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在转型
2013年03月22日 12:45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
深刻认识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倒逼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开始减弱。近年来,土地、矿产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部分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出现大幅下降。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超出预期,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用工荒”,“人口红利”减弱,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渐下降。这也就是说,继续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而且还要看到,我国发展还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样也面临这类挑战。在发展进程中,不仅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而且利益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冲击,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资源富集国家谋求产业链条延伸,可以说主要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以尽快摆脱危机影响,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明,这场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也强调,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早转早主动,能够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晚转则被动,付出的代价大,影响发展全局。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回顾过去5年,我国经济结构在调整中提高,经济质量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必须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在加快形成“五个更多”。一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二是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新趋势。必须改变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四是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地发展。五是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要加快消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责任编辑:单梦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2/7074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