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如何舞好增收的“龙头”
2013年03月23日 18:47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投资动辄上千万元,希望土地、投资、用工等惠农政策增强稳定性、持续性”。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强筋壮骨
印象中,涉农产业的人黝黑精瘦、满腿泥灰,而来到肥东县八斗镇“闯天下”的谈社涛,则一副精明商人模样,西装革履,开着高档轿车。他说以前一直做农副产品加工配送销售生意,间或还投资酒店,2011年,看好农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带着资金回到老家,办了个养殖场饲养生态鸡。 “咱做畜禽肉的加工生意,有个生产基地如虎添翼,公司的产业链也齐全了”。
记者来到他的麻黄鸡散养基地,正值空栏期,近百亩林地上只有零星十几只麻黄鸡在悠闲地觅食。老谈的绿益食品公司的特点是不愁销量愁产量,“我们经营多年有销售渠道,而且高品质散养鸡特别好销,在苏浙的价格比在合肥要翻一番,批发能卖到二十五六元一斤。最近我还与一位港商谈出口,协议都签过了。 ”
但是,老谈的养殖场目前并不赚钱。为啥?老谈说,主要是建起场子才发现散养鸡养殖要求密度小,场子大,原先租下来的林地只有不到100亩,只能养几万只。现在的想法一是搞起“公司+农户”,带动起周边农户共同养鸡致富;二是争取政府支持,把附近一条800米的路打通,盘活一片1000多亩的林地,扩大基地规模。基础设施搞起来的话,就可以扩大养殖规模,“100万只的计划产量就有可能实现”。
说起土地,老谈说当时谈好的土地流转价格是550元一亩,可此后租金价格一直在浮动,他特别希望政府在充分考虑农民和企业利益前提下,能有个统一的土地流转标准。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投资动辄上千万元,希望土地、投资、用工等惠农政策增强稳定性、持续性。 ”
与老谈的“洗脚下田”不同,庐江白云春毫茶业开发公司总经理赵玉贵,在当地经营茶厂已有二十多年,是个“老茶经”了。记者采访当日正值新茶炒制,公司里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是好茶,但很大一部分都销往苏浙,贴了别人牌子销售,大头被别人赚去,带动茶农增收的空间就不足。为此,老赵常为企业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琢磨:“小茶厂变大茶厂的梦,最需要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 ”
“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应对市场能力弱,这需要企业与农户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平衡二者利益,达到共赢”。
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企业农户双赢
寿县板桥镇,这里是全国有名的四大草席生产基地。 3月13日,望着今年地里长势喜人的席草,毕墙村40多岁的朱元俊大嫂满怀希望:“咱们这村,主要靠种席草谋生,我家种着8亩多席草,去年赚了约五万元,希望今年也能卖个好价钱,全家吃穿用度、孩子读书都指望它呢! ”
朱元俊说,席草价格波动大,有盈有亏,所以她与当地的板桥草制工艺品公司签了订单合同,最低保护价每斤1.5元。 “市场价行情好,我们随行就市自由交易,行情不好,公司以每斤1.5元兜底,这敢情好。 ”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面对市场,单个农民信息不畅,反应慢,风险承受力也弱,而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实力,正好成为沟通农民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因此,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展订单农业,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就成为企业农户双赢的有效途径。
板桥草制工艺品公司的马经理证实:“农民应对市场能力弱,而我们企业有仓储条件,行情不好以保护价收购,存着等来年的行情,有调节能力。 ”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农民增收,也吸纳转移了部分剩余劳动力。据了解,与这家公司紧密相联的合作社种植辐射周边9个乡镇,带动1万多户农民种植,吸纳和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6000多人。
采访中,记者也碰到过企业与农民在土地上的利益之争,如农民惜地、竭力提高流转租金,企业需地,嫌租金高等。如何协调?以土地为纽带,探索双方能够接受的多形式订单农业是一条可取之道,像“反租倒包”、建立自有的示范种植基地等。这样,让农户生产有一定的获利空间,销售农产品有稳定的渠道,企业有稳固的优质原料基地。利益共享,企业才能真正取信于农,与农户共生共赢。
庐江白云春毫茶厂通过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基地,把基地反租给有经验的农户,带动致富,收到了不俗的效果。农民叶世高种了五、六亩茶园,他说:“以前种的茶品差,收成大概只有不到千元一亩,前两年接受公司的技术指导,成为示范基地,种上了新品种,鲜叶好的话能卖到六、七十元一斤,一亩收入八千元左右,比起种粮、或者老茶种,效益要翻了几番! ”现在的老叶已是基地的“铁杆粉丝”。 “农业发展的前途,在集约化和企业现代化。 ”茶厂总经理赵玉贵说,这几年摸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市场”发展模式,通过这样一个产业链,把各个生产要素串联起来,缺一不可。
“安徽的农产品在苏浙特吃香,可基本上是人家原材料基地,没有自己的知名度,大部分利润给人家赚去了”。
提升产品档次打响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经过这几年的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我们的茶业品质和价钱都上去了,苏浙的商人一次进货能上百万元。 ”赵玉贵说起“白云春毫”获得全省第六届茶博会“茶王”的称号时,还掩饰不住得意。
但与很多皖产优秀农产品一样,“酒香仍怕巷子深”。 “白云春毫”,别说全国知名度,连省内知道的人都寥寥可数。赵玉贵坦承,品牌培育仍是公司“软肋”,其每年出产的大量优质茶叶被前来采购的苏浙商人贴上自家标牌,高价出售,他们企业仅仅是优质原材料供应商而已。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各地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六安寿县如今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淡水产品及畜禽休闲食品加工销售为主,倚着瓦埠湖的天然资源,生产的野生龙虾、鳝鱼、银鱼等水产品供不应求,还出口至农业标准甚严的欧盟日本。然而在经历水产品出口逐渐萎缩,公司由出口型经济转向国内市场过程中,如何扩大销售、拓宽利润增长点,还在努力探索中。 “刚刚与一网络销售商谈好,以后为全国一知名开袋即食的厂商供货。可是销售利润大头是在渠道商手中,我们仅仅供货,做初级食品加工而已。”公司副总经理李强无奈地说。
在寿县板桥镇,记者看到,所有厂商出产的草席统统叫“板桥草席”,品牌规划与培育无从谈起,草席的生产基本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当地一家草席制品公司负责人承认:目前的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市场的风险能力弱,企业缺的是高端的产品、技术和人才。其实,草席产业应当进一步提升品牌和市场意识,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技术、品牌融合型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可喜的是,许多企业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把打造精品、创立品牌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赵玉贵告诉记者,现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在品种改良以及培育品牌上,与安农大、杭州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学研产联系,搞好深度开发,注重包装,提高档次,形成规模,增强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马少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3/7075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