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梦组稿】海外媒体眼中的“中国梦”
2013年04月10日 18:38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和阐释“中国梦”,之后这成为海外媒体和媒体人热议的话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梦”的前景几何,牵系全球。
美国媒体:
美国《侨报》刊文称,“中国梦”的追求,中国的创新,本意不在于与别国一争高低。中国、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只是能够更加富强,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发表评论员文章说,海外华人曾怀抱各种不同的“梦”走向各国,书写了一部“酸甜苦辣、尽在其中”的生存发展史,也走过了坚忍不拔、始终如一的“寻梦”历程。今天,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共同的、实实在在的、将所有中国人能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中国梦”。
法国媒体:
《欧洲时报》在一篇社论中说,“中国梦”的承载既高远也实在,既厚重也轻盈,既深邃也朴实。
德国媒体: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使越来越多中国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由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比城市居民低,因此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是城市化。城市化被中国亿万农民看做是美好梦想的一个孵化器。
西班牙媒体: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文章说,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卸任时确定了新议程的基础,这个议程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很关键,这就是习近平现在所说的“中国梦”。胡锦涛任内把解决不平等现象、技术革新、尊重环境、民主和软实力等课题提上议事日程,真挚地提出问题、真心实意地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即意味着中国改革进程转折点的到来。
俄罗斯媒体:
俄罗斯《晨报》网站文章指出,“中国梦”非常实际,就是要提高生活水平,巩固具有儒家思想的共产党国家和保障国际安全。简而言之,就是繁荣的经济加上高效率的国家。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中国梦可能比美国梦更适宜,它不张扬西方的个人主义,它推崇集体主义,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
《俄罗斯报》对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特别予以关注。这份俄罗斯政府官方报纸聚焦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两国关系将如何发展。
英国媒体:
英国《卫报》文章说,中国梦凝聚的是健康和充实生活方式:拥有得更多不如生活得更有意义。这推崇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但不是单纯的节能。它提供炫耀性消费的美国梦之外的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选择。这种运动不是一场道德观念的战役,对节能展开理性争辩,而是提供一种开发消费者欲望和志向的生活方式。
香港媒体:
香港《南华早报》日报道,中国最高领导层感觉到了对具有划时代意义变革的渴望。自习近平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他大张旗鼓地打响了反对官员腐败与奢侈挥霍的战斗,并要求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的关系,努力维护写入宪法的法治与理想。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种充满幻想的“中国梦”始终能够激励和振奋民众。全中国人民的心都为习近平的“中国梦”所打动。这一令人鼓励的梦想并非完全实现不了。
日本媒体: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认为,“中国梦”是一种“集体承诺”;日本《产经新闻》认为,这一“朴素的愿望”体现了“无法抗拒的民族感情”。
泰国媒体人:
泰国华文媒体《亚洲日报》副社长兼总主笔钱丰日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刻、内涵丰富,泰国广大华侨华人愿意与祖(籍)国同胞共圆中国梦。
谈到中国梦时,30多年前从上海来到泰国投身报业的钱丰显得颇为激动。他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刻、内涵丰富,让全世界华侨华人都为之触动,因为这是一个他们经历了上百年、一代代人不断延续下来的共同梦想。
在钱丰看来,中国梦的构想体现了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让人们感受到,伟大中国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时代,这对世界来说也意味着发展的新机遇。
墨西哥媒体人:
墨西哥《至上报》国际新闻版主编卡雷尼奥十分看重中国“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角色”。中国追求发展梦想的路径与方式,深深影响着一些国家的政府决策,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完)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0/7092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