨伊这样说。
沿着弗里敦的山路曲折前行,在号称“西非雅典”的福拉湾学院有一座孔子学院。
走进这里,用中文“你好”互致问候成为学生们的时尚。去年,当汉语课程正式成为校方认定的选修课后,500多名学生报名学习,汉语超过法语成为外语系学生第一选修课。学习中国文化、到中国留学,成为学生们的梦想。
外交部大楼、警察总部、医院、糖厂……在塞拉利昂,你能时时感受中国气息。中国以平等的姿态来到这里,建立朋友般的合作关系,为非洲带来了欧洲和美国未能给予的机会。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街景 新华社记者邵海军摄
“几乎每个塞拉利昂人都知道中国人非常勤劳,任何时候都在工作,行事非常低调。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中国人大喊大叫,颐指气使,”尤尼萨·塞萨伊告诉说,“中国工程师和塞拉利昂工程师一起工作,中国公司大量雇佣当地人,而且还培养了当地的工程师,不仅创造就业,还进行技术转移。”
因曾在北京留学、懂汉语,约瑟芬成为当地政界的“香饽饽”, 她是塞拉利昂外交部的一名翻译官。
她笑着说:“中国人热情、努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汉语后,不论我们从哪里来,都是一个家庭。”
从战乱中走出的塞拉利昂虽然在重建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疟疾、霍乱、黄热病等时时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和持续的电力供应是政府尚未解决的巨大民生难题。
高强是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志愿者,他每天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去干净的水源取水。
晚上,记者从住宿的酒店往外看去,弗里敦城一片黑暗,很少看到有亮灯的地方。很多地方一天24小时全靠发电机解决电力需求。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部分俯瞰画面 新华社记者邵海军摄
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经商参赞处参赞刘玉林告诉记者,中国援建的水电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希望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工,到时候可以部分解决首都弗里敦市民的用电问题。
据统计,2011年塞拉利昂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0亿美元,人均仅333美元,同期美国的人均GDP是该国的143倍。
尽管这个西非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但是每个人脸上似乎都充满自信。
尤尼萨·塞萨伊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也是一穷二白,如今靠自己努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信心。”
这也许是中国给这个西非国家带来的一笔精神财富。(完)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0/707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