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中国式浪费背后的社会心理

2013年04月11日 13:33

 

聚餐会涵义多,节俭成“多余的俗套”

中央的“八项规定”,促进了作风改变,有效遏制了公款大吃大喝等现象,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人们既期待良好风气能够保持下去,又担心铺张浪费陋习难改。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宴席结束后,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常常吃得少,剩得多,公务接待剩得尤其要多。这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中国人普遍的爱面子心理有关。

据统计,因为“剩宴”,全国一年浪费2千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城市生活垃圾里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奢侈品消费居世界第三。这种未富先奢的浪费是惊人的,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一位汉学家这样评论:在中国,一次聚餐会被赋予很多涵义,节俭反而成了“多余的俗套”。

中国式浪费的根子是“面子文化”的社会心理

面子意味着一种秩序

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林语堂说:“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行为,就是做给别人看,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形象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社会注重面子?因为面子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秩序均衡,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下内生的一种均衡秩序。

首先,法治的缺失增大了社会正式秩序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期性,从而使秩序本身成为了一种稀缺品,在这种情况下,替代秩序就会应运而生,其中面子就属于替代秩序中的一种。人们更多通过一个人的面子信息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有面子,就意味着可信度的增加,从而也就意味着有进一步加强交往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有些人为什么总是很看重自己的面子,因为不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交易成本。

其次,农业社会是产生面子现象的经济和文化根源。中国农民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喜欢修饰门面,这里就是一种面子意识的具体反映。再次,文化的世俗性也加重了面子约束的分量。由于缺乏内在约束,人们必然或更加注重外在约束,比如面子约束。面子约束让人更注重形式主义,社会活动和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表皮化。

面子文化与中国的耻感文化有关

中国人的爱面子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有关。中国人从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如何合乎“规矩”,如何给别人好印象。如果宴请宾客时餐桌上一扫而光,主人就会担心客人会认为自己小气,不大方,就必须多点一些菜来表达自己的热情,至于浪费本身对错与否已经不重要。

中国式浪费还与中国社会的“讲人情”传统有关。什么是人情?“人情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人情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源”。对方受了别人恩惠,欠了别人人情,也应当时时想办法回报。“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面子情结的直白表现。

 

爱面子与“礼”有关

中国人爱面子的社会心理与传统儒家的“礼”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礼以行之”,即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身份,要按照礼法行事,如果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说了不符合身份的话,就会丢脸。

为了避免被人讥讽,为了避免失礼,一个人就要尽量做到符合礼的规定,起码要做到“表面无违”,即追求形式上的表面功夫,这助长了“礼多人不怪”的攀比心理和行为。因此,礼品的天价包装等“中国式浪费”的表面功夫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儒家文化中的“礼”对面子文化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礼”通过面子来反映,而人际交往也形成了体面、给面、留面、丢面等思维定式,有些成了潜规则,被加以社会化地运用。如对于丢面子和挽回面子的事,则采取做面子、撑面子的办法加以应对……于是饭局、礼品接踵而来,甚至会愈演愈烈,出现了菜点少了觉得没面子、不劝酒不够热情、少喝酒态度不够等现象。

中国式浪费蔓延开来危害大

资源过度消耗和无节制的物质浪费。尽管中国式浪费的产生有其传统根源,但这不等于说就是合理的。中国式浪费的最直接危害是资源过度消耗和无节制的物质浪费。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我国有一亿多的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的城市低保人口,过度浪费折射出的奢华观念和浮躁心态,既脱离国情,也损伤民风政风。

不健康的面子文化是“特供”、“专供”商品泛滥的社会温床。尽管多数人反对特权,但在乎特权感觉者并不是绝对少数。能让消费者、送礼者“颇感面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人情礼品上,号称富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尤以白酒最为典型。从社会心理进一步分析,这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下出现的炫耀性消费,目的是向他人传递其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威,提高自身包括个人和机构在内的社会形象。问题是这种浪费性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社会危害性就更大。

“面子文化”一旦成了某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判断尺度,就会演化为“遵循关系平衡的社会原则”。这并非是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换言之,面子的承认越来越脱离个体的真实状况,只要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下符合社会规范、遵守人际交往原则便能得到“面子”,即所谓的“打肿脸充胖子”。但是这种与“脸”脱离的面子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甚至是以牺牲长期发展的“里子”为基础的。中国式浪费是一种仪式性的浪费,更是种社会心理问题;中国式浪费并不昭示产品的丰裕与过剩,而是国人精神的贫困。

当下中国面临着缩小贫富差距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庄严使命,除了注重物质的积累、制度的建设,还要依靠文化的积淀。希望被人尊重是正常的,更重要是自身的行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议论,用自身的强大战胜盲目的虚荣。

结语:虚荣者注视自己的面子,光荣者注视社会的尊严。对于一个充满梦想的国家来说,真正的光荣是大多数人能够获得尊严、得到力量、共享幸福。

本网综合人民网、人民论坛等媒体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1/7093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