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胡飞跃: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2013年03月26日 16:31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历任日本国际医疗中心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

点击查看

本稿视频报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需给制度开“大处方”——重视预防制度,让医改更有“疗效”

本稿PPT: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一、医改的根本点:加强制度建设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其实是有一定条件的设定的,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这样。刚才我听说社区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感觉空间越来越小,那是因为医改以后的变化。在5年以前、10年以前,社区医院没有像现在那么多人、那么拥挤,为什么?

我们说一个全国的现象,大城市有名的三甲医院那门庭若市,可能不少的地方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并不是看病那么的难,或者说那么的贵,这是相对而言的。那么,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问题在哪儿?一个是相对性,另外一个还是我们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位不是很清楚,或者说我们的卫生制度的设计不是很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2009年到2011年医改涉及了很多问题,其中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因为刚才提到了三甲医院,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讲,大城市很多三甲医院基本上是政府拨款10%,其它创收90%,也就是说其实是已经改革开放之后,不能给予大量预算的情况下,给予“政策”的结果,其实三甲医院是在一个市场经济这么一个规则下运转的,否则就很难。那么当时给的所谓的政策,就是可以提15%的医药,所以导致了药越贵医疗机构收入越高的这么一种状态。另外一个是什么呢?其实它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用我的理解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原因,一是它的相对性;二是一种“恶性的循环”,也就是说我们的制度设计跟政策制定,是不是符合了这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这个我觉得是今后进一步在全国推开医改非常核心的内容。

我是搞卫生制度、卫生政策、搞卫生法、产品防治法、食品安全法,这些法律的研究者。卫生法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但是2004年的产品防治法的修订, 2009年、2010年食品安全法,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卫生立法。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医改的话,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设立一个框架,什么框架呢?就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点在哪?这个问题我觉得所有的政策制度都要围绕着这个根本点,我们医疗卫生事业要解决什么问题?简单的讲就是要满足人们各种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改善、维护、保障人民的健康,这个应该是卫生法的第一条,就是为什么需要有卫生法?但是我们的问题是现在没有卫生法,所以导致我们有些领域,像公共卫生没有法律,医院管理或者医疗管理没有法律、医疗保险没有法律,造成这样一些法律空缺的现象。可能大家都知道我们有食品安全法、有药品管理法,但是没有卫生法,就是卫生事业没有基本法。

 

(一)卫生法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我们怎么样提供老百姓各种各样、各种层次的合格的医疗卫生服务;

2、如何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负担问题?怎么去负担?

3、如何去保障前两者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成本的负担。

这样一种机制的相关法律的监督管理的框架,其实说起来是这三个内容,当然其中也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包括医患关系、食品安全、药品的安全、医疗器械等等。所有的问题。我想如果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卫生基本法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在内,我相信这是我们医改的根本,解决医改要成功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键是在于我们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机制。

(二)医改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不平衡问题

医改经过这三年的一些试点,我们去年展开了全国的公立医院的改革,但是我们才刚刚开始,还远远不足,因为国家面临一些什么问题呢?

1、经济发展跟社会发展不相平衡。经济发展这三十年来可能比较快,受到比较重视,而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2、沿海地区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在经济发展跟社会发展不相平衡的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沿海地区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存在第二个不平衡;

3、城市跟农村之间的不平衡。

二、看病难、看病贵的解决办法

医改我们怎么去做?其实有八个字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容,但是我觉得代表了很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因为市场经济的变化过程当中,我们是会处于转型期的这么一个阶段,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三十年以前计划经济的制度是远远不是适应现在的需求了,但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可能还有一些原来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这里边很关键一点。

1、关口前移

所谓的关口要前移还是要把我们的健康教育、预防、公共卫生跟我们的治疗,能够结合起来,尽可能的把一些医疗卫生资源往前移,对健康教育、预防、公共卫生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医院的建设要平衡,如果不平衡了,都把主要的钱、我们的资源、我们的能力都放在医疗,特别是高级医疗,人体的疾病已经很明显了,甚至到急症、ICU这个阶段,所以其实这个关口的前移不光是我们对疾病、对健康的一种认识要有一种新的意识,同时相关的配套的政策、制度,特别是财政资源、能力资源还有我们相关的机制,这三个因素一定要配套。因为所谓的政治制度它是要以财政资源、人力资源跟相关的管理机制三者配套才能够成立的。

 

     2、重心下移

所谓的重心下移就是要把很多的资源放到社区,不光是预防公共卫生,要把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放到放到我们的基层、放到我们的社区卫生院、放到我们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来解决,当然,最理想的是“社区首诊制”,但因为各方面的一些因素,一些条件还不完全成熟。

我们得围绕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与效率、患者的需求与满意度这两个很关键的肘,我为什么要把它称作肘呢?其实公平跟效率是相互促进,但是有些地方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处理的好是能相互促进的,处理的不好就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就要把公平跟效率的关系摆清楚,要适度、要合理。

第二个就是社区的老百姓的一种需求,跟接受医疗卫生服务之后的这种满意度,怎么样能够使它比较好的结合起来?我觉得也是我们医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核心的内容,以前我们说补供方、补需方这种争论很多,但是某种意义上,讲需求度跟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来讲滞后一些,也有不少专家关注这个问题,我相信医改办肯定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第三个方面,我要稍微提一下,我们现在把好多相关的诊疗费集中为一般诊疗费,用一个费能代替其它相关的一些费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什么呢?我觉得一是政策导向,就是刚才我讲的能使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能够得到尽早的、及时的治疗与跟踪,这是一个政策的导向;第二个,能够对于社区的老百姓更加便利、更加经济,经济负担能更少、效率能更高,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我觉得可能对医改办、对我们搞研究的、对我们相关的行政部门都很重要,就是一种政策的评价、统计,为什么呢?如果费用很散的话,对我们未来去评价这个医疗机构的绩效,难度是挺大的,如果把绩效归纳成一个指标,那么相对来讲评价就容易一些,同时也能够比较好的提高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我觉得这个是很关键的内容。当然也离不开像相关的一些配套的措施,如果要广泛地推开先诊疗后付费的话,是离不开这些基本的比如像一般诊疗费,这些具体的一些内容相应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相应的变化与准备,马上就要推开先治疗后付费这个政策,毕竟是有些难度的,但是这是一个趋势,先看病后付费这是一个趋势。

我们的医疗保险还分三种,我相信医改办很清楚,咱们的方向是能够往一个医疗保险制度去,那么今后我们做起相关的工作了,包括医疗、保险的跟医疗服务的配套,相关未来的评价,甚至整体的政策制度的修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甚至可以涉及到未来每一个职工他的岗位的评估、他的业绩的评估,相比较来说容易有数字化的这种机制去评价,当然数字化的这种评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能代表所有的方面,因为不同的性质的岗位它可能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定量跟定性未来要相结合,我认为这是一种趋势。

怎么去制定这个机制?我觉得需要我们一种互动的方式。作为社区的老百姓,在医疗卫生需求的过程当中,用我们每一天在社区医疗卫生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领域之间所有的感受,来操作这些政策,在实行这些制度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这种互动是不够的,我觉得需要进一步提高的,这是第三个方面。

 

三、对未来医改政策的展望

未来的方向,如果能够做到社区的首诊制,未来相关的不同级别的医院定位如果清楚的话,那么对我们推进医改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如果你基本的问题能在社区得到第一次的解决,那么接下去就是一个分总的问题,所谓的双向转诊跟这两条线这个政策,未来怎么去做?它离不开一定的政策、制度的设定,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制度到位了,那么刚才说了双向转诊的这个政策才有可遵循的轨道,才能够跑起来稳,才能速度快,在这个方面很可能从以社区为单位,以家庭为对象的未来可能还会涉及到家庭医疗,甚至老年人、妇幼保健,这个工作怎么做?我相信这些都是我们在社区,我们跟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未来比如说三甲医院,它应该所承担的任务,不光是它高级的专业方面的医疗水平,同时可能还会涉及到科研、会涉及到医疗教育,比如说带医科大学的学生,怎么去评估他们的作用?同时我们社区基本上我觉得这里面其实也提到了,就是怎么从我们卫生行政这个角度,要购买相关的服务,这其实也是一种方法,但是不是所有的制度都用政府的制度去购买。

比如说公共,特别有小孩子的接种,这是免费的,社区所有的覆盖范围,不管是常住的居民也好、流动的居民也好,都要接种,同时这也是完全由政府来拨款的,也有一些像一般的诊疗,其实只是划其中一部分,因为这10块钱,一般的10块钱也要进入医疗保险,所以从这样角度来讲呢,完全免费的,跟负担一部分费用的,跟相对要付比较高费用的,比如说在三甲医院的话,可能它的专比性要求就更高,所以它的诊疗费说不定就是它的5倍、10倍,这样才能拉开用政策来导向,让老百姓怎么去慢慢的寻求自己的毛病应该在哪儿。不像英国你必须先到那边去,我们没有这硬性的制度。

未来的一个政策、一个展望是什么呢?通过政策的导向跟资源的配置,通过区域的医疗卫生规划来引导老百姓,碰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怎么去选择就诊,怎么更有利于他们的就诊,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6/7079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