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跨国公司遭遇逼税 中国需尽快修订“2”号文
2013年03月20日 16:26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莱恩(Matthew Lynn)撰文指出,由于国家财政面的困难,压迫企业缴纳更多税金已经成为了许多发达国家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而这就将对企业利润,股东利益,乃至股市形成打压,反之,那些财政压力没有那么大的国家由于不必逼税,股市则将获得较好的表现。
以下即莱恩的评论文章全文:
现在这时代真是为难了那些大型跨国企业的税务经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面临着缴税不足的指责。
比如,在英国,宜家、星巴克(SBUX)、亚马逊[微博](AMZN)和苹果(AAPL)都被严厉指责,称他们企业税缴纳不足。星巴克甚至遭遇了消费者对其店面的抵制,不得不主动承诺更多纳税。此外,有人在线上发起倡议,要求亚马逊向英国政府更多纳税,现在已经征集到了大约10万人签名联署。
对于跨国企业避税的愤怒可不仅仅是英国人的专利。
德国的默克尔总理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讲话,要求解决企业税避税问题。美国的奥巴马总统明确向企业的避税策略开火。英国的卡梅伦首相正谋求利用自己八国集团轮值主席的身份推出动议,要求企业多纳税。
还有,欧洲议会正计划采取强迫措施,要求企业公开他们在各个国家的纳税情况——这样的要求将首先从银行开始,但是很快就会覆盖到所有在欧洲做生意的跨国企业。
几乎在所有地方,企业都将面对愈来愈大的压力,要求他们比现在更多地纳税。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新问题出现了。如果企业被迫多缴税,这些钱实际上就是从股东口袋里流出——可以想见,在那些破产和准破产国家的市场上,股价自然也就遭到了威胁。
这些国家为什么想要迫使企业交出更多的税来,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不必说,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现在缴纳的税款较原来减少了。
当大多数企业还都主要从事国内的生意,在工厂当中生产产品时,要对他们课税是较为容易的。可是,想要向亚马逊或者苹果这样的企业收税,那难度就要大得多了。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服务器设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那里的税务条件够优惠就好。他们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成本和收入改换到另外一个地点,就像按下一个开关那么容易。我们不能因此责怪他们什么,在税率最低的地方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换了我们,我们也会那么做的。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再于此,而是在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根本上说来都已经破产了。
当然,破产的程度各有不同:希腊和意大利是完全和彻底的破产,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是摇摆在破产的边缘,而德国正走在通往破产的道路上。可是,所有这些国家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他们不得不将国内生产总值当中更大比例的部分收上来充作税款,而且增加的比例必须很大。
美国的赤字已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而英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目前看来,要靠削减开支,是很难弥补如此巨大的缺口的,而要指望经济增长来解决问题,那样强势的增长也可能性有限,至少英国和日本是很难依靠这个选项了。
总之,政府必须获得大规模的额外收入。
著名的银行大盗萨顿(Willie Sutton)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抢银行,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那里有钱”。
这些政府的逻辑其实也一样,他们之所以要向企业更多收税,就是因为企业有钱。除此之外,实在也没有什么太多敛钱的地方。普通的劳动者已经在承受生活水准降低的苦难了,在大多数国家,工资上涨的速度根本就追不上物价。销售税不能再增加了,不然的话,经济会被再次推入衰退。工资税当然也不能增加,毕竟就业局面已经非常惨淡了。
可是,在这次衰退当中,企业利润的表现却惊人地好。比如说美国,彭博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企业利润整体而言在2012年当中超过了1万6000亿美元,为史上最佳。在相对的层面,企业利润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创下了历史纪录。2012年,标准普尔500企业的利润达到了创纪录的每股100.75美元,而2013年预计将超过120美元,较之2008年的60.43美元足足翻了一番。
在大多数企业发达国家当中,情况也都大致如此。即便是步履艰难的欧元区,在宏观经济收缩的同时,企业利润却还在增长,这也正是股市达到了近十年最高点的原因之一。
如果政府希望找到机会来弥补赤字的缺口,那么企业利润就是最佳的机会之一,在别处他们是找不到这么多钱的。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却是个大问题。如果企业不得不多纳税,利润就会大幅度缩水。
要明白这一点,并不需要懂得多么高深的数学。如果企业一年赚1亿美元,按照25%的税率纳税,他们就剩下7500万美元用来再投资和返还股东。如果将税率提高到35%,那么企业剩下的钱就只有6500万美元了。企业想要将税收成本的增加转嫁给消费者或者供应商是很难的。最终只能由股东来承受打击——税缴得越多,利润就越少。
有人或许会说,要让企业更多纳税,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企业正变得愈来愈移动化。数字文件从哪里都可以发出。这个世界上总归会有那种税务避风港,提供优惠的税率来吸引投资的。可是,如果那些主要的经济体联合起来,他们确实有相当的取胜成算。跨国企业虽然可以迁移自己的总部,但是他们终归是要到有消费者的地方去找市场,这一点星巴克在英国已经领教到了——如果一个国家铁了心要让你多缴税,恐怕你除了打开荷包之外,也没什么其他的选择。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就是个明显的警报讯号。
中期之内,那些处于赤字大国中的企业将遭遇苦难。现实角度说来,在美国、英国和日本,企业的处境将最为脆弱,很可能最终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缴税的安排。其他大多数欧元区国家的企业,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处于瑞士、斯堪地纳维亚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企业,他们的处境就要好得多。在这些地方,他们不会遇到太强大的逼税压力,因此这些国家股市的行情,自然也会好于那些破产阴云笼罩着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报道:跨国公司避税致中国每年损失300亿
中国反避税空间大难题多
避税造成巨额税收流失
近日,全国最大单笔非居民企业间接股权转让所得税4.03亿元在山西省成功入库,这是由一家境外非居民企业BVI(离岸公司)间接转让山西省一家能源有限公司股权产生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款。这是继2011年日本某公司间接转让康师傅饮品(BVI)有限公司股权缴纳企业所得税3.06亿元后,创下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股权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新高。
山西晋城国税局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征收此笔税款,此间经过数轮协商、谈判。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晋城国税局与受让方积极协商,多方努力,这家境外非居民企业BVI公司终于认可了税务机关对股权转让的收入、成本确定方法,同意依法缴纳税款。
“如果没有反避税的调查手段,这4亿多元的税款是收不上来的。”中翰国际转让定价服务联盟发起合伙人王骏说。反避税指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国际避税加以防范和制止。反避税往往是针对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而言的,因为通过关联公司和海外交易,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制度漏洞少缴税。
2012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召开全国国际税收工作视频会议。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称,2011年全年通过反避税手段增加税收贡献239亿元。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财税学术沙龙上,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师何杨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随着全球化贸易与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利用国家间的税制差异进行利润转移,不同程度地侵蚀主权国家税基。其中,发展中国家因为税收征管和法律制度的漏洞更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利润转移的受害者。一些非营利组织通过初步估算发现,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出去的利润高达350亿美元。
2011年,据媒体报道,谷歌(Google)在华子公司或业务密切合作企业——咕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构寻广告公司和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存在涉税违法行为,数额高达4000多万元;具体违法行为包括使用假发票、将无关费用如“按摩费”等列入成本、不按规定代扣代缴营业税等。
谷歌中国则称,“我们认为,我们现在和以往一直完全遵守中国税法。”
虽然言之凿凿,但跨国公司利用政策空隙避税操作却是全球“行规”。
据彭博社调查,谷歌迅速积累的财富,除了从广告等业务中获得,还得益于将其在海外获得的大部分利润通过一种复杂的法律结构转移到了一些避税场所,从而保持其税率维持在超低的2.4%的水平。
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的数据显示,跨国公司每年的避税活动给中国造成300亿元的税收损失。
2008年的数据显示,美国通过反避税调查查补的税款是100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仅有7亿美元。
宣讲家评论:尽管我国目前针对反避税制定的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等达到28项,各地税务机关发布的各类操作指引或指南会达到几十项,但是我国反避税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我们将在各个部分的内容中提出我们的建议。而国税函[2012]111号一文中曾明确:2012年总局将进一步细化受控外国企业管理、一般反避税管理、避税港避税的具体操作程序等内容,尽管目前我们并未看到这三个具体操作程序的有关草案或征求意见稿,但是从2012年已经结案的一些反避税案例我们可以推断总局国际司反避税处已经在着手起草这些操作程序。我们的总体建议是:尽快修订完善2号文,出台特别纳税调整的各项实际操作程序,以给税务机关反避税人员、纳税人及中介机构等提供明确而透明的反避税操作指引。而目前亟待税总出台的政策法规包括698号文的补充规定、非居民企业及个人股权转让税收管理操作指引、关联企业股权转让定价的操作指引、双边/多边预约定价安排操作指引、一般反避税管理操作指引、成本分摊协议操作指引等等。
(原标题:跨国公司遭遇逼税,中国反避税空间大难题多)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0/7072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