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充分发挥首府优势 提升首府的首位度
2013年04月08日 14:32
自治区党委提出“8337”发展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内蒙古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对于我区今后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呼和浩特来讲,抓好贯彻落实,关键是要牢固树立首府意识,充分发挥首府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把城市做大做靓做美,把发展动力活力做足做深做好,把民生保障做实做细做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把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呼和浩特矿产资源匮乏,现实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在补足工业“短板”上下功夫。我们将全力打造四个千亿级重点园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四个特色支柱产业和四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补足工业短板。乳业方面,进一步巩固“中国乳都”地位,重点在做大做强“第一车间”——优质奶源基地上做文章,今年乳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市首个千亿级产业。电力方面,在抓好传统电源点建设的同时,着力发展园区电厂、自备电厂和热点联产,为园区发展、城市供热和结构调整服务,力争两年内使我市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冶金建材方面,按照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3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2000万吨水泥及铝深加工产品产业链,努力实现“吃干榨尽”。重化工方面,充分发挥好托清工业园区的“水煤组合”优势,开工建设斯莱登煤制烯烃等一批重大项目,做好中石油后500万吨炼油等项目前期工作。光伏产业方面,力争从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形成一条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并积极推进光伏新能源产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此外,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积极推动浩源碳纤维、金三角塑料光纤等一批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在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重点在调结构、提升贡献率上做文章。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扎实推进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引进百度、腾讯、宽带资本等一批IT企业和项目,力争把呼和浩特建成全国重要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地。加快总部基地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着力打造100个左右亿元以上大型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力。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围绕煤炭物流、商贸物流和空港物流,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使物流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努力打造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积极谋划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此外,要积极发展住宿餐饮、商贸流通等产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我们将把工业与农业连起来做,把农村和城市连起来做,把龙头和基地连起来做,继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现代草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五项重点”工作。继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扶贫,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特别是房舍改造,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对于清水河、武川县及其他旗县部分偏远地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下决心把人口转移出来;对于搬迁出来后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切实加强生态建设,让生态自然恢复。
(二)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把城市做大做靓做美。通过近年来大规模建设,首府城市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样面临转型升级、提升质量的历史任务。
一是在提升规划水平上下功夫。按照“大呼和浩特”理念和“城乡一体化”格局来制定完善各类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推进建设改造。科学规划好城区周边“四个一百平方公里”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科学规划好小城镇和每一个村庄。在城市规划中要退够红线、留足绿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体现超前意识、精品意识和人文人本意识。
二是在彰显特色提升品位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好大召、将军衙署、公主府等周边区域,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牌子。按照蒙元文化特色建设好成吉思汗西街、改造好东街;以旧博物馆为中心打造蒙元文化特色区块,建设国际蒙元文化交流中心;高标准规划改造新华西街,巩固提升新华东街和伊斯兰特色景观街。在城区关键节点打造一批代表内蒙古形象的地标性建筑,切实提升城市品位。
三是在宜居宜业上下功夫。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加大市区老旧小区、老旧管网和小街巷改造力度,力争通过三年全部完成。按照“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50%以上。全面推进150平方公里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争取两年内把这一区域打造成集生态绿化、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带。加快实施“引黄入呼”二期工程,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全面实现分质供水。
四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全面启动城市快速路建设,加快启动轻轨、地铁、机场搬迁等前期工作,配合自治区加快推进京新高速、呼鄂城际铁路等重要通道建设。确保我市境内国道109十七沟至大饭铺高速等主体工程建设完成,新开工建设武川至葛根塔拉一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形成辐射周边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
五是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提升市民素质,大力推行先进管理模式,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模式,让广大市民享受一流的城市公共服务。
(三)以投资拉动项目拉动为总抓手,把发展动力活力做足做深做好。投资和项目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拉动项目拉动是呼和浩特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将遵循经济规律,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活力。
一是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选择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并有效整合中央和自治区各类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五项重点工作和民生重大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千方百计地争取银行贷款,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资本,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能。
二是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以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为契机,扎实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实现各级机关和干部的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倡导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办、灵活办的作风,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要做到特事特办,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是在推进全民创业上下功夫。我们将教育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年积极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引导大家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来。大力倡导浙江人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努力在全市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要把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通过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创业孵化等各类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发展。
(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民生保障做实做细做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我们将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按照全面小康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目标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一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和优抚对象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做好进城农民和失地农民的社保工作。下大气力减少“三公经费”,把节约下的资金用于扶贫开发、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作。统筹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将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把管理和服务的重心放在基层。下大力抓好社区建设,在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服务平台和综合治理平台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便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构筑“10分钟生活圈”。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交通安全,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首府”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把呼和浩特建成全区“首善”之地。
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 那顺孟和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08/7089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