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H7N9禽流感疫情或推动禽畜养殖方式改变

2013年04月16日 13:40

 

今年3月末以来出现的H7N9禽流感疫情在国内引发了普遍担忧。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4日公布,截至14日17时,我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60例,其中死亡13人。据了解,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24例,死亡9例)、江苏(16例,死亡1例)、浙江(15例,死亡2例)、安徽(2例,死亡1例)、河南(2例)6省市的29个地市级区域。

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现迫使全国各地先后采取大规模扑杀活禽的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研究机构对此也予以广泛关注,国际社会正着手研发针对这一病毒的有效疫苗。从短期来看,扑杀家禽、研发疫苗都是必须之举,但着眼长远,家禽家畜的养殖方式、乃至生活喜好的改变也许才是治本之道。

(截至14日,H7N9禽流感确诊60例,分布于六省市)

源头防控是当务之急

世界各国的一些疾病防控专家认为,就H7N9禽流感病毒还存在不少盲点,眼下的紧要任务是寻找病毒宿主和确定传播途径。

据介绍,目前H7N9病毒感染的来源及传播模式尚不能确定。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福12日介绍说:“目前该病毒没有人传人特征。但它究竟是如何传给人类,关键看没有呼吸道和气溶胶传播的证据。科学界正在非常谨慎地评估这件事情。”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曾表示,这是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病毒的病例。“我们的认知存在不少盲点,”他告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不知道源头在哪里,不知道人们从哪里感染,不知道病毒由动物传播至人还是人与人之间传播。”

世卫组织认定,现阶段还不能就病毒是否有人际传播能力下定论,必须密切跟踪。

据了解,截至目前,H7N9病毒的宿主尚未确定。不少专家推测,这一病毒源自禽鸟,依据是中国上海活禽市场的鸡和鸽子中检出H7N9病毒。哈特尔认定,现阶段紧迫任务之一是找到H7N9病毒的宿主,以更好地防控。

不少专家认为,H7N9病毒显现“沉默性格”。与H5N1不同,禽鸟感染H7N9病毒后似乎短时间内没有太多临床症状。

 

疫苗研发尚在进行中

现阶段,针对H7N9病毒的预防性疫苗尚未面世。世卫组织和美国等方面正着手研究这一病毒的疫苗,但专家认为,是否大规模生产这种疫苗需就疫情发展情况决定。

据路透社报道,世卫组织设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机构已经获得并正在分析这一病毒的样本,以确定潜在疫苗毒株。同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上周说,正与国内外多个合作方就H7N9病毒疫苗研制沟通。

(各国正携手研制H7N9病毒疫苗)

只是,不少国家难以轻易作出大规模生产H7N9病毒疫苗的决定,原因是这可能影响常规季节性流感疫苗的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英国牛津大学驻越南研究组主管杰里米•法勒说,“因为作出这一决定意味着需要更改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计划),以便针对这一病毒生产疫苗。”

实际上,世卫组织在今年2月一次会议上就确定以H7系列病毒为流感疫苗毒株的潜在对象进行研究。欧洲疾病防控中心说,他们已经就先前出现在欧美地区的H7系列病毒选定潜在疫苗毒株,但不确定这些毒株是否适用于新发现的H7N9病毒。

美欧地区一些专家说,是否大规模生产H7N9病毒疫苗将视疫情发展而定。

 

国内民众无需恐慌

传染病防治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姜素椿教授12日表示,从地区、季节、候鸟迁徙等自然因素以及病原本身喜寒怕热的特点看,此次的H7N9禽流感疫情可能不会大规模流行,人们不必过度恐慌。

(禽流感疫情导致国内情绪紧张,但并未出现恐慌)

现有资料显示,感染H7N9禽流感后,病死率高达近30%,说明其致病力很强,目前认为早期使用(48小时内)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是有效的。一旦怀疑受到感染,应尽早使用,避免无计划盲目用药。

专家认为,有计划地收集H7N9康复患者的血清,分组对感染H7N9的老人、儿童、妊娠妇女,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进行早期输注,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及早收集病原标本,搞清病原、病理及发病机理,对科学防治至关重要。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万年指出,H7N9的8个基因片断中没有人类流感基因片断,而H1N1的8个基因片断中有一个是人类流感基因片段,很容易导致人类传播。专家判断,目前还没有看到H7N9有明显的人传人的证据。

 

或推动禽畜养殖方式改变

由于味道鲜美,中国人普遍喜欢吃柴鸡、散养鸡,但家禽散养蕴含巨大的风险。反之,养鸡场集中饲养的鸡或许味如嚼蜡,但确实安全。此次H7N9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于禽畜养殖方式的思考,或将促进集中饲养的进一步普及,以未雨绸缪,防范疫情的产生。

(疫情引发人们对于禽畜养殖方式的思考)

H7N9病毒是一种“杂交”类型,一半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饲养家禽或定居鸟类,而另一半来自韩国等地的迁徙性候鸟。据了解,H7N9病毒传染人类的能力似乎比前几年流行的H5N1病毒还强,而且类型十分罕见。

禽鸟互相接触,寄居在鸟身上的病毒也有机会“交流”,发生基因交换和重组而形成新的病毒株。借助禽鸟与其他动物的接触,病毒又可能跃迁到其他动物身上,接触越多,病毒获得感染能力的机会也越多。直至引发人类疫情,“禽流感”就摇身一变而成了“人流感”。历史上,曾在全球杀死上千万人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也是类似的路径。

我国普遍存在的家禽散养方式蕴含着巨大风险,首先,散养家禽和其他鸟类特别是迁徙性候鸟有大量接触机会,病毒有可能重组;其次,散养家禽和猪等家畜有接触机会,病毒就有可能跃迁,而家猪是病毒反应容器;第三,散养家禽和人类接触机会最多,禽流感变成人流感的风险也最大。

反之,养鸡场集中饲养的鸡或许味如嚼蜡,但确实安全:养鸡场隔绝了家禽与野禽、与其他动物接触的机会,集中饲养、屠宰也方便检疫防疫,专职工作人员也可以有防护。

病毒演变和流行的“路线图”是清晰的,防治也应该对症下药。从短期看,扑杀家禽、研发疫苗都是必须之举。然而疫苗实在是“最后的防线”,大规模扑杀家禽也给农户带来惨重损失。从长期看,我们的家禽家畜养殖方式、乃至生活喜好,也许都有必要改改。(完)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6/7097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