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红豆局长”事件发展

2013年04月10日 15:23

 

媒体报道小朱庄村“红色井水”事件后,当地已经采取处置措施,目前正在等待水样检测结果,之后才能确定科学、有效、系统的治理方案。5日下午,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建议免去其环保局局长职务,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来源:新华网)

 

村民说法

工厂排污染红地下水

近日,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民反映,他在村旁建起一个简易洗车场,本想就近利用地下水源,但自备井抽上来的水散发着异味,放置片刻便呈现出铁红色,根本没法使用。

 

在洗车场附近的一家养殖场,场主周女士介绍说,春节后,她的近700只鸡喝了这样的地下水后先后拉稀,相继死亡。

村民们认为,是该村附近方圆5公里内仅有的、建厂20多年的建新化工厂污染了环境。该厂向河流排污,还在周边很多沟渠倾倒废渣。早在2002年,由于浅层地下水变成红色,小朱庄村打了一口400米深井,尽管井水的颜色和口感并无异样,但很多村民只用其洗衣服和洗澡,做饭和饮用水多年来均用桶装纯净水。

据村民统计,从1996年以来,村里陆续有30人患上癌症,包括胃癌、肺癌以及食道癌,其中24人已死亡。村民认为这与污染有关。

从五六年前起,村民就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化工厂污染问题,但问题一直未获得解决。

建新化工厂生产染料中间体,在小朱庄的最东边,和居民区只隔了一个胡同,厂区内已没有生产迹象。厂区的几个大罐和坑池内还存有一些颜色很深的水。建新化工厂常务副总陈学为说,这是工业废水。

在厂区外,一条水渠穿插而过,渠内有一些颜色发红的残留污水。陈学为称这并不是工厂排污渠,工厂的废水拉到污水处理厂。在记者追问下,他说工厂每天产生的废水只有几吨。

 

陈学为认为,附近从1968年起就先后建有香料厂、油漆厂、电镀厂等多家企业,工厂旁的河水也可能是它们污染的。

环保部门每年对该厂的检测都是合格的。

 

官方说法

红色不等于不达标

在沧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出示了建新化工厂的河北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表明环保部门认定该厂排放达标。

关于厂区附近红色的水,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解释说:“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有的红色的水,是因为物质是红色的,比如说放上一把红小豆,那里边也可能出红色,煮出来的饭也可能是红色的。”

村民打出的水与纯净水对比 邓连军说,媒体曝光问题后,环保局向畜牧部门了解到,养鸡场的自然死亡率是2%到6%,上述养鸡场的死亡率靠近6%的上限,不能完全断定就是喝这个水死的。目前环保局已对小朱庄的地下水取样,正在进行化验,但需要一定时间。

对此说法,村民朱秀江说:“要说合格,我们老百姓也没检测手段,就凭直觉,它熏得我喘不上气来,你们就能说合格?”

邓连军说,环保局是1997年才成立的,而建新化工厂1988年就已经建厂,污染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不好确定。环保部门正在积极地检测,准备请专家论证,再进行治理。

“红豆局长”是怎样“练”成的

在这样铁证下,河北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居然理直气壮地提出“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并且还抛出了“红豆理论”来为“红水”辩解,引来网友骂声一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邓连军“睁眼说瞎话”。

看着暗红的地下水,面对明显的污染,邓局长大人用一句“水煮红小豆”来歪解,可谓是练就了一张睁眼说瞎话的厚脸皮。然而,不达标的水终究是不达标的,不合格的局长永远是当不长的。一句雷人言语断送了卿卿前程,邓连军如今是乌纱不保了。不过虽然“红小豆局长”被“煮死了”,但是更值得我们深思反思的是“红小豆局长”是怎么“练”成的!?

无知让邓连军睁眼说瞎话毫不婉转,毫无畏惧。无知在哪些地方?其一,不懂业务。邓连军恐怕对于水污染究竟有些什么样的表象状况都是不清不楚,所以才会在面对红色地下水说其不一定就不达标;其二,不晓形势。什么形势?如今全国都在讲为民,万众都在查官“漏”,但有只言片语上的过失就会让一个官员万劫不复。邓连军直言“水煮红小豆”充分暴露了其如井底之蛙不晓社会民众形势,缺乏对外界的了解熟悉。

无知者无畏,无畏者狂言,所以邓连军才能夸夸其谈“水煮小红豆”。然其无知缘何练来?缘于民生观念的缺失,责任意识的缺失。只有长期缺乏责任感的官员,才能睁眼说瞎话,只有完全没有民生观念的官员,才敢拿“水煮小红豆”来糊弄民众。

常说为官者当公道正派,当为民请命。不过很遗憾的是我们从邓连军的言行中没有看到一丝的公正、半点的为民。面对显而易见的污染能用“水煮小红豆”来解释,无疑是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的,练就这样的“魄力勇气”其实是让民众不寒而栗的,这样的“魄力和勇气”,正是干部管理部门应该严厉打击的。从“红小豆局长”事件暴露出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教育上,干部选用上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个“红小豆局长”的出现姑且笑笑小惩大诫,如果多出现几个这样的“红小豆局长”,恐怕到时候是哭都找不到地儿了!

 

河北沧县“红豆局长”被免职 其为何敢瞪眼说瞎话

对一个当事人的免职,未必不是另一种敷衍。而无论此事如何结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严格的机制建设,治理“瞪眼说瞎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称“地下水红色并不代表不合格”的河北沧县“红豆局长”被免职了,此次当地应对可谓迅疾。而此前,工程院院士痛斥其“瞪着眼说瞎话”,可谓快人快语,直指本质。

但痛快之余,我们却无法高兴。为什么?因为,官员“瞪眼说瞎话”,已经是长期以来的积弊之一。可以预见,一个区区局长的倒台,难以遏制官员“瞪眼说瞎话”的歪风。民间有言,吹牛不上税。这次红豆局长因为“吹牛”而快速被黜,固然可能因为“上级部门重视”,但也与侃得太“大”,引发媒体关注和院士痛斥有关。

“瞎话”太出格,当然只好自认倒霉。今年2月的“学酒哥”闹剧,之所以引发关注,也是因为拿红酒瓶当“学习红酒知识的道具”的说辞太不靠谱。但是,症状轻微的官场瞎话就较为普遍而安全了。譬如同在2月曾经引发热议的三亚旅客袭警事件中,网民的持续质疑,说明执法机关公信力亟待提升。而最近,在河南中牟的碾轧事件中,地方政府在事发20多小时后便宣布,这是一起“意外事件”。而同样的结论,也非常“巧合”地出现在同期湖北巴东、四川西昌的碾轧事件中。

无论是三亚袭警事件中,警方选择性公布视频,抑或中牟碾轧事件,政府宣布“意外事件”,都已经被证明是表达得比较“艺术”的“瞎话”,但是,很少需要个人为之买单。在另一些情况中,调查结论也许是真实的,但由于调查过程的仓促,以及细节的不公开,从而成为民众眼中的“疑似”瞎话。上述现象蔓延的结果,是既带坏了官场风气,也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出了事,官员“瞪眼说瞎话”,背后往往存在着行政不作为或者官商利益勾结。平时不谋其政,甚或做了坏事,出了事不能自圆其说,自然只能通过“说瞎话”来糊弄民众。而细究某些官员之敢于或者习惯于“瞪眼说瞎话”,根本原因还在于,一方面,调查机制存在问题,调查既不独立也缺乏公开,相关官员习惯性地不严谨;另一方面,“说瞎话”缺少责任追究机制,低风险高回报。事实上,不少官员或部门的“瞎话”,最终都湮没在不了了之之中。

目前,民众正等着看沧县政府的后续调查。严肃的调查,应该要包括对持续甚久的污染事件本身的调查、对环保部门的调查,甚至,还要包括对政府自身是否渎职的调查。否则,对一个当事人的免职,未必不是另一种敷衍。而无论此事如何结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严格的机制建设,治理“瞪眼说瞎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红豆局长”免职只是一个逗号

沧县环保局长因为瞪着眼睛说瞎话丢了官帽,属咎由自取。但愿也能给其他官员带来些警示:不负责任,敷衍舆论,特别是公开说谎,是有代价的。

然而就这一公众事件来说,“瞎话局长”被免只是一个逗号,只有地下水污染得到彻底治理,合格了、能吃了,才算画上句号。另据报道,记者从河北沧县县委、县政府了解到,当地已经采取处置措施,目前正在等待水样检测结果,之后才能确定科学、有效、系统的治理方案。

治理问题已提上日程,令人欣慰。但水样检测结果出来后,当地会不会兑现承诺,及时公布治理的日程表,在“句号”没画上之前,仍有悬念。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缘由的。据媒体调查,过去五六年间,村民一直向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反映水污染问题,但不是遭敷衍推诿,就是被欺骗村民把问题反映到国家环保部,环保部给省厅下个文,让他们协办,省厅给沧州市政府下一个文,让他们协办,随后他们化验说水合格……直到前几天媒体介入,官方仍坚称“水质合格”,若不是环保局长那句“红豆煮饭”的“瞪眼瞎话”走红而导致舆论发酵,很难说会不会有“已经采取措施”这样的进展。很多陈年已久,群众无数次反映的老问题忽然出现转机,往往因为某个官员的一句雷语炒热了新闻,不能不说,有一点滑稽的味道。

事实上,沧县张官屯乡的地下水污染由来已久:当地曾有过一家化工厂,存在了20多年;地下水中确实含有硝基苯、苯胺一类的东西这是村民通过私人关系找内部人检测得知。一方面,“正常途径”得不到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当地从1996年就陆续有30个村民患癌,有24个人已经死亡。这种情况下,环保局长的“瞪眼瞎话”似乎另有隐情了。

问题还是那些问题,麻烦还是那些麻烦,能否彻底解决,当地有无诚意解决,我们还要观其行,而不是因为拿掉了一个“瞎话局长”,就把这一公众事件画上句号。

 

倪洋军:红豆局长”被免职能解环保之困?

因化工企业治污不达标而导致土地、水源被污染的案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并且作为主管部门的环保局长也屡有因为监督监管不力而被免职的先例。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诸如“红豆局长”这样的环保局长被免职,并没有遏制住类似的恶性污染事件,环境保护也一直没有走出“困境”。

以人为本,环境优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中之要、重中之重。李克强总理于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关于环保和食品安全的问题时表示,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政治清醒和环保意识,在一些地方、少数官员那里,成了喊在嘴中、行在文里、挂在墙上的“摆设”,不但旧账不还,没有及时淘汰落后产能等,而且再欠新账,不去抬高环保门槛,使得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非但没有得到关停并转,反而经过乔装改扮后又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落地投产”,甚至少数地区对于一些化工企业还大开“绿灯”。究其原因,还是当地官员的头脑中存在严重扭曲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利益观。由于化工企业、污染企业能够给地方财政带来收益,能够为地方官员捞取政治资本,因此常常被一些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官员当作舍不得丢弃的“鸡肋”。尽管在短时间内这些污染企业确实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但是,其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对百姓身体健康带来的侵害,却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造福。但是,在扭曲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利益观的驱使下,一些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淡化了。红色的水让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心惊的是当地环保部门的态度。水污染之痛,已把每个人的生存环境逼仄到角落。作为环境的监督者,不应忘记的是水最初的颜色,和肩上的那份责任。前文提及的这位声称“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红豆局长”其实不是在糊弄媒体和公众的生活常识,而是责任的严重缺失。

不负责,就必须被问责。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但是,这两“铁”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真正严起来、硬起来。然而,一些地方在执法、问责的时候,常常执歪法、问错责。就拿环保执法来说,由于环保部门同时具有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尴尬身份,特别是环保局长的“官帽”掌握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手里,因此其在执法的时候,无法真正做到铁腕,很多时候是看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眼色行事,或者说只能搞一些“形式上”的监督、“表面上”的检查,而到底什么企业该关、什么企业该上,往往不是他们说了算的。因此,要让职能部门铁腕执法,首先要让地方党委政府依法行政、敬畏法律。鉴于此,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责任事故的时候,在问责的问题上,也就难以真正做到铁面无私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就成了问责的代名词。由于地方党委政府与职能部门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一些被免职的官员在不久后又重新复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不论是污染的状况,还是治理和处置的效果,都要公开、透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加以监督,这也是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硬化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也可以增强人们自身的防护意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政府则是要以更大的决心来让人民放心。而政府的决心必须来自于人民主体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保障。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群众说了算”成为治国理政的一种常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边按下葫芦那边浮起瓢”的尴尬现象再次发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0/7092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