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案例】一场文化冒险 丝绸之路之兴教寺“拆迁”风波

2013年04月13日 22:22

 

事件简介:

 

近日,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拆迁事件引起舆论哗然,“大师兄”六小龄童也在微博上发出呼吁,要保护“师傅”的栖身之所。而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拆迁三分之二并不涉及任何古建筑。但亦有媒体指出,根本原因还是涉及2.3亿元投资的陕西西安“兴教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项目。

针对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面临拆迁一事,该寺主持宽池法师高调称,西安兴教寺将退出陕西省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中新社记者11日前往距西安以南20公里处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兴教寺所在地进行实地探访。寺内埋葬着玄奘、窥基、圆测三位法师的三塔已被列入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名单。为配合申遗,但新建的兴慈楼、方丈楼、斋堂、僧舍等,由于建筑体量、密度过大,与兴教寺塔环境风貌不相协调,将在西纬村重新选址、规划。现有僧人吃、住的地方都将被拆除。图为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唐三藏塔。

事件发展:

旅游开发还是遗产保护?西安兴教寺“拆迁”引热议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区樊川北原。西安官方:绝对没拆文物。

针对媒体报道的西安兴教寺将要被拆迁一事,西安市长安区宗教事务局表示他们绝对没拆文物。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区樊川北原。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件回放】

针对媒体报道的西安兴教寺将要被拆迁一事,西安市长安区宗教事务局表示他们绝对没拆文物。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表示:“这次要拆掉的只是寺里私自盖的建筑,都不是文物。为了配合丝路申遗,在国家专家的建议下,才决定拆掉的。”他说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兴教寺塔,也就是院内埋葬玄奘及两个徒弟的三座塔,为配合申遗,对这三座塔进行了整修和很好的保护...【详细

西安被指不顾兴教寺反对强行制定拆迁计划申遗

央视《新闻1+1》2013年4月11日播出《申遗,先“审疑”!》,以下为内容实录:

一处埋葬高僧玄奘灵骨的佛家圣地,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刹,西安兴教寺,部分建筑真的要被拆除吗...【详细

网友评论:

付茂根:解读兴教寺拆迁背后原因 三大矛盾透视真相 申遗只是发展旅游的手段,无论申遗是否成功,兴教寺都难逃破坏:成功了,僧人也不能住在兴教寺,有寺无僧,成为第二个“法门寺”;不成功了,寺院已经拆迁了,也是发展旅游,第二个“曲江”也会出现,僧人反而面临再破坏后的“重建”。

小说张月村:兴教寺面临拆迁,使陕西省政府和这块土地再一次“闻名遐迩,蜚声国际”,但是作为一个身在北京的陕西人我却感到丢脸!能不这样以愚蠢给我们丢脸吗?

关中书院e胖虫:我在想,兴教寺拆迁事件如果发生在十年前又如何,十年后还会有吗?

张小东:玩乐吗?我来告诉你吧:西安兴教寺面临拆迁!法师所说的大师兄指的是六小灵童“悟空”,师父指的是“唐僧”兴教寺是玄藏法师安身之所明白了没。//@风:开什么玩乐。

延参法师:大师兄啊,经过大家的努力,我相信师父是安全的。

夕烟暮雨闻笛声:《笛声》至今,可以说“兴教寺”拆迁风波已渐平息。也许,政府、大V、粉丝……都该从这场风波中悟点、汲取点什么。至少,微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越来越成为围脖对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基础;政府对微博信息的应对“慢不得”;大V们,你们的“金口”慎开为宜,你们的粉丝也“伤不起”!

事件结论:

国家宗教事务局新闻发言人11日晚就该事件做出回应,称已注意到媒体相关报道。该局网站刊登消息称:“我局已经注意到媒体相关报道,并要求陕西省宗教局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听取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各方意见,依照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处理。”(本报综合新华社及央广新闻)

 

宣讲家评论:

兴教寺拆迁,并不存在拆毁古建筑、古文物,而是为了满足申遗“去伪存真”的形式要件。而寺庙方面,一开始同意,后来纠结,是想争取更好的拆迁条件。除去文化与宗教方面的因素,再看兴教寺拆迁,与寻常拆迁并无不同:拆迁的一方持有公文,意志坚决,态度强硬;被拆迁的一方反反复复不情愿,无可奈何之余千方百计争取最后的利益置换。

也有人说,当地政府申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的不是申遗本身,而是2.3亿元投资背后的经济利益。这样细分其实意义不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早已是各地惯常的做法,文化利益与经济利益都可以归属到地方政府利益,本质上没有分别。地方要发展,寺庙也要发展,所以地方与寺庙之间的纠葛从利益分配上去着眼,或更能看清实质。

不过,既然都谈文化,就不能绕开文化。兴教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之所以被赋予文化的内涵,不仅是因为有值得特别保护的历史文物,还因为有连绵不断的香火承继与人来人往的生气,才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不朽传承与持久生命力。而现在寺庙规模至少比数千年前扩大了三分之二,不正是文化勃兴与发展的显示么?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目的也是在于存续文化血脉。现在仅为申遗的形式要求,而予以拆迁,就好像要为了制造一具木乃伊,先去将一个活人杀死。这不是缘木求鱼么?实在是有些荒唐。

其实,即便拆迁,申遗也未必成功;而申遗如果不成功,拆迁仍会继续,演绎的还是利益的逻辑。这样的文化冒险,如果被证明为经济上的成功与政绩上的肯定,就会被不断复制。有血肉的文化原生态就会被制成一具具文化标本,活跃着的只是文化赝品,这不啻是一场文化灾难。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3/7095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