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4月18日全国各地理论动态选编
2013年04月17日 15:56
恰恰相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民生支出都在逐年增加,民生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也在稳步提升。我国政府正在全力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正在努力逐步把短板补上,同时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底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就曾表示,未来财政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了,但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福利虽然标准还不够高、体系还不够健全,但政府从未停下改善社会福利的步伐···【详细】
归根到底,吃空饷现象折射的是一种权力的脱缰。试想,一名干部长期不上班,部门领导还能不知情?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采取放之任之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允许有人“代班”,可见权力在某些人眼中已是自家之物。···【详细】
社会上对领导干部的许多看法,可能与“六大认识误区”有关:误区之一:把个人的问题当成组织的问题;误区之二:把个别问题当成全部问题;误区之三:把执行层面的错误当成决策层面的错误;误区之四:把一个时段的错误当成全过程的错误;误区之五:把有缺陷的人当成完美的人看待;误区之六:把街谈巷议的民间谣传当成似乎存在的真实依据。盲人摸象,就容易以偏概全,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详细】
要让人们记住一座城市、一个地方,必须有特殊标识、特色标识。这个标识,不会是别的东西,只能是文化的记忆,文化的味道。一位学者认为:“如果城市的建设者有耐心懂艺术,慢慢积累慢慢建设,任何地方都能变美……新建文化空间固然重要,保留文化记忆不再被滥拆,或许更为紧迫。”
文化的味道,不仅仅是一种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不仅仅是一种亲和力;更是一种形象力···【详细】
从慕尼黑到波士顿,以和平为宗旨的体育比赛,却屡屡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珍惜和尊重生命,是人类的共同认知;暴力和恐怖,是人类社会的公敌;在每一起人为制造的可怕悲剧中,那些痛苦、悲伤、愤怒、谴责,和自发而起的互救互助,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淋漓的鲜血面前,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帜或幌子,喊着什么样的光辉口号,肆意践踏生命,夺去属于每个人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就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详细】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分地区、分类型、分阶段制定翻番规划。用规划来确定目标,规范行为,法定行事。做到整体、协调、联动、配套、有序,使翻番工作运行在科学的道路上。
突出重点,抓住重点。一方面,要重点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让这部分农民在收入翻番中起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困难户和低收入户的脱贫致富,这是收入翻番的重中之重···【详细】
俗话说“蛇打七寸”,凡事只有抓住关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为,干部作风考核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和声音。干部作风有没有真正得到转变,究竟谁说了算?答案是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是否善听“草野”之音,是干部思想作风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志之一。干部作风怎么样,作为服务对象的人民群众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转作风,主体是干部,评判应该是人民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作风有哪些问题,工作有哪些不足,都看得一清二楚,干部有没有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心里最清楚···【详细】
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如网友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这不仅是规则意识淡薄的表现,也是社会从众心理的一种显现。什么是干部队伍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原本有章可循的工作流程,会被各类有影响力的人物习惯性打乱;原本明令禁止的公款吃喝,会因领导干部的带头破坏而被群体效仿;原本遵纪守法的党员干部,会在不正之风面前选择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与诸如此类的行为相比,更为严重的是干部的心态。一些干部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不便利的地步···【详细】
应该说,这些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在刚性的管理过程中注入了温情,增强了管理部门与市民的沟通。相对于以往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而言,它或许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管与小贩常演不衰的“猫鼠游戏”,但至少,它可以保证不会让这样的游戏演变成流血的暴力剧。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柔性执法已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共识”,各地都出台了严禁野蛮执法的规定,如北京规定不许强行暂扣物品,甘肃规定不许辱骂推搡执法对象。这些规定对约束城管暴力执法、改善城管形象应该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许,凭借这股子“柔性”,我们可以期待城管变管理为服务、变暴力为温柔的···【详细】
“排污费”成为“人头费”,危害很大,其一,收取“排污费”的正当性缺失了。“排污费”的作用就是整治环境,变成了“人头费”就是挪用了;其二,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削弱,让污染企业以为是自己“养活”了环保局,也就变得有恃无恐;其三,环保局的职责也变得尴尬了,究竟是保护环境还是要保护污染企业?当环境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多将矛头指向环保局局长,不过现在看来,在他们的背后或许就蕴藏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详细】
问题是,公众不以年龄、出身论英雄,又该以什么来论英雄呢?干部选任事宜属于公共信息,涉及权力的规范和公共管理,也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民众当然享有监督和质疑的权利。但问题是,现实中很多干部选任和提拔的信息公示往往都是惜字如金,只公布年龄、学历和任职岗位等概况,而对其履职经历、表现如何、社会评价等详情,则向来讳莫如深。这让公众从何监督?不得不说,公众之所以“以年龄论英雄”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在没有其他监督渠道、表达权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公众只能以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向来倒逼官方公开更多的信息,以达到“曲线救国”的效果···【详细】
其实,自中央出台并倡导“八项规定”以来,此类“顶风”问题就在少数地方屡屡发生。今年初,广东一个农村信用社的部门负责人以庆祝同事调任为名,组织十多人到度假村休闲娱乐并接受礼品,各项消费合计6万余元;同期,江苏无锡80余名街道干部飞赴厦门开会,挥霍近40万元。即使是在近期备受关注的私人会所、隐秘花园等场所,也不难见到基层单位和农村干部的身影。由此可见,落实“八项规定”,基层需花大力气···【详细】
然而媒体的报道揭示,在一些网吧现场,竟然有近百名未成年人同时上网。稽查人员到达后,对未成年人进进出出不加制止,对网吧管理者未施处罚。在这里,网吧“禁未令”俨然成为摆设,如同“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面对记者采访,稽查管理人员称“取证难”。笔者不禁要问,大量的举报信息算不算证据?记者拍摄未成年人上网的照片是不是证据?不少未成年人在此上网,稽查人员亲眼所见,有没有获得证据?这究竟是在客观上找不到证据,还是从主观上根本就无视证据,不搜集证据?执法不严,折射出监管过程存在问题···【详细】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7/7099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