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撒切尔夫人与中国的“一国两制”
2013年04月09日 13:13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华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同日,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英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把香港交还中国政府。1984年12月19日,新华社发出了一条重要消息,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今天下午5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高度赞赏“一国两制”
当时,撒切尔夫人刚刚在伦敦接待了戈尔巴乔夫,便匆匆赶来北京参加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撒切尔夫人在《联合声明》上签了字,《联合声明》从此正式生效。根据这项《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归还给中国,香港届时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撒切尔夫人在签字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她特别强调,《联合声明》“在英中关系的历程中以及国际外交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撒切尔夫人表示:“中国领导人对谈判采取了高瞻远瞩的态度,对此我谨向他们表示敬意。‘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一个国家中保留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是没有先例的。它为香港的特殊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这一构想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以及应该如何解决。”
与邓小平微妙寒暄
据《撒切尔夫人传》记载,撒切尔夫人这一天的工作日程给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刻停歇过:她于12月19日上午9时10分驱车赶到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出席中方为她举行的隆重仪式;欢迎仪式结束后,她还要会见记者;又先后同中国的3位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和李先念)会晤;下午5时30分又参加了《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和随后的盛大国宴。
根据2013年3月22日英国剑桥大学撒切尔档案馆公开的私人文件,当时的撒切尔夫人面对的是不小的纠结。根据公开的史料,1982年9月,以首相身份访华的撒切尔夫人就中英香港问题与邓小平举行会谈。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
两人见面的“寒暄”亦颇微妙,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英国的倒下”
在与邓小平会谈时,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深表赞赏,高度评价这一构想为谈判的顺利进行开辟了道路。中方则保证1997年之后,香港的现行制度50年不变。在撒切尔夫人问到为什么是50年时,邓小平回答说,中国希望在那个时候经济水平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在与邓小平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来后说,没事。这个动作被当时的媒体捕捉下来,并宣称这是“英国的倒下”。
1984年12月21日,撒切尔夫人在离港经檀香山赴美前,曾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有一名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记者向撒切尔提问:英国为了马岛上的有限人口不惜一战,但英国政府为何轻易地把有550万人口的香港“交给”中国?撒切尔夫人答道:“我很不理解,你怎么会忘了到1997年就要期满的租约。”她反问:“请你想想,如果我们不设法去签订一项协议,将会有什么结果?”
撒切尔夫人资料图
宴请中方官员“抠门”
英国剑桥大学撒切尔档案馆上月22日公开一些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私人文件,提及“铁娘子”1982年访问中国时面临的一些纠结。根据这些文件,单在如何宴请中方官员上,英方就费尽了心思。撒切尔基金会历史研究员克里斯-科林斯说:“那份菜单经过许多、许多、许多轮讨论。”
英方当时决定,把人民大会堂作为宴请地点。撒切尔夫人面临两种菜单选择,一种菜单的花费为50元人民币,另一种为75元人民币。英国外交部建议撒切尔夫人选择50元的菜单,撒切尔夫人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添加了苏格兰熏三文鱼,并将餐中的黄油面包配草莓酱换成了水果沙拉。科林斯告诉记者,撒切尔选择较便宜的菜品意在规避来自国内的政治压力。“她不想在回国时看到报纸头条:首相一方面削减医疗费用,却用大量公共资金宴请。”
英国时任驻华大使柯利达则对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撒切尔夫人不应该如此“抠门”,因为鱼翅和海参是当时中国菜单上很重要的两个菜。在发往伦敦的电报里,柯利达说:“我们无法在不想花钱的情况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个令人难忘的宴会。每人50元人民币安排的宴会菜单没有鱼翅和海参,可对中国人来说,两样菜都无法在类似宴会场合中缺席。”柯利达还指出,“我们也不应该在饮料方面有所忽略。”最终撒切尔夫人采纳了这个建议。
“中国领导人对谈判采取了高瞻远瞩的态度,对此我谨向他们表示敬意。‘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一个国家中保留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是没有先例的……这一构想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以及应该如何解决。”
——撒切尔夫人
对华关系
撒切尔夫人曾4次访问中国。1984年12月19日,撒切尔夫人与中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与邓小平会谈时,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深表赞赏。
访华轶事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在北京宴请中方官员的菜单上,撒切尔夫人很纠结。最终,她听取了英国时任驻华大使的建议,将鱼翅等高档菜品加入菜单。
专家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德文表示,撒切尔夫人是西方领导人中第一批认识到中国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政治家之一。她高度重视发展中英关系,并且与中国老一代领导人保持了非常亲密的接触和合作的态势,对中英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9年10月1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布莱克浦出席保守党大会的资料照片。
真实的撒切尔夫人:出生于杂货铺 一生充满争议
撒切尔夫人是20世纪杰出的权力女性,她没有任何家世背景,凭借个人意志和务实精神,最终登上权力的巅峰。1979年,撒切尔当选首相,那时的英国在历史的打击下,已丧失了昔日的光荣与梦想。
撒切尔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自由主义,打破福利国家格局;在政治上,缔造英美联盟,反对欧洲一体化,在军事上,赢得马岛战争。所有这些激进且争议巨大的政策被称为“撒切尔主义”。
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困境,找回昔日的荣耀;反对者则认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无论历史的评价如何,撒切尔一生的功过成败正如她自己所说,“你可以改变立场,但我决不妥协。”
【出身】从杂货铺走出的铁娘子
“凡是有不和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夫人用这段话缅怀了已故友人,也开启了自己的首相生涯。
1979年,英国迎来第一位女首相,站在唐宁街上,撒切尔夫人对即将面临的挑战踌躇满志。不同于一般英国政客,她并非出身于政治世家,1925年, 她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一个杂货店家庭,她父亲热心地方政治。
在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之中,玛格丽特回忆起童年生活:“楼下开店楼上安家的生活一言难尽。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特点之一就是你永远都在上班。”
年轻的玛格丽特非常勤劳,仿佛不知道疲倦是什么。“我们家强调勤奋工作。我们在家里从不懒散……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就是这类人。”这种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她的政治哲学。
1944年,19岁的玛格丽特被牛津大学录取,所学专业与浪漫丝毫无关——化学。受父亲影响,年轻的玛格丽特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牛津就读时,成为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热衷政治的她说,“要离开政治真是一种痛苦。”临近毕业时,她参加了几个单位的面试,其中一个是一家化工厂。面试官给她写下的评语是“此女子个性太强,不宜在此工作。”最后,她被一家塑料工厂的研发部录取,从此一头扎进了塑料世界。
【发迹】初入政坛遇终身伴侣
不过撒切尔并未放弃从政愿望,在1950年和1951年选举中,撒切尔夫人是当时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她对政治的爱好,也令她找到了一生的伴侣。1949年,24岁的玛格丽特在保守党晚宴上遇到了丹尼斯·撒切尔。丹尼斯是富商之子,继承了家中生意蒸蒸日上的油漆公司。两年之后,玛格丽特嫁给了比她年长十岁的丹尼斯,成为了撒切尔夫人。而这也为她从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很保守,撒切尔夫人出身常遭人嘲笑。同时,议员收入微薄,从政又需要大量金钱。在自传《唐宁街岁月》中撒切尔夫人写道,“如果没有丹尼斯,我根本不可能当11年首相。”
撒切尔曾数次竞选议员失败,但从未放弃,终于在1959年获胜,正式成为下议院议员。从此她的政治一片坦途,当保守党在1970年的大选胜出后,撒切尔夫人如愿入阁,出任教育大臣。她做事大刀阔斧,不惧争议,上任第一个月,为削减教育开支,取消学生免费牛奶。结果,她遭到了示威者投来的鸡蛋和烂菜叶。
撒切尔从来不缺乏争议,然而正是争议为她树立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永不妥协的政治风格,为她赢得了铁娘子的称号。1976年1月19日,已是保守党党首的撒切尔夫人发表了演说尖刻抨击苏联,苏联官方报《红星》因此抨击她为“铁娘子”。不过撒切尔夫人对这个称呼非常欢迎,认为这正好反映出她坚决和不动摇的性格。
带着铁娘子的称呼,1979年,保守党赢得了大选,铁娘子也开始了长达11年的首相生涯。
【拜相】毁誉参半的唐宁街岁月
在撒切尔当选首相之前,工党领导下的英国经济困顿,很多地区由于不断出现罢工而陷于瘫痪。撒切尔夫人上台之际就宣布,她将领导英国走向繁荣,她开出的药方是——自由市场经济、放松管制。
她引进了削弱工会权力的立法,将国营企业私有化,促使英国走向市场经济,迫使工党放弃老旧的社会主义,开创英国经济全新局面。然而,争议如影随形。私有化振兴经济的同时,也造成英国贫富差距急剧加大,失业人口增加,上世纪80年代早期英国失业人口上升到300多万。《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所以当后来她离开唐宁街首相府时,对她的看法几乎分裂成两个极端,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困境、提高英国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她不仅仅在经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在外交上显示了坚决的铁腕。
1982年,阿根廷占领马岛后,撒切尔不惧万里之遥毅然出兵,并一举取得战争胜利,令她赢得了巨大的国内声望,也为她的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英雄走上巅峰,但也必然会走下巅峰。1989年,保守党在是否加入欧元联盟的问题上陷入分歧。她坚决捍卫英国的财政主权,拒绝接受“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连利率都不能由自己决定的统一货币”。于是她带领英国加入了欧盟,但却保持了英国的独立性。然而正是因为反对加入欧洲货币联盟,1990年她被政治盟友们逼宫下台。
十几年过去了,撒切尔在普通民众中的争议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举办“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她名列第16位;而在一年后“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中,撒切尔夫人排名第三,在曾经的矿区,至今矿工家庭仍不能原谅撒切尔当年对待罢工的冷酷之举。(高美)
1988年11月1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在美国白宫跳舞。
与里根的巅峰友谊
如果说谁改变了20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撒切尔和里根肯定是答案之一。“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总统,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我失去了一位好友。”2004年,78岁的撒切尔沉痛悼念她“生命中第二重要的男人”、美国前总统里根。
20世纪80年代的风云变幻中,英美紧密同盟关系交织着撒切尔和里根理念与心灵上认同,这种同盟至今仍影响着英美关系。
当撒切尔任英国反对党领袖时,曾两度和里根会面,里根的热忱、魅力和率直自然,令撒切尔印象深刻。撒切尔认为,最重要的是,里根的想法几乎和自己不谋而合。
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撒切尔在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写道:“听到美国选举结果的消息后,我立刻热忱地去电致贺,并邀请这位刚当选的总统尽快来访。”撒切尔也是里根当选总统后,第一位访美的外国首脑。
撒切尔带着这份欣赏出访了美国,美国媒体将英美两国形容为难兄难弟。对此,撒切尔是这样回应的,“我们早知道80年代将是困难且险阻重重的10年,虽然这样,但我相信潮流已顺应我们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印证了撒切尔的话语还有她与里根的同盟。(邓琦)
政治影响:“福利国家的掘墓人”
对于铁娘子的政治影响,要从她手术刀式改革英国积重难返的福利制国家开始。当时英国深陷严重的“福利病”难以自拔。
面对这种情况,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降低税收,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而不能纯粹依靠政府的福利保障,撒切尔通过一系列自由主义的措施开始“拆散”福利国家体系。
铁娘子坚信政府是“小”的好,反对“大”政府,她引入市场化机制,进行私有化改革,分离可以由市场接管和承担的公共服务,以达到提升政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首先,她通过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效能和灵活性。其次,她下放执行权力给更低一级公务员,让高级公务员集中做好政策制定工作。另外,她使执行机构更有利于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民对政府满意度。
撒切尔在政府体制改革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别是与美国里根政府自由化改革相对应的英式私有化改革,使得世界各国在处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非政府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家政府”、“市场化”、“外包化”等深刻地影响了国家治理社会的方式。 撒切尔对于政府机构的改革对于整个英国的影响延续至今。1997-2010年的工党政府虽然在“第三条道路”的指引下,重新寻找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之路,但却依然保留撒切尔的影子,工党政府十几年执政期间,进一步扩大英国私有化程度,有人甚至将布莱尔的政策主张称为“布莱切尔主义”。(宋雄伟)
1983年5月18日,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总部向记者出示保守党的竞选纲领。
人民网评:铁娘子去世,传奇仍在
4月8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节点,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铁娘子》,还在热映。也许,这是一种无意之中的致敬。
撒切尔夫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是小镇杂货店店主的女儿,少年生活并不出彩,唯一可以自矜的也许是学业一向优异。有个典故是,9岁时,她在一次诗歌朗诵赛中受到校长表扬:“玛格丽特,你真幸运。”她却说:“我不是幸运,我应该赢得。”也许,此时她的性格底色便铺上了不服输和“我应得”的烙印。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而在4年前她已经当选保守党领袖,成为英国政党史上首位女领袖,整整20年前她成为英国第一位女议员。首位女首相是荣耀,更是挑战。她面对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她名字命名的改革——撒切尔主义,主题是减少政府干预、信奉货币主义,反对国有化、力推私有化等,成效显著:1982年至1989年,英国经济持续增长,增速仅次于日本,迄今让英国人受益。
1982年,中英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撒切尔夫人访华。她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哪知邓小平立场更强硬:“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铁娘子”碰上“钢铁公司”(毛主席给邓小平的绰号),丝毫没有占上风。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情绪沮丧,以至于走下大会堂的台阶时,膝盖一软跪倒在地。这个意外的趔趄已被符号化,有人看到了一个女强人的落寞,有人看到了一个帝国的衰弱。不管怎么说,两年后的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撒切尔夫人有不少名言,脍炙人口,富有意味。比如,1979年她入主唐宁街10号时说:“在有冲突的地方,给予和谐;在有谬误的地方,宣扬真理;在有疑虑的地方,带去信仰;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这句话振奋人心,充满思辨性。“我喜欢争论,我不会坐等别人来赞同我的意见。”“政治上,假如你想要的是空谈,问男人;假如你像有些作为,问女人。”“我不关心我的大臣们说了什么,只要他们按照我说的去做。”这样的话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铁娘子的强势与自信一览无遗。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中国的断言,刺耳却又发人深思。话虽然不中听,但也不是污蔑之词。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曾说过,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撒切尔夫人的话,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索。
2002年,撒切尔夫人在“最伟大的百名英国人”中名列第16名,为当时在世的英国人中排名最高的一位。撒切尔夫人,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女政治家,带着荣光和争议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时代结束了,不过,今天的英国再度面临考验,现任首相卡梅伦曾在公开场合自称是撒切尔夫人的粉丝,他如何重拾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遗产,值得关注。(王石川)
1987年7月18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华盛顿白宫发表声明。
撒切尔夫人语录:假如你想有些作为,问女人
英国“铁娘子”、前首相撒切尔夫人8日去世,享年87岁。撒切尔夫人1979年至1990年任首相,是英国唯一一位女首相,也是英国20世纪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图为1988年10月14日,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伦敦的一个保守党大会上发言。
中新网4月8日电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8日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法新社当天盘点了撒切尔夫人的经典语录,如“假如你想有些作为,问女人”、“根本就不存在社会这种东西”等。
“以一名资历尚浅的保守党党员的身份,我们有权发言;我们将激流勇进,将过去的苦难转变为今天的平静。”(1945年,撒切尔首次政治演说)
“在我有生之年,英国不会出现女性首相。”(1973年,撒切尔接受BBC采访)
“假如你想要的是空谈,问男人;假如你想有些作为,问女人。”
“凡是有不和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如今有工作等着我们去做。”(1979年,保守党议会成员埃雷 尼夫遇刺,撒切尔夫人援引主祷词)
“我们所需求的仅仅是把我们的钱拿回来――尽管这句话曾被误读为‘我想拿回我的钱’。”(1984年,欧盟峰会)
“如果你愿意,大可自己改变。但女士是不会转变的。”(1980年,撒切尔在其经济政策受到抨击时坚持立场)
“仅仅为了我们的陆军和海军获胜的消息欣喜……欣喜。”(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
“我带着一个目的来到这个办公室:令英国社会从依赖走向自力更生;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建立一个奋起直发的英国,而不是消极怠工的英国。”(1984年,撒切尔概述其政治哲学)
“我们必须阻止英国倒退。如今,英国的精神重现,像过去一样熊熊燃烧。”(1982年,马岛之争)
“我喜欢戈尔巴乔夫先生。我们可以一起做生意。”(1984年,会晤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后)
“根本就不存在‘社会’这种东西。”(1987年,专访)
“在11年半的美好时光后,我们终将离开唐宁街。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相比11年半前上任的时候,今天的英国已经变得更好。”(1990年,撒切尔含泪发表离职演说)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郭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09/7090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