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新时期,怎么看党员干部形象
2013年03月29日 15:15
王成喜 画
阅读提示: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干部形象如何,往大处说决定着事业兴衰、人心向背,往小处说影响着社会风气。所以,形象无小事。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十项规定,处处彰显出通过转和改、树立新时期干部队伍形象的良苦用心。
怕一旦亮出身份,会被偏激的网络舆论场所裹挟,有理说不清;怕一旦亮明职衔,会在讲究公开透明、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失去权力的威严,失去官员形象的神秘感
这是现实中对比强烈的一个现象:当各级领导干部的图像、声音、活动等,频频见诸报刊要闻版、亮相于电视黄金档时,在大众舆论场的另一端——网络,却鲜见他们活跃的身影。“穿着马甲的深度潜水者”,是网民送给他们的另一个称谓。
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传统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构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以严肃正统的身份,传递党的声音,宣示主流价值;另一个是依托于现代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通过BBS、QQ、微博等工具,纵议时事热点,表达个人诉求。随着个人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民间舆论场”正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人们发现,面对两个舆论场,官员们的态度不一样。就媒体形象而言,作为公共政策的决策者与实施者,领导干部永远是“聚光灯里的焦点”。而就网络形象而言,他们大多隐退到幕后,或只浏览不发言,或只“潜水”不“灌水”,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其实,在数量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官员网民不在少数。但是,在活跃的网民群体里,却只能依稀看到几个熟悉的官员身影,蔡奇、郑继伟、伍皓、廖新波……“不是我们不上网,也不是我们不发声,我们不过是‘换了个马甲’,不愿也不便在网络上公开亮出自己的官员身份。”一名基层官员的大实话似乎道出了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心声。
为何触网而不亮相?仔细分析,缘于一个主观预设的“怕”字。怕一旦亮出身份,会被偏激的网络舆论场所裹挟,有理说不清;怕一旦亮明职衔,会在讲究公开透明、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失去权力的威严,失去官员形象的神秘感;怕一旦高调现身,会陷入无谓的网络论争,有悖低调为官要求,甚至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身陷网络漩涡……的确,在网上亮明身份,就像身处玻璃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入网民眼底,稍不留心,网络监督尤其是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效应,就会让一些看似细小的事儿迅速发酵成高热度的公共舆论事件。加上网络的碎片性和部分网友的“哄客心态”,对涉事官员来说,无疑就成了一场“舆论突袭”。
其实,换种眼光看网络,潜藏在一些官员身上的“实名担忧症”、“身份焦虑症”、“微博恐惧症”、“躺着中枪症”等,纯属多余。“惧网心理”的产生,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上流淌着的扶正祛邪的正能量。
敢亮身份就是一种廉政倒逼,一种形象展示,一种自我保护。透明利于防腐,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远的不说,正因为有了“网友曝”,隐藏在暗处的“表哥”、“房叔”才得以纷纷落马,从而对更多“欲伸手”的领导干部敲响了一记警钟。网络反腐,依靠的是网友对不良官员的揭丑,就效果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反腐行为。如果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敢于在网络上主动亮出身份,可能带来的另一种效果是:那些明智而有远见的官员会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网友的“显微镜”下,把因缺失监督而极易生成的权力腐败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对执政者而言,学网知网懂网用网,是互联网时代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否网上交朋友、网下听民意,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联系群众成效的一种检验。在崇尚平等、透明的互联网海洋里“游泳”,官员们必须学会与网友平起平坐、“坦诚相待”。不能官腔十足,不要高高在上,不可以权压人,不敢胡乱伸手。在网友目光形成的无形压力下,官员们自然会注意自身形象,少说官话套话,平等与人交流,切实改进作风。
网民熟悉的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拥有微博粉丝620余万,他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如果领导干部不想OUT,就该上网开微博,承担意见领袖的责任。”诚然,承担网络意见领袖的责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也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忠诚与底气。与其“潜水”不作为,不如浮出水面,主动作为、大胆有为,打通两个舆论场,激活社会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网络形象,不仅是党的事业发展之需,也是为官从政的应有之道。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29/7082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