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治大国如烹小鲜”

2013年03月23日 23:43

 

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治理国家是非常复杂的大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孰重孰轻,国家意志与民众诉求何急何缓,不同阶层的利益怎样平衡兼顾,千头万绪都要处理得当,合情合理,这需要智慧、理性、耐心、细致,不能有一丝马虎。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治国之道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伊尹见汤是个贤君,便以做菜为喻提出治国主张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便重用伊尹为“阿衡”(宰相),贯彻其治国方略,使商汤走上富强之路。以史为鉴,今日治国仍须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烹小鲜”,唐玄宗注曰:“烹小鲜者,不可挠,挠则鱼烂矣。”挠,即搅动翻转,“小鲜”很嫩,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治理大国也是同理,不能来回折腾,要相对稳定,即所谓“政贵有恒”。(《尚书•毕命》)最忌讳“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因而,看准的路子,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成熟可行的政策,要不打折扣地贯彻;不能因有不同意见就朝令夕改,不能小遇挫折就更弦易辙,更不能没事找事,人为制造矛盾,三天两头搞运动,闹内讧,翻烧饼。如果只是个人折腾倒也没什么,走点弯路,摔个跟头,损失有限;如果一个国家也陷于无休止的折腾之中,那可能牺牲的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今天,不折腾,就是不要开历史倒车,不要对改革开放三心二意,不要动摇稳定大局,不要忽冷忽热,大起大落。

 

 “烹小鲜”,要拿捏分寸,掌握火候,火太大,易糊锅,火太小,烧不透,何时文火,何时大火,都极有讲究。“治大国”也是如此,方针政策的出台也要掌握好火候,凡事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因为政策落后固然会带来被动,政策超前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武侯祠有幅名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治国理政,一定要审时度势,相机而为,不拘泥守旧,也不冒险急进,除了有好的动机外,还要把握好分寸与度,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前,群众最关心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改革,有些条件已经很成熟,就要不失时机地出台改革政策,滞后了就会失去民心;有些则因为时机不成熟,如果勉强出台会做成夹生饭,那就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治国之策,贵在顺势而为,恰到好处,合于“火候”的政策,不仅能争取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把震动和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能收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效。

“烹小鲜”,少不了油盐酱醋等作料,什么时候放,放多少,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有一定之规。“治大国”亦是同样,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和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治大国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社会的日常运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执政党的建设管理,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但因为资金、精力、人手、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平均使用资源,不可能同时把所有工作都抓起来,把所有问题都在第一时间解决,让所有的人都十分满意,而应该先抓主要矛盾,抓事关全局的大事,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先雪里送炭,后锦上添花,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先过“紧日子”。坚持这样的治国理念,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支持,寻求到“最大公约数”,进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扩展阅读:

 

领导者应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自觉

要用大智慧治大国

凝聚改革共识要找最大公约数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3/7076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