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壮士断腕 英雄本色

2013年03月20日 16:59

 

改革“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不论是改革的推进者还是执行者,不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吃亏者,都应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指出:改革如壮士断腕,再深的水也得趟。一言既出,举座震惊,表明了中央高层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果敢态度,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壮士断腕”体现了舍小保大的政治智慧。动物在危急时会主动丢掉身上某一部位而求逃生,如壁虎断尾,螃蟹断足。国人也向有丢卒保车之说,唐人窦皐诗曰“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王佐断臂以破敌,慧可断臂以求法,都有这方面的意义。改革也是如此 ,改革有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分,当局部利益严重影响到全局利益时,就要有所取舍,明智地放弃局部利益而保护全局利益。如果不想舍弃任何局部利益,优柔寡断,最终势必影响全局,甚至使全局利益毁于一旦。所以,一个睿智的改革者在这里要当断则断,杜绝一切犹豫,以“壮士断腕”决心,毅然决然地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全局利益。

 

“壮士断腕”体现了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改革“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不论是改革的推进者还是执行者,不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吃亏者,都应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特别是那些因改革而利益受损者,要有一点自我牺牲精神,看轻个人进退得失,不做改革的对立面。对于改革者来说,因为深水区的改革矛盾尖锐,情况复杂,强力推进改革势必会得罪一些人一些势力,因而可能会牺牲掉选票、人望、利益、位置等,历史上的商鞅、王安石、范仲淹、张居正等改革家都为此付出过代价。今天的改革者也应有必要的牺牲精神,不怕“粉身碎骨”,不怕“踏入雷区”,以功成不必再我,是非自有公论的豁达态度来推进改革。

“壮士断腕”体现了敢冒风险的过人胆识。改革是勇敢者的事业,任何改革都有风险,改革越深入风险就越大,改革无不面临成败两种可能。改革的风险,一是前景未卜,变数很多,无法预知成败;二是阻力很大,因为“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三是情况复杂,矛盾尖锐,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不改革固然最保险,但不改革就无法前进,最终必然走向衰亡。因而,一切想有所作为的改革者,都应力争成功,不怕失败,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有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意识,有力挽狂澜摧枯拉朽的改革魄力,凡是阻碍改革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金人玉佛,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

“壮士断腕”体现了铁面无私的决绝态度。改革肯定会牵涉千万人的具体利益,改革者与改革对象会有方方面面千丝万缕的联系,亲属、朋友、同事甚至都可能会站在改革的对立面来干扰、反对改革,对他们的态度有时也能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在历史上,因为改革者循私情而导致改革失败的事例并不鲜见,明代改革家张居正就是因为自己和亲属的不够检点,授人以柄,遭到攻讦,致使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在他身后很快就人亡政息。1949年蒋经国的上海“打虎”,大张旗鼓,气势汹汹,却因为其表兄及其他权贵勋亲的掣肘,最后铩羽而归,以失败告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把改革推进下去,必须有“六亲不认”的决绝态度,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公私分明,拒绝温情主义。这样,才能身正不怕影斜,理直不畏人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扩展阅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全文)

王长江: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商鞅为何会从改革家变成“全民公敌”?

张保振:别让“张居正的感慨”生在当下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0/707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