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中国怎么获得国际信任

2013年04月15日 15:40

 

冷战后出现的国际秩序过于依赖西方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导致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对该秩序的影响力呈现出非对称状态。中国为实现国际秩序合理化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做出了切实的努力之后,对于中国的信任和正面评价会随之增多。

对于发展起来的中国究竟会在国际上起何种作用,国内外许多人的心里存在着困惑。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有助于消除人们的困惑,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战略思考。

发展必须以和平为条件,和平必须有发展作保证,追求和平与发展,各国不能只顾一己之私,更不能损人利己,而应当相互“补台”、从而实现“好戏连台”。这是习主席在讲话中阐述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应当说,这个道理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对国际事务的基本认识,而这个认识又是建立在对国际关系史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

曾几何时,帝国主义横行于世,整个世界犹如一片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国家为了获得殖民地而发动战争,为了转嫁国内危机而发动战争,为了挑战既有的霸权或防范新兴的霸权而发动战争。结果,战争不仅给小国、弱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灾难,也一次次使大国、强国滑向毁灭或接近于毁灭。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冷战后出现的国际秩序,旨在根据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和规则运行,某种意义上,这个秩序更有利于减缓国际关系的剧烈动荡。不过,20多年的实践揭示出这个秩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最显著的一点是,它过于依赖西方世界、特别是西方超级大国为其提供“公共产品”,包括金融和安全方面的支持,导致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对该秩序的影响力呈现出非对称状态,在西方实际上主导着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诠释的情况下,利益向西方集中也就在所难免,而利益在世界范围分配的失衡,导致了当今南北分化愈演愈烈、文明冲突难舍难解、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此消彼长。

中国是冷战后出现的这一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但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也面临着“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周边局势日益复杂的局面。面对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究竟该如何运用好日益增长的国力呢?

 

东西方超级大国的教训表明,把强大的国力投放于推广本国的发展模式而漠视世界的多样性,或者通过打造覆盖全球的防务体系来追求“绝对安全”,其结果不是给一些地区带来持续的动荡,就是给另一些地区带来局势的紧张,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众多麻烦当中,乃至国力为之耗竭,导致世界权力结构发生改变。走这样的路,既不会造福于世界,更不会使中国获益。习主席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政策,重申中国不会谋求霸权,阐述了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谋求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主张,传递出倡导和平友好、寻求相互理解与合作的信息,表明中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扮演“和平之锚”的角色,给外部世界吃了一颗“定心丸”。

凭借文明古国的智慧和21世纪的开阔眼光,中国认识到,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犹如一个民族共同体,“一人温饱千家怨”的发展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同时,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没有一种社会制度和文明形态是生而优越或是普遍适用的,倒是有很多事例表明:人类普遍的进步来自于不同制度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这些反思指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建立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局面,中国的发展才是坚实有力的,中国的发展才会增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当然,要实现国际秩序的合理化,光靠中国一厢情愿是不现实的,但是,当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做出了切实的努力之后,对于中国的信任和正面评价应当会随之增多,这也是习主席讲话最令人憧憬之处。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5/7095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