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着力培育优良民风

2013年03月22日 13:29

 

民风,是指民间的风尚,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的道德修养、精神状态、行为习惯和社会规则的外化和表现。良好的民风是历史的积淀。民风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有关,它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综合征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变化,民风也会随其发生变化。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培育良好的民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培育优良民风的紧迫性

一个地区的民风,反映着这个地区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以及当地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同时,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影响着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民风乱则民心散,民心散则社会乱。好的民风具有正气、奉献、开放、包容、超越等特征,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笔者认为,当前,民风不同程度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理想信仰缺失。少数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没有人生目标,不知何为价值,空虚浮躁,碌碌无为。

二是拜金主义盛行。少数人把钱摆在第一位,把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不讲诚信,不重信誉,不讲公德,不守法纪,追逐私利而不惜践踏法律道德。

三是集体意识沦落。损公肥私,嫉贤妒能,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民风现实比较严峻,值得深思应对。如不及时解决当前民风存在的问题,一些优良传统会逐渐弱化,不但影响到民风民俗,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在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突出抓好民风建设,树立新风正气,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生产力发展。

培育优良民风的几个途径

以文化建设为先导,着力修民德。抓民风首要抓民德,按照文化引领风尚、艺术铸就品德的以文修德思路,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大重点,走民间和政府融合道路,传播先进文化,培育高尚情操。一是搭建文化平台。以县城和乡镇等人口聚集区文化平台建设为重点,将政府主导和群众自发有机结合,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创新开展坝坝舞、腰鼓队、唢呐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搭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大舞台。二是传播文化精髓。在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的基础上,创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不断提升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三是培育文化精品。按照百花齐放的总方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积极培育文艺骨干,多方支持文艺创作,鼓励塑造文化精品,不断增强文化感召力,切实提高文化育人效果。

以发展经济为根本,着力聚民心。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才能凝聚民心。一方面做大蛋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广泛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不断提高全社会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让人人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生产力就会再次大飞跃,就会形成民风聚民心、民心汇民力、民力促发展、发展润民风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分好蛋糕。以办好民生实事为根本,不断加大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推进公共服务、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有效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生活水平,有效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让全社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群众跟党走、跟党干的决心。

 

以宣传引导为基础,着力养民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抢占意识形态高地为目标,深入推进宣传引导大众化、通俗化,弘扬新风正气,培育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一是用活老办法。依托报纸、讲座、电视等传统阵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泛普及“八荣八耻”,引导百姓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把群众公认、服务群众的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道德标兵推向前台,及时总结宣传先进事迹,引导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靠拢、看齐,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二是管好新阵地。微博、论坛等互联网运用是宣传工作的新阵地,拥有以中、青、少年为主的用户。应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回复引导网络舆论,正确处置片面的、过激的舆情,有效发挥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特殊作用。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抓民风关键要用新办法。遵循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改变传统的“强灌硬输”方式,采用心理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寓教于乐等方法,循循善诱教化民众,春风化雨熏陶民习。

以端正官风为突破,着力带民风。官德不彰,民风难淳。一是正官心。在严格落实党政干部思想道德教育任务的基础上,注重从内心根治干部的“官心病”,以贪污腐化、碌碌无为等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进行警示教育,触动干部的灵魂,促进其洗礼思想。二是正官品。教育和依法惩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行为不纯的官员,对官员违纪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照党纪国法进行处理。三是正官为。有为才有位。官员要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凡事应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科学的政绩观,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强化行政责任追究,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树立勤政为民好官风,引领朴实向上的好民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2/7075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