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口香糖在美国——让人欢喜让人忧
2013年03月24日 00:05
自1848年美国人约翰•柯蒂斯(John B. Curtis)首次将口香糖变成商品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口香糖消费国。
据美国口香糖生产协会的统计显示,美国市面上出售的口香糖品种超过1000种,每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嚼掉300块口香糖。而所有美国人每年在口香糖上的花费总额大约是23亿美元(1美元约合6.2元人民币),这甚至超过了花费20亿美元、被称为“史上最昂贵”选举的2012美国大选总开销。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口香糖消费国)
上世纪90年代,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在比赛中嚼口香糖的招牌动作更是引得万千青少年争相效仿,使这一“动作”变成了空前的时尚。
可以说,美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口香糖。从随处可见的报亭和自助售货机,到干洗店、加油站,更不用说超市一类的零售场所,几乎任何可进行消费的场所就有口香糖出售。
伴随着惊人的口香糖消费量,由其带来的污染自然也成为了美国社会中难以回避的问题。粗略统计,全美一年废弃掉的口香糖重量高达30万吨。口香糖消费大国自然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口香糖污染大国。
遗憾的是,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目前尚无治理口香糖污染的法律和条例可循,甚至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也鲜觅踪影。猜想其原因,一来,在香烟管控相对严格的美国,民众对口香糖的需求可谓刚性;二来,口香糖产业的规模对美国经济的作用恐怕难以忽视,毕竟,凭借WTO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在2004年还迫使新加坡解除了长达12年的著名的“口香糖禁令”,只为让美国口香糖能够进入新加坡市场销售。
(篮球明星乔丹独爱的习惯性动作——嚼口香糖)
在记者居住的纽约,遍布大街小巷,甚至地铁站台的口香糖痕迹早已融入这座城市。只要稍加留心地看看地面,便会注意到纽约的地上长着不少“雀斑”。记者在纽约时报广场周围一条街道的人行道路面上粗略观察,发现几乎每一块一米见方的路砖上都至少有十几块口香糖痕迹,不少都已与水泥路面的颜色融为一体,可谓新斑未去,老斑又生。印象中,记者在纽约的两年时间内,鞋底在街上踩到口香糖也是时有发生的无奈之事。
对这“景观”,纽约民众早已不以为意。常年站在这条街的人行道边发传单的美发店雇员安东尼奥在记者的刻意引导下才领会到记者的意图,他不停地对记者解释说:“这没什么,我天天在这儿也很难注意……”
(口香糖在纽约的地面留下不少“雀斑”)
不过,美国人对于任何事物似乎都有种在两极之间“转化”的浪漫。
在西雅图最著名的地标派克市场里,就有这样一面被誉为“全球最恶心景点”的口香糖墙。在这面长50英尺、高约15英尺的墙上,密密麻麻粘满了上百万块被嚼过的口香糖,形状、颜色各异。而这里的源起其实带着些无奈——1993年,一群戏剧迷排队等候进入旁边的“市场剧院”看戏时,有人出其不意地用口香糖将硬币与一些小物品黏在墙上,引得众人效仿。久而久之,行人游客途经那道墙时,都习惯性地把嚼完了的口香糖黏在那道墙上,结果口香糖越粘越多。市场的管理人员起初还会派人清理,试图刮掉口香糖、恢复墙面清洁。但无奈人们粘口香糖的行为屡禁不止,清洁工作均以失败告终,索性随之任之,形成了如今的独特景点,成为美国当代街头艺术的代表。类似的口香糖墙还存在于加州的圣比斯保郡。
(“全球最恶心景点”——口香糖墙)
当然,并非所有城市都对这“顽疾”视而不见,也并非所有人的危机感都被艺术和浪漫取代。
在美国不少城市的街头,垃圾桶顶部就有专门的吐口香糖的设置,甚至有的垃圾桶上还设计了靶子造型的小板,为的是能够引起行人的兴趣,将口中的口香糖“百步穿杨”地吐中目标,减少污染。
伴随着口香糖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近年来,美国的口香糖生产企业也普遍从包装上着手,设计环境友好型包装,即鼓励消费者在嚼口香糖的时候留下包装,并在处理嚼完的口香糖时先吐至包装中再扔掉,避免口香糖粘于各处。
此外,更有少数企业开始高瞻远瞩地开发起了可回收的口香糖技术。使用可回收材料的口香糖经过再次加工,可被生产成橡胶器皿、玩具等清洁材料用品。当然,这意味着要有专门的垃圾分类系统和装置,用于此类口香糖的回收,而这一需要并非当下的传统回收设施可满足。对于正在致力于改掉随地乱吐口香糖坏习惯的美国人来说,这种口香糖的推广也许还有待时日。(完)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4/7073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