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组稿】看丹麦如何反腐——社会诚信体系是根本(三)
2013年04月10日 16:51
给真诚悔过的“瑕疵”官员督促和宽容
丹麦的政坛腐败丑闻并不多见,且多是不构成犯罪的违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的“瑕疵”事件。在丹麦人看来,这些“瑕疵”并不掩瑜,只要当事人承认错误,引以为戒,痛改前非,就可以重新有机会为为公众服务,这是丹麦社会清廉性和包容性相辅相成的一个特色,也是丹麦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经验之一。
“瑕疵”官员卷土重来
去年11月30日,当地媒体报道称,时任丹麦文化大臣乌菲•埃尔贝克2011年10月上任后,先后在其配偶工作的一所艺术学校举办了五场文化活动,花费18万丹麦克朗(约合3万美元)。这一借公务之名行利己之实的做法招致舆论和民众猛烈抨击,埃尔贝克被迫在一周内辞职。
尽管埃尔贝克辞去了文化大臣的公职,但他目前仍然是国会议员。根据丹麦法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只要没有被判有罪,仍可继续行使议员权力。因此,埃尔贝克只要不触犯法律,就可继续担任议员并在下届大选中争取连任。
在谈到未来的职业生涯时,埃尔贝克表示:“我不确定5年后是否还会当选国会议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我将继续我的政治生涯。未来不论是在国会、市议会或者某个政府部门。”
在后续调查中,有关部门未发现埃尔贝克有其他 “污点”,公众对他的认错态度也表示接受。
(图片:丹麦前文化大臣乌菲•埃尔贝克)
据丹麦媒体今年1月28日报道,埃尔贝克将出任激进自由党的教育、研究及创新等数个政策领域的发言人,未来仍有很大可能成为政府官员。
丹麦社会民主党现任议员亨里克•萨尔斯•拉尔森也是一名卷土重来的“瑕疵”官员。
2011年9月,以现任首相托宁-施密特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为核心的中左翼联盟赢得丹麦大选,组阁执政。时任社会民主党政治发言人的拉尔森是当时内阁成员的热门人选。但在随后的丹麦情报局例行安全检查中,拉尔森被查出与当地黑社会有联系,被迫退出竞争。
2012年5月,拉尔森在澄清与黑社会的瓜葛之后高调回归政坛,出任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主席。
(图片:丹麦社会民主党现任议员亨里克•萨尔斯•拉尔森)
给予“瑕疵”官员督促和宽容
丹麦罗斯基勒大学新闻系主任、知名政治评论员马克•布拉克-约斯滕指出,丹麦的政坛丑闻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官员因触犯法律而造成的政治丑闻,轻则当事人锒铛入狱,终结政治生命,重则其所在政党支持率大幅下挫,甚至导致政府垮台;第二类是违反规则或规范的“瑕疵”丑闻。虽然闹出此类丑闻的官员没有牢狱之灾,但因为违反了公共价值观、社会规范或道德原则,引咎辞职是司空见惯之事。
不过,在第二类丑闻中,如果当事官员知错、认错、改错、防错,可被公众重新接纳,还可能东山再起。
布拉克-约斯滕指出,对于不涉及犯罪的丑闻,丹麦大众比较“宽容”。
“纵观丹麦政坛之前出现过的丑闻,就会发现,短期内后果是很严重的。但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很久,也不影响当事人东山再起,”
社会诚信体系是根本
布拉克-约斯滕说,丹麦的政坛丑闻跟一些国家相比可谓大巫见小巫。虽然丹麦也有一些经济腐败案件,但金额很小;虽然也有性丑闻,但一般不涉及犯罪。
“作为合格公民,我们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我们也要求我们的官员奉公守法,”他说,“我们对政府官员有着极大的信任,他们也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所以,丹麦的政坛丑闻都是偶发的个别现象。”
归根结底,丹麦的社会诚信体系非常健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基本价值观,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办,这也是政府官员腐败发生概率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丹麦人非常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官员在个人私生活上的一些绯闻和出轨行为,只要不伤害到公共利益,也都秉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布拉克-约斯滕强调,真诚悔过和道歉是丹麦“瑕疵”官员求得公众原谅的最好方式。
“作为一名官员,要完全肩负起公众在道德原则、社会规范和公共价值观方面寄予的厚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只要你敢于承认错误,发自内心道歉,勇于改正错误,担负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你就会得到公众的谅解。这是成熟文明社会的基本体征。”(完)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0/7087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