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炒作深圳最美打工女孩 破坏社会脆弱道德底线
2013年04月03日 10:25
事件简介:
一则假新闻的始末:话说深圳某景点为赚人气,请来策划公司为其出谋划策,于是想出深圳最美打工女孩喂流浪老人吃饭的点子,由公司一女孩来扮演女主角,找来一长期在当地乞讨的老人配合,比出喂食的姿势,拍罢照片走人,而实际上老人饭都没真吃上一口。一些媒体不问真假,胡乱编发,“新闻”诞生。
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深圳一90后女孩“文芳”在腾讯微博上爆红。这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目击者表示,女孩给老人喂饭仅是为了摆造型,由她同行的一男孩拍照后,他们便离开了,根本没有将老人接走。
事件追踪:
腾讯微博“路边社广东分社”转发一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 称像自己的爷爷》的新闻,讲述一个名叫文芳的湖南新化女孩,目前在深圳某展会销售门票。24日下午,文芳在下班返回住处的途中遇到了一名饥肠辘辘的老人,于是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老人的嘴里,“看见他,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报道中称,文芳在老人的口袋中找到了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小纸条,但是该电话一直无法拨通。她便将老人接回自己的住处,如果仍然无法联系上老人的家人,文芳表示将会把老人交给民政部门。
该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称90后女孩此举感动无数路人。网友也大赞正能量,纷纷称文芳为“深圳最美女孩”。一时间,“文芳”之名,爆红网络,网友甚至传唱:“深圳有个女孩叫文芳,长得好看又善良。”
喂饭造型两天摆了两次
“文芳”果真如此善良?昨日,记者致电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记者项男,他去现场进行求证发现,图片拍摄地点并非报道中的深圳南山区欢乐海岸,而是相距20公里外的罗湖区新园路。
“当时有目击者看到了图片拍摄情况。”项男说,在新园路路口,一报刊亭的李老板见证了照片拍摄过程:女孩喂了几口饭,一瘦小男子来回拍了几张照片,然后一起走了。项男称,据李老板介绍,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每次都是以喂饭来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他们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
“可惜我在现场并没有找到这名老人。”项男说,他随后来到“文芳”自称工作的地点——深圳“穿越时空·探秘古埃及”文明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共有7人售门票,但其中并没有人叫“文芳”。
“看来工作地点也是假的”,项男怀疑这是一起炒作,便致电深圳专业商业策划人石金泉(音译),对方承认是他为了给某商业展进行炒作,而策划了“文芳”街头喂饭一事。昨日晚上,记者致电石金泉,他对策划“文芳”喂饭一事,并未否认,当记者问他“文芳”的下落时,他以工作忙为由挂断了电话,之后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网友综合评论:
别消费我们的同情心!
“当大家都以为这个女孩如此善良的时候,却发现这竟然是场炒作,网友的同情心肯定被伤害透了。”昨日,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庆市社会学学会会员李光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商业作秀,通过制造热点事件,博取人们的眼球的做法,应该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应该颠覆人们的同情心,破坏真善美,否则其效果必定适得其反,“以女孩喂饭为例,如果是展会进行的炒作,他们可能因为这个事情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是人们的感情也因为这场策划而备受伤害,他们可能会因此对展会产生抵触心理,那么展会最终也就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营销结果了”。
李光荣说,“文芳”事件是一场失败的商业炒作,值得其他商家进行反思。
襄阳网:
在网上看到一种议论:有人认为,这无论是否炒作,都传达出扬善的“正能量”。这种论调十足惊人,传达“正能量”难道可以靠“瞒和骗”的手段吗?以善良或者正义之名而行欺骗之实,难道不是道德败坏的事情吗?
当“深圳最美女孩”在镜头下给残疾老人喂饭,善良就成了一种谋求某种利益的表演,而一切关于善良的表演,不仅仅因为欺骗而加深社会信任的危机,更因为利用同情而抵消了善良本身的意义。
如果这真的是一场炒作,那么它为商家和筹划者多赚了一些钞票,却使那些付出同情传递善良的人们很受伤。当我们的同情心遭受欺骗和利用,我们有理由表达我们的愤怒,并且这“愤怒”是可贵的,证明了我们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看客”。
我们不仅要愤怒,还要睁开眼看,昂起头问:在我们周围,还有多少关于善良和正义的表演?比如那些摄像机下的“亲切慰问”,比如那些聚光灯下的“高调慈善”,比如那些激动人心的来自“微博大V”的“摇旗呐喊”,是否也有作秀的成分?
宣讲家评论:
在当下的主流语境中,一些彰显社会道德风范的行为往往被冠之以“最美”。一个又一个“最美”激励了很多人,也鼓舞着很多人。正因为如此,但凡还有底线的人都应该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地守护住这点社会良心。可惜,总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公然干出利用人们的善良来炒作的无下限的卑劣事情来。美女和乞丐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为人们平时很难把美女和乞丐联系起来,认为二者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职业上都八竿子打不着,一旦二者联系起来就非常吸引眼球。网络上,很多网友为了吸引眼球就经常把类似的内容公布出来,也很容易在网络上热炒,其实没有必要,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没必要戴着有色眼镜去把二者对立起来,对于别人的乐于助人更没理由去质疑猜测。
网络中的一些热点事件有真有假,本来是一些很感人的事件,但经过网络热炒后就变了味,有人支持,有人认为是炒作。虽然类似事件很容易吸引人,这也契合了炒作的标准,但这种滥炒很容易把真情炒俗。
该事件的策划者也许没有想到,利用“爱心”来骗取爱心一旦露馅,由爱变恨所释放的就不是正能量,而是“震能量”了。这种爱心被利用、智力被羞辱的震撼式能量,足以彻底摧毁企图传播的对象。一个众所周知的恶人和一个满嘴仁义的“慈善家”干同样一件坏事,人们更痛恨哪一个?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
由于公正与善良的稀缺,时下的人们特别容易冲动和感动。人们对不公义愤填膺,就像找到了泄愤的出气口;人们对善良感动莫名,就像见到了“道德救生圈”。那些心态迥异的人正是通过操纵冲动和感动的情绪开关,来实现自己的图谋。
现如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们的生活被各种虚假的或是过分夸大的信息笼罩着,人们渴望真善美,有人却又时常利用“真善美”,于是被欺骗的人们深感愤怒,而始作俑者却不思悔过,就像该事件中这位推手一样,维持着虚假的“最美”,不断破坏这社会本就已经脆弱的道德底线。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良人士应该记得,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03/708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