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告别疗养院不容易——看美国医改项目为何推进艰难

2013年03月29日 14:13

 

有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医疗体系在就医方便程度、医疗质量、医疗开支以及医疗保险等诸多方面均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花钱多,但效果不理想。为减小财政负担,美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推出了一项名为“钱随人走”的医保改革措施,鼓励患者离开疗养院,重返社区生活。

项目启动之初,成千上万人排队申请,地方政府雄心勃勃设定目标。但数年过去,顺利重返社区的人数有限,项目进展迟缓,实施者和参与者各有不满。“告别”疗养院,其实不容易。

(美国医疗体系因效率低下而遭受指责)

在巴尔的摩一家疗养院住了近两年时间后,年近30的索尼娅•萨维奇迫不及待想离开。那里都是老年人,“不是我该待的地方,”她说。

萨维奇2009年遭遇一场可怕车祸,失去7岁的女儿,自己身受重伤。在医院接受治疗骨折、中风和脑部创伤手术后,她被送到疗养院。尽管已经残疾的她只能依靠轮椅行动,还需要定期护理,但萨维奇依然希望重返社区,独立生活。

63岁的理查德•哈塞尔巴赫和52岁的德博拉•卡德莱茨也想离开疗养院。哈塞尔巴赫曾因中风致残,后来又因血栓失去一条腿;卡德莱茨则患有严重的多发性硬化症。两位轮椅上的老人无法自己洗澡、做饭,有时连服药也会忘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坠入爱河。这对爱侣开始憧憬离开疗养院,在属于两人的家中享受甜蜜生活。

这个名为“钱随人走”的医保改革项目让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该项目2005年由小布什政府提出,旨在调整各州的公共医疗成本,主要内容为鼓励并帮助部分自愿参加项目的老弱病残者搬离疗养院,重新融入社区。

具体操作上,联邦政府拨款给州政府,用于为项目参与者提供租房和医护服务,同时改造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项目协调员负责到疗养院宣传并挑选合适的参与者,无偿为他们搬家、买家具、缴纳一年租房保证金,并对新居完成必要的助残设施改造。

此外,在搬离疗养院的头一年内,参与者还将得到一笔资金,用于支付居室保洁、个人护理等服务。从第二年起,参与者将只获得州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补助。

 

得益于这一项目,萨维奇如今搬离疗养院,和两个孩子住进巴尔的摩东部一所带三间卧室的房子。房东按要求事先对屋内外做了改造,便于她轮椅出行。安顿下来后,萨维奇签订一份就业培训协议,希望尽快找到一份文秘工作,自食其力。

“现在我有了一个家,一切都在改变。这个项目让我仿佛重获新生,”她说。

哈塞尔巴赫和卡德莱茨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窝”——位于亚特兰大市郊的一套一居室公寓。尽管无法使用公共交通,坐着轮椅洗澡也不太方便,但两人都不愿再回疗养院。“在这里我更开心,”哈塞尔巴赫说,“我们自由自在。”

(在美国,一些病患渴望离开疗养院)

“钱随人走”项目2008年全面启动,美国43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陆续加入。联邦政府承诺按各州参与人数比例拨款给州政府,5年之内帮助大约3.5万人离开疗养院,重回社区。

支持者认为,这是一个双赢决策。残障者有机会住进普通社区,扩大和丰富生活圈,而州政府则能重新分配医护资源,减轻财政负担。

据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公共政策研究所估算,联邦和州政府联合出资的公共医疗补助每年为疗养院病患人均支付至少7万美元;而社区护理,包括送餐上门、家庭医生等服务在内,所需人均成本每年不到2万美元。

然而,5年期将满,全美仅有2.2万人参与项目,政府预定的3.5万人目标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萨维奇所在的马里兰州为例,州政府原计划在2013年前帮助2413人搬离疗养院,但截至2012年7月,只转移1336人,仅为预定目标的一半。而与其他多个参与州相比,马里兰州还算“成功”。

华盛顿特区预计参与人数为1110人,截至2012年7月仅126人搬出疗养院,完成比例为11%;弗吉尼亚州预定目标1041人,截至2012年5月份搬出362人。还有一些州转移人数低于60人。与预期落差最大的是伊利诺伊州,截至2012年底仅58人从疗养院重返社区,而目标是3357人。

美国医疗保健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官员说,项目进展如此缓慢,原因在于遭遇不少意料之外的障碍,最难的是物色合适住所。租金便宜的社区通常缺乏助残设施和配套服务,需要很长时间加以改造;而功能完备的社区租金昂贵,靠补贴度日的残障者根本无力承受。

 

弗吉尼亚州的项目负责人尼科尔•马丁说:“房子是我们面临的头等挑战,我们启动项目之初根本不知道这有多难。”

(缺乏合适住所是病患离开疗养院的主要阻碍)

此外,一些州的项目主管还反映,缺少家庭医生和护工、与非营利机构合作帮助参与者搬家的手续繁琐耗时等因素,也是造成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

一方面,项目推行者抱怨障碍重重;另一方面,一些参与者也不满项目实施不力,导致他们等待时间过长,而且搬离疗养院后的现实与承诺相去甚远。

49岁的柯蒂斯•威尔克森曾是一名厨师,一次手术失误导致截瘫,已在疗养院生活十多年。听说“钱随人走”项目后,他尝试申请。2009年,他首次与华盛顿特区的项目办公室联系,却被告知项目已经结束。但两年后,一名项目协调员上门找到他,替他报名。

2012年8月,他得知自己的申请获批。他说,从那以后,项目承诺的各种服务开始急剧“缩水”,许多环节都靠他独自完成。

他自己与华盛顿特区的住房管理机构联系,租到一套一居室公寓。“除了给我买了一套家具,他们(项目协调员)几乎什么都没做,”威尔克森抱怨说,“他们没帮我交第一个月的租金和保证金,最后是我自己交的。10月份的租金也没交,我又只好自己交。他们甚至没事先找好家庭护工上门照顾我,这太坑人了!”

2010年12月,一家残疾人权益保护组织曾起诉华盛顿特区政府,指控后者执行“钱随人走”项目不力,妨碍当地2900名疗养院病患重返社区。

参与起诉的律师玛乔丽•里夫金指出:“项目实施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华盛顿特区于2005年启动项目),却几乎没有人在他们帮助下搬出疗养院。特区政府无心推广项目,疗养院里的患者很多都不知道有这项服务存在,工作人员也不清楚。”

面对种种现实困难,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已开始调整项目实施细节。奥巴马政府通过的医改方案将该项目实施时间延长到2016年,并追加9亿美元拨款。一些州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下调目标人数,同时着力改善社区配套设施,加大对病残者重返社区后的援助投入。(完)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9/7081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