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漂流好莱坞的华裔影人
2013年04月10日 16:51
在北京,有一批蜗居胡同独自闯荡却无处扎根的追梦人,被称为“北漂”。远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也生活着这样一群华人:他们远渡重洋,住小公寓,吃快餐,跑龙套,只为心中那个电影梦。
他们被称作“好莱坞漂”。
(图片: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山)
电影是一份追求
来自福建的薛贤坚是一个典型的80后,有理想,有闯劲,阳光热情,独立自我,幽默率真。
2008年,在加拿大获得商学学位后,薛贤坚面临两个选择——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或是追求长久以来的电影梦。最终,他毅然放弃了导师认为很有发展前途的专业,选择到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导演系攻读硕士。
“至少给自己一次追求梦想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努力过就不会有遗憾。”他说。
这样的追求,是好莱坞漂的典型。
(图片:中国80后新生代导演薛贤坚)
“小P同学带着学校时拍的几部感人但不专业的DV短片,有点心虚但还是勇猛的踏入纽约电影学院,几个月后,克服重重困难,三部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问了世并受到好评,证明了导演这玩意儿靠的是资质,就像功夫熊猫里的熊猫,只要资质好,加上不懈努力,命中注定他就看的懂那本无字天书。”薛贤坚的大学好友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小P”是朋友对薛贤坚的昵称。
谈到这段评价,薛贤坚有些不好意思。在第13届日本短片电影节上,他自编自导的毕业作品《洛城往事》击败了4000多部参赛作品,夺得亚洲国际竞赛单元最受观众喜爱大奖。
(图片:电影《洛城往事》宣传海报)
这次获奖让薛贤坚的名字前面加上了“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定语,也让他在圈内小有名气。每次提起获奖,薛总是很淡然。
对于薛贤坚来说,电影本身才是他孜孜追求的。他说:“到好莱坞,不是为了名利,是为了接触西方的电影文化。名利可能会是追求电影过程中的附属品,但并不是我最看重的。名利会让人看不清电影本身的意义。讲一个好故事,并跟更多的人分享生命中的感动,是我一路坚持到现在的动力。”
热爱是一种动力
在薛贤坚的电影中,总能找到中国青年影人在好莱坞生活的影子。他们热爱电影,努力勤奋。
薛贤坚的另一部短片《无声岁月》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怀揣演员梦的年轻人在跑龙套的过程中受尽冷漠和白眼,而身后是看着这一切的白发苍苍的父亲。这样的情节,对于在好莱坞闯荡的中国人来说是并不陌生。
涂世旻是《洛城往事》中的男主角,也是一个与薛贤坚同岁的80后。
涂世旻进入好莱坞虽然有些偶然,但是与电影的邂逅让他很快爱上了这个职业,而正是这份热爱让他顶着父母的压力,一直坚持走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
大学时,涂世旻从台湾地区到美国加州学习歌剧。因为条件出众,他被选去参加好莱坞电视节目主持工作,进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好莱坞。
“我人生的座右铭是,如果每天可以接触和学到新东西,我就心满意足了,”他说,“所以我做演员,不是为了赚很多钱,不需要生活得最好,我要的是生活上的各种体验。通过不同的戏、不同的角色,我能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这样,每天早上醒来,我就感到很满意。”
对于漂流在好莱坞的中国影人来说,针对华人或亚洲人的角色屈指可数,因而竞争激烈残酷。
涂世旻说,试镜像是买彩票,失败了好多次以后才终于拿到一个很小的角色,甚至没有台词。但是,因为热爱,所以珍惜;因为热爱,所以负责。
即使在没有试镜的日子里,涂世旻会自己找台词练习基本功,每周还要抽时间学习表演和舞蹈。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嘛。”他说。
涂世旻的坚持不懈,让他经历了从最初试镜碰壁,到参演群众演员,到演出肥皂剧中的小角色,到开始有广告商找上门来的改变,并最终获得了电影男主角的机会。
他说:“不是因为我有多勤奋,而是我真的从心底热爱表演。”
受伤是一项职业
在好莱坞的中国影人中,像涂世旻这样付出了努力就有所回报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时候,亚洲面孔常常只能停留在反派或动作角色上,甚至跑龙套、打杂、做替身。
宋健国上世纪80年代末从台湾地区来到美国,迄今已在好莱坞打拼了20多年。
宋健国说,年轻时迷上了功夫,并喜欢看李小龙的电影,所以漂到美国后决定入行做动作演员。
(图片:宋建国在电影《魔宫传奇》(The Quest)饰演的角色)
临时演员是大部分中国影人闯荡美国电影圈的必经之路,宋健国的电影生涯是在佛罗里达当临时演员开始的。比起好莱坞,那里竞争相对小。在获得几次露脸机会后,好莱坞终于接受了他。
第一次成功拿到角色的场面让宋健国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经历了几轮筛选,终于见到导演的时候,导演却开门见山地问他,“会摔吗?敢不敢从楼上摔下去?”
“只有12码(约4米),不高。为了拿到这个没有台词的角色,我就摔了下去。”宋说得很自然,“我们拍戏的时候,如果有表演摔的动作,就能有额外的钱拿。”
在宋建国的周围,有不少和他一样怀揣电影梦从中国来的人。他们当中,有的做临时演员一做就是十几年。宋虽然跳出了临时演员的圈子,但他承认,至今还没有演过什么大角色。
他说:“做了十几年动作演员,有时一个电影里我会演六七个小角色,“死”六七次。运气好的话,能在电影里讲一两句台词。但是每次遇到台词,仍然会很紧张。”
关于拍戏受伤,宋健国说:“做动作演员、做特技,就像职业球员一样,不是要问会受伤吗?而是要问什么时候会受伤?受伤就是你的职业。”
海归是一种选择
漂在好莱坞的中国影人们,归与不归,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好莱坞,只给中国面孔有限的空间。而中国电影市场近几年的蓬勃发展让在好莱坞的中国影人们开始思考回归。
宋建国表示,希望能把他在好莱坞的经验和中国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过去一直是东方跟着西方走,现在该是西方仰望东方的时候了。”
对于“海归”, 宋建国怀着一丝期盼。他说:“如果能选择,我希望有机会回到中国发展,这样就可以不再做动作演员,不需要再演坏人,可以做普通人了。”
涂世旻也有相似的感受,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和内地导演合作,拍自己的华语电影。
同样,薛贤坚如今已经海归回国,开始了北漂电影生涯。薛贤坚透露,近期他手头有两个微电影要拍,正在选演员。他的第一部长篇电影也已经完成了剧本,准备找人投资拍摄。
他说:“做电影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去。”而且,在他看来,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导演,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演,必须对生活有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我很幸运,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能够有机会接受西方的教育,了解不同的文化。我觉得,现在是时候回国去看一看,继续积累和学习,希望能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点。”
漂在好莱坞的中国影人们,海归已经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下一次再回到好莱坞,我想我应该是带着我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来吧,”薛贤坚说。(完)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0/7090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