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撒切尔夫人的中国渊源

2013年04月13日 11:36

 

人称“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去世的消息引来全球关注。在中国,“撒切尔”这个名字被人们广泛熟知,则多是因为香港回归。

1984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无论是英方解密的外交档案还是媒体的种种描述,其间历史的花絮很多,众说纷纭。

事实上,“铁娘子”有生之年曾五度访华,与中国颇有“渊源”。从初次访华时斟酌宴请中方官员的菜单,到在香港问题谈判中“碰钉子”,再到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撒切尔夫人在中国留下了诸多印记。

(图片: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首次访华选菜单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这是英国政府首脑首访新中国。

英国剑桥大学撒切尔档案馆今年3月22日公开的文件显示,英方对这次访问做足准备,就在北京宴请中方官员的菜单再三斟酌。

玛格丽特•撒切尔基金会历史研究员克里斯•科林斯说:“那份菜单经过许多、许多、许多轮讨论。”

英方当时决定,把人民大会堂作为宴请地点。撒切尔面临两种菜单选择,一种菜单的花费为50元人民币,另一种为75元人民币。

英国外交部建议撒切尔选择50元人民币的菜单。“铁娘子”赞同,但提议修改菜单,添加苏格兰熏三文鱼,并且要求把当时在苏联颇受欢迎的黄油面包换成水果沙拉。

科林斯说,撒切尔选择较便宜的菜品意在规避来自国内的政治压力。“她不想在回国时看到报纸头条:玛格丽特一方面削减医疗费用,却用大量公共资金宴请。”

英方时任驻华大使珀西•克拉多克(中文名柯利达)在电报中向撒切尔表达不同看法,称不应“抠门”,建议把鱼翅等高档菜品加入菜单并且不要在酒水方面过于节省。“铁娘子”随后采纳克拉多克的建议。

 

香港问题谈判“拌蒜”

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作为首相第一次访问中国。两天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邓小平会谈,商讨香港问题。

会谈结束后,“铁娘子”从大会堂北门离开。走下石阶时,撒切尔夫人向守候在会场外的记者微笑致意,却不慎“脚下拌蒜”、摔倒在地。这一情形经由电视转播,引发众多媒体对谈判进程的猜测。

(图片: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走下人民大会堂石阶时不慎摔倒)

时任中国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鲁平、中英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前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在《我的中国心:共和国高层往事》一书中回忆到,谈判中,撒切尔夫人一直抱定“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与邓小平激烈交锋,“碰了钉子”。

鲁平说:“她(撒切尔夫人)气势汹汹……小平同志说,(解决香港问题)不能再拖了。如果这期间香港发生了大的波动,或者我们双方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达不成协议的话,那就要另外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按这两名前任外交官的说法,撒切尔听后,“脸一下子就青了,所以后来离开大会堂下台阶的时候,摔了一跤。那时候小平同志就是很坚持把她驳回去了。”

1984年,经过长时间外交努力,“铁娘子”接受中方主张,达成《联合声明》。签字仪式上,第三次访华的撒切尔夫人感慨“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1995年,应中国外交学会邀请,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再次肯定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是中英联合声明的基础。

“它为香港的特殊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撒切尔夫人曾如此公开说。

 

关注改革开放

1982年访华时,撒切尔夫人表达了对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关注。

访华期间,撒切尔夫人在中方为她举行的招待会上发表演讲,称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关系,尤其对中国当时正推进的改革开放“印象深刻”。

她说:“要想维护和平就必须强大起来……吸引侵略者的是软弱,而不是强大。”

不少西方媒体当时解读,这番表态体现她一贯持有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

撒切尔夫人在那段演讲最后援引中国唐代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描述中英关系的发展前景,认定两国在众多领域有共同利益。

多年后,撒切尔夫人仍旧保持对中国的关注。中国前任驻英大使马振岗曾回忆,“铁娘子”卸任后多次表达对“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欣赏。(完)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3/709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