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媒体聚焦微信收费 质疑运营商垄断思维无创新

2013年04月08日 13:41

 

【IT商业新闻网综合讯】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微信有收费可能”的表态,一场涉及3亿多用户的争议持续发酵。一时间,运营商与OTT的纠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博弈、企业利益与创新思维的争论不断地成为媒体们关注的焦点。在清明假期中,许多平媒也将微信收费这件事拿出来剖析。下面我们就梳理了一些媒体的发现与观点:

媒体聚焦微信收费 质疑运营商垄断思维无创新

中国青年报:对微信收费涉嫌垄断与双重收费

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北京就“微信收费”事件发表特别声明,反对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对微信收费,认为这是一场垄断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利益之争,三大国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未经有关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试图增加收费名目是没有依据的,涉嫌双重收费,建议国家加强对电信领域垄断行为的监管。

中国计算机学会认为,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是通信设施服务,已经向客户收取了使用通信设施费用,如果再收取客户的费用(无论是对增值服务商还是终端客户),则涉嫌双重收费,于法于情于理均站不住脚。

如果开启对微信的收费,则所有中国增值电信业务都可能被强制收取所谓的“信令费”,如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网上交易、搜索等。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微信服务可能引发“信令风暴”而造成基础电信网络瘫痪为由,试图收取所谓“信令费”,对此,该学会认为,在全球仅有的数例“信令风暴”事件后,国外基础电信运营商均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自身基础建设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收取“信令费”的方式解决。此外,目前电信基础运营商并没有充分的由第三方认可的数据说明微信的“信令”造成了电信网络的瘫痪。

华夏时报:收费成定局 或模仿香港的包月模式

从目前电信运营商的高层表态来看,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微信等OTT业务对运营商的威胁和冲击,但同时又强调,运营商与OTT服务商是合作共赢关系。

“腾讯公司肯定不会就微信基础服务向用户收取费用。”另一方面,腾讯也希望能够与运营商尽快达成合作意向,类似于电讯盈科那样的模式。

按照腾讯与电讯盈科达成的合作,自2013年2月1日起,用户每月支付8港币的费用,就能够享受不受任何限制的微信优惠包服务,不管是文字、语音,还是图片视频。

此次微信收费风波,是否会波及其他的互联网应用也受人关注。一名互联网人士直言,目前不少企业持观望和看客心态,明哲保身,不敢吭声。“如果腾讯最后跟电信运营商达成了合作,其他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商后续接入,还能够免费吗?”

 

中国经营报:收费促使微信商业化加速 马化腾仍有四张底牌

微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和运营商一定会走向合作。此次收费,将促使腾讯加速微信的商业化探索。腾讯并不缺乏对用户收费的经验,把QQ上的经验移植到微信实际上并不难。微信自身可靠游戏获得巨大的收益,当然,还有另一条更宽阔的路,就是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此外,《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认为,马化腾仍有四张底牌:

1 关系利用

三大运营商在微信收费问题上非常一致,但由于各自现状迥异,微信对其的影响也完全不同。中移动“抵触”,中联通“合作”,中电信“中立”,腾讯或在其中间有所作为。

2 收费预案

腾讯并不缺乏对用户收费的经验。像QQ VIP会员和服务,采取的模式就是让用户以包月或包年的形式获得更多独享权益。

3 商业开发

在微信上,尤其是移动社交、游戏,这些应该有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腾讯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在体验比较好时才会推出来自建系统。

4 自建系统

如果真的对微信收费,腾讯非常有可能做运营商,建立自己的基础渠道。

潇湘晨报:微信辟谣“收费” 或用广告收入弥补

微信在微博上的官微发出了辟谣帖,宣称近日在网络上被疯传的三种收费方式都是纯谣言。《潇湘晨报》除了替微信否认了一些传闻,还引用网友们的猜想推测收费方式。有推测称,运营商也许会对微信收费,但微信对用户可能会继续免费;工信部称运营商肯定会向腾讯收费,至于腾讯向用户收费,半毛钱都没可能;腾讯微信可以通过广告收入弥补。

现代快报:微信尚无有力替代者

在微信收费的风口浪尖,其他语音软件无疑想趁机抢占市场。在新浪微博上,微信批驳了“各种荡气回肠,辗转曲折”的谣言,但仍为明确表示不会收费。

《现代快报》认为,在微信收费颇受争议的同时,国内外大量与微信相似的软件趁机蜂拥进市场,欲与微信分割用户这块“大蛋糕”。但对比这些软件发现,目前没有一款软件可以全面代替微信。

国外软件如LINE等,因为用户群数量的不足,软件的朋友圈几乎无“圈”可言。whatsapp、skype等软件功能较单一。飞信、沃信、翼信受限于运营商,无法实现跨界交流;米聊等软件虽然在国内比较成熟,用户群也相对较多,但同样存在着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不高的问题。

 

新华社:对微信收费是垄断小利 运营商应努力创新

关于微信收费问题,新华社的文章表态颇为鲜明。新华社引用网调数据的结果称,九成网友表示“若微信收费将不会继续使用”。一边是国有运营商的“放风”收费,一边是用户的海量力挺,“微信收费”之争似乎正在演变成一场垄断与创新的较量。

“占道交费”是否成立?新华社引用专家观点称,信令资源占用并不足以成为微信额外收费的理由。不排除微信收费背后暗藏深层利益博弈,“微信收费,是触动了运营商的灵魂还是利益?”

运营商要成功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必须摒弃“垄断为王”的思维,投身市场洪流,考虑用户的利益,而非自身利益。“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必然会出现局部利益冲突,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微信收费叫不醒装睡的垄断者

相关方面根本不该挖空心思阻止创新力量的崛起。更理性的办法是,主动迎合时代需求,参与到这场新技术的革新潮流中来。

腾讯微信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网传微信三种收费传言不实。“微信x分/条”、“费用包月可用q币支付”、“收费但转发该信息可免费”等说法均为捏造。连日来,微信收费风波引起公众极大关注。可见,随着微信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使用微信进行互动沟通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由此人们不免担心收费后影响自身利益。上述三种方式,均为直接针对用户收费。

如今腾讯声明这些传言不实,那么一旦收费的话,很可能采取的方式是对微信运营方收费,而对用户暂时免费。就算这样,最终也难以避免腾讯通过其他途径把成本分摊给用户。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对微信收费,说到底就是让用户买单。既然这已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有关方面就不能关起门来单方面决策,而必须在收费前向公众说明理由,并通过合法程序进行听证公示。否则,这不仅涉嫌不正当营利,还将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有关方面急于对微信收费,根本目的还不是为了“多收三五斗”,而是因为微信已经严重动摇了传统电信的根基。对于短信、彩信、语音等传统电信项目,微信就像是一个终结杀手,正在逐步吞噬其利益版图。

据悉,去年全国短信发送量同比仅增长2.1%,远低于2010年7.1%和2011年6.2%的增幅。至于彩信,其用户体验远不如微信,估计其寿终正寝已指日可待。在此背景下,酝酿对微信收费,其实就是几大电信运营商对创新沟通方式的合力狙击。问题是,就算运营商这一“阳谋”得逞,就能够挽回传统电信项目颓势吗?答案显而易见。这样做完全阻止不了微信大行其道,更加不可能借此拯救其必然被终结的命运。

IT技术发展到今天,微信只是适逢其会而已,没有微信也会有其他免费产品横空出世。随便举个例子,只要彼此手持iPhone,使用注册账号即可实现网内免费发送短信(iMessage)和免费视频通话(FaceTime)。这一趋势,岂是传统电信行业所能遏制。正因如此,相关方面根本不该挖空心思阻止创新力量的崛起。更理性的办法是,主动迎合时代需求,参与到这场新技术的革新潮流中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也才可能从新业务中分一杯羹。

事实上,这个道理几大运营商不是不懂,早在微信流行前,飞聊等与微信类似产品就颇受欢迎。只不过,由于传统业务赚钱太容易,运营商并没有好好扶持这个“新生儿”,结果被微信占了先机。这也说明,没有正常的市场竞争,就叫不醒那个装睡的垄断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08/708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