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离开了吴仁宝 华西模式还能走多远

2013年03月21日 15:36

 

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因患肺癌去世

新华社快讯:原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2013年3月18日18时58分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

吴仁宝是江苏省华西村的原党委书记,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党代会代表。几十年来,他带领华西农民坚持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到今天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元,华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创造了中国农村多项“第一”,他也被人们誉为“农民思想家”“中国农民第一人”。

 

吴仁宝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无论任何时候,我都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正是凭着这个信念,才有了今天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有个“土标准”: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触可及的,是让人民真正幸福。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吴仁宝认为,中央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在那些长年的大锅饭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分田到户是非常必要的;而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

吴仁宝说:“华西村当时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共同富裕!”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 “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吴仁宝建议将周边村与华西村联合建立大华西村的想法不但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赞赏和支持,更得到周边村干部群众的举双手拥护。从2001年开始,一批又一批村子以百分之百的签字同意率先后并入华西,到2004年,华西已由原来的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扩展到方圆30多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人口3.5万人。如今走进大华西,人们看到的完全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观景象:山北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粮仓”,山南鳞次栉比的工厂是“钱庄”,中间鸟语花香的别墅是“天堂”。

“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富了才是富。”物质上富裕起来的华西人时刻不忘精神文明建设。吴仁宝认为,“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是华西人的立业之根、创业之本、兴业之宝,“精神文明”是华西村共同富裕的保证。

 

吴仁宝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播种机,他渴望着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农民的心里,播撒到更广大的土地。他曾先后出省建立了“黑龙江华西村”和“宁夏华西村”,这两个村的村民收入翻了四番。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份举办100多期培训班,智力扶贫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2006年开始,他还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举办交流学习班,分期分批,总期5年。学习交流的目的,他概括了一句话:“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

在华西村口的一块大牌子上,写着吴仁宝的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我们一生中可能不会实现,但我们一生中可以去实践。”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吴仁宝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胡锦涛2012年元旦前往苏州考察会见老书记吴仁宝

 

吴仁宝与江泽民总书记照片

 

新浪网报道:吴仁宝生前曾被指搞家族世袭 称村民望其活千岁

[简历]

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7年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曾任江苏省江阴县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常委。他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3月18日,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他曾于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直到吴仁宝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演讲。

据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报道

儿子回忆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

关于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去世的消息,记者18日联系了吴仁宝之子,华西村党委书记、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吴协恩在电话中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吴协恩表示,父亲去世时,家人都在身边,该交代的事情也都交代了,所以去得很安详,没留下什么遗憾。他表示,父亲去世时依然关注着华西村的发展,并叮嘱他继续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父亲生前一再说,看到有人穷就心疼,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无论什么时候,华西村都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共同富裕之路。华西村走这条路的决心不会动摇。”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18日也表示,吴仁宝虽然身患癌症,但一直心系华西村的发展。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到华西村参观的游客做演讲,介绍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还表示,吴仁宝罹患癌症的消息华西村很多人都知道,在他去世前,很多村民都轮番到家中探望他。

媒体印象

“尽管读书不多,却有天生的演讲能力”

华西村的村口,竖有一面巨大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吴仁宝的两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参加工作近60年,作为中国首富之村的“当家人”,他却给自己立了一条“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当华西村农民已住进第六代别墅,吴仁宝现在依然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简陋老房里。

吴仁宝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早晨5点多起床,收听新闻、检查村容、察看企业、接待游客、参加会议,还时常与村民座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一直要忙到夜里12点,睡眠仅五六个小时。

记者曾于2008年6月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报道时前往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进行实地采访。当时,老书记吴仁宝尽管已经年近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说起话来也是干净利落,声如洪钟。

吴仁宝给记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流的口才。尽管读书不多,但吴仁宝却有一种天生的演讲能力,能把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的让听众明白,尽管“土得掉渣”,但却生动形象。每每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即便讲上两三个小时,他依旧思路清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思想家”。

 

发展之路

从“穷得叮当响”到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2011年11月10日,华西村形象宣传片结束了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为期两个月的亮相。两个月来,每天50次的播放频率,刺激着世界各地到此的游人,传递着华西村跨出国门的雄心。

这期间,华西村建村50周年庆典办得轰轰烈烈。投资30亿建成的328米高楼比肩北京最高楼;楼内置一头重一吨、价值3亿人民币的金牛,加上各种装饰,整幢楼价值近五十亿;而村后龙砂山上的“万米长城”、“小天安门”和“美国白宫”,是来华西村游览和学习的国人眼中的神奇景观……

华西村刚组建时,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人口667人,穷得叮当响。在“以粮为纲”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吴仁宝率领村民办起了一家小五金厂,这座“地下工厂”运营10年,给华西人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也是华西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仁宝大胆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营,很快使集体收入达到上亿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华西村方圆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南有“钱庄”(工业区),北有“粮仓”(农业区),中间是村民生活的“天堂”(生活区),全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亿元。

“华西中心村内,外出就读的大学生回村率是200%,他们不仅自己回来了,而且还会带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甚至带同学回来。”华西村宣传科赵开军自豪地说。

“回来有房子、车子,也不用找工作,我为什么要在外面?”从华侨大学毕业回村的赵龙贤说。和他同一年回村的李梅红之前就读徐州空军学院,“和身边同学唯一不同的,就是优越感。”

[声音]

“实事求是最难”

“我个人来说,对我自己的评价,从性格来说可能和别人有不同之处。一是我的性格,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很快的速度去办,如果不办,我睡不着觉;二是我办这个事情,会反复思考利弊关系,不脱离实事求是、依法办事。但是我说,实事求是最难,有时候,为了对付一些情况不能实事求是,最终来实现我自己的实事求是。”

“华西村离得开我,也离不开我。为什么?从现在来看离得开我了,从过去,可能离不开我。我华西建村50周年,我叫新书记开幕,我搞闭幕。所以我这个50年可以说起到很主要的作用。现在开始今后的50年,就不需要我了,他们去开幕了,我就闭幕了。现在我个人,还要关心方针政策,党纪国法,管好自己,这些还要考虑考虑。”

“50年代是听,上面说的只要我们听。上面浮夸风我也听了,浮夸风的时候我也是积极分子,我也报过一亩地收3700斤粮食,旁边的一个乡说,他们收一万斤,我就说你一万斤是假的,我不相信,实际我自己3700斤也是假的。自己假了还说人家假。后来毛主席召开七千人大会,到那时我才坚决纠正浮夸风。

60年代我是顶。60年代又有领导来叫我怎么搞、怎么搞,我说我不听了,领导不满意,说吴仁宝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独立王国。我说怎么搞的,后来想想不对,明着顶是要吃亏的,我就想暗着顶。从此以后,不管哪个领导来指导什么,我都当面答应:谢谢领导关心。领导走了以后,不符合华西实际的绝不执行。

70年代是拼,拼命大干社会主义,以粮为纲,旱田改水田,两熟改三熟。农民搞得辛辛苦苦还只是温饱。所以我的缺点主要在这30年。以前的力气花得大,人还辛苦,但效果不好,现在没有原来苦,但是大家好了。”

 

[争议]

华西村搞世袭?“天下第一村”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吴仁宝治下的华西村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他被认为是这个“独立王国”的“国君”。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与行为,是吴仁宝及华西村在经济成功之后的一种资本转化,如同富人的成功总要通过慈善和捐款来转化一样,他需要这种表征:把经济地位转化为另外一种地位。

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却执掌一个村级政权四五十年的吴仁宝来说,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成就。

自1961年建村以来,这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村民连吃饱饭都困难的村庄,蜕变为2010年销售收入512亿元、人均纯收入8.5万元的超级企业集团,村民都变身为股份持有者。

严格说来,华西并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因为它有严苛的村规民约;它与纯市场经济的股份制也不同,村民的股份无法抽回,如果离开,一切浮华转瞬成空。因此,华西村注定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成功。

在这个典型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华西村已经成为吴仁宝家族控制的企业。有研究者统计后指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可用资金被定义为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17日)。

从党内职务来看,华西村党委的五十多人中,“以吴家为核心的圈子达到36人,占党委总人数的72%”(2003年07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学者整理了42年来华西历任村干部的名单,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华西村最高掌权者始终是吴仁宝。

吴仁宝曾经说,“如果我吴仁宝搞个体,华西这些财富就是我一家的了。”

但是,华西并没有走上这条路,他们现在还在坚持集体主义道路。记者曾和吴仁宝及其儿子辈、孙子辈的人交流,感受到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与很多现代市民不同的是,他们头脑里集体不散的意识非常强烈。

学者指出,吴仁宝之所以能在华西屹立50年不倒,关键在于“两头保持一致”:对底下,一定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断地满足他们,总是比外面超前;对上面,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吴仁宝在学大寨时期办工厂,在“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初兴之时开始走集体股份制,在乡镇企业式微之际搭起海运、航空、金融、旅游的转型平台;政治上则从政治挂帅的年代,集体主义的“主体思想”勇立潮头,一路先进“典型”……

但是集体的不朽如同南街村的“永动机”一样,令人生疑。吴仁宝说村民希望他活到1000岁,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随着“一分五统”政策下的并村扩张,“拆迁”矛盾在这个“集体王国”中也日益凸显。

如学者所言,华西村和吴仁宝迎来了“后集体主义时代”的各种挑战。以家族掌控的集体,能否不朽?吴仁宝作为华西村的精神和物质领袖能否不朽?他的后来者能否顺当地安排吴仁宝留下来的政治、经济乃至道德遗产?这一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中国网: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逝世 媒体盘点其说过的经典话语

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18日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

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共同富裕,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吴仁宝曾任江苏省江阴县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常委。他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称号。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帮助宁夏、黑龙江分别建成了“省外华西村”,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10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

影响

村属企业已脱个人色彩

华西村所属企业江苏华西集团公司是一个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104家,形成了冶金、纺织、化纤、仓储、建筑房地产、旅游、金融服务和商贸等支柱产业。截至2012年末,华西集团未经审计的总资产358亿余元,净资产121亿余元。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8亿余元,净利润2亿余元。

华西集团控股公司华西股份在深市上市。在华西股份近年年报中,已无吴仁宝的身影。华西集团法定代表人吴协恩是吴仁宝第四子,其于2003年7月至今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任华西股份董事。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张诚认为,吴仁宝的去世对华西集团来说在感情和精神上将带来一些损失和遗憾,但近年来华西村及华西集团的发展已经逐渐摆脱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多年来公司进行多元化发展,大幅引进高级人才及使用现代化管理制度,相信华西集团能保持良好的运营能力持续发展。

 

吴仁宝经典话语

【华西提倡“一村两制”】

我们华西提倡“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我认为,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要公私双富有。

【做干部,要“三不倒”】

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那如何才能不倒呢?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当就当“有本事”的干部】

当好一个村书记,一定要有开拓精神,而且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当稳这个官,老老实实、平平庸庸,甚至叫群众脱皮掉肉,那是干部没本事。

【带领共富要做好“三头”】

为带领全村共同富裕,我们要自觉坚持做好“三头”: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熟悉下头,不坐办公室,深入第一线,做到厂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晚上碰头,汇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总结当干部的60年】

我这60年,总结起来就是,50年代“听”,听话;60年代“顶”,暗顶;70年代“拼”,拼命干;80年代“醒”,如梦初醒;90年代“警”,警惕骄傲;21世纪“新”,不断创新。

人物

中国农民第一人吴仁宝

吴仁宝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

 

缔造“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是中国东部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半个世纪以前,这里的农民经常挨饿,到今天,则是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上个世纪末,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华西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家家都有电话的“电话村”,以及第一个“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

集体资产1764元,欠债1.5万元,一台30马力的柴油机,是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时的全部家底。

1969年,在成为“艰苦奋斗、改变山河”农业学大寨典型的同时,吴仁宝觉得,农业积累太慢,中央的政策还是想把农村搞好。他在村里偷偷建了一个五金加工厂。这成了华西村集体经济起飞的第一步。

吴仁宝“一个会议赚了一个亿”的传说广为流传: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吴仁宝在次日凌晨3点召开了村领导大会。他判断,全国经济要有大发展。此前一直坚持不借债经营思路的他要求动员一切资金,囤积3个月的原材料。“3个月后,华西村每吨6000多元购进的铝锭,涨到了1.8万元。”

到2012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524.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5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8万元。

忙于传播致富经验

有人说,一直对生活充满着自信和希望的吴仁宝就像一台“播种机”,他渴望着把“共同富裕”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农民的心里。在他的推动下,华西村支援黑龙江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建了一个“华西村”。他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又通过“智力扶贫”,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2006年开始,他还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来华西村交流、学习。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村帮村,户帮户,最终实现全国富!”

近10年,几乎每天,吴仁宝都在华西村为前来旅游、参观和学习的人介绍华西村发展历程和他个人的思想,受到明星一般的追捧。他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痛,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无论何时,我都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他出版了《吴仁宝文集》《吴仁宝箴言》《社会主义富华西——吴仁宝宣讲报告集萃》等著作。为此,吴仁宝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人”和“农民思想家”“农民语言大师”。

一些听了吴仁宝报告的国内游客说,“我们那里山也好,水也好,就是缺个吴仁宝”。

吴仁宝的传奇人生,使他先后成为电视剧《华西村的故事》、电影《吴仁宝》的主人公,并于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宣讲家评论:

天下第一华西村之于吴仁宝,是我国社会主义辉煌建设新时代的一个缩影,他充分证实了在党的先进领导下,实事求是与切合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思想路线与方针的正确性,根据存在即是真理,他的开拓创举是仅仅在华西村开花结果,还是会在我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实现?或许对于吴仁宝都无法回答,因为共同富裕最终还是掌握在人民手中。如今,吴仁宝已经去世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华西模式的开拓者离开了人世,可华西依然是华西,华西的发展能否再有一个飞跃,我们静静地等待,历史在不久的将来会揭秘没有吴仁宝的华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1/7073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