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抗日剧”可以这么拍?

2013年04月18日 13:30

 

央视批抗日剧比比哪部抗日剧最雷人,近些年抗日剧横行荧屏令很多人厌恶,越来越武侠化的抗日剧终于遭到央视痛批了。央视批抗日剧简直是在侮辱历史、贻害我们的下一代。像网上出现的抗日剧全裸女的镜头究竟是那个编剧的奇思妙想呢?00后看到现在雷人的抗日剧会对中国的那段屈辱历史有一个怎么样的人知呢?

抗日剧近来被央视批越来越俗,剧情和画面粗制滥造,颠覆历史,娱乐苦难。央视批抗日剧特俗,甚至一些抗日剧已令观众忍无可忍。而且也难怪央视要批抗日剧特俗,你想想,在抗日剧里,演员戴雷朋,骑哈雷,穿皮衣,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是不是有点过了?因此,央视批抗日剧特俗,这是抗日剧还是抗日科幻剧?而且今日还有网友爆料说抗日剧惊现大尺度全裸女,把观众雷了个外焦里嫩。

人民日报近日撰文指出,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央视《新闻1+1》2013年4月10日播出《“抗日剧”可以这么拍?》,以下为内容实录:

《新闻1+1》2013年4月10日完成台本

——“抗日剧”可以这么拍?

(节目导视)

解说:

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

穿皮衣,戴雷朋,骑哈雷,这是抗日剧还是抗日科幻剧?

市民:

各种打各种飞,一脚恨不得踹出八丈远,太假了。

解说:

一年参演30多部抗日剧,一天在不同剧组竟然可以死8次。

史中鹏 演员:

因为我死得比较漂亮,比较好,所以导演非常喜欢。

解说:

粗制滥造,颠覆历史,娱乐苦难,一些抗日剧已令观众忍无可忍。

李云亮 导演:

谈个恋爱也可以抗战题材,搞个间谍也可以抗战题材,家常里短的,你也可以搭抗战题材,基本上什么都能搭。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抗日剧”可以这么拍?

(字幕提示:1990年春晚小品(主角与配角)小品)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刚才您看到的那段短的录像是23年前陈佩斯、朱时茂的一个经典的小品。人们喜欢他,是因为他们在小品里面对这种在影视作品中把人物脸谱化这种现象,进行 了一个非常辛辣的讽刺。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在小品里面去讽刺和挖苦的那些对象,如今却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成为今天抗日剧中的一 些情节。那么面对这种现象啊,人们也是议论纷纷,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广受诟病的抗日剧。我们还是首先从今天在网络上流传极广的两张照片开始说起。

解说:

窈窕裸体,背对镜头,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面朝红军战士,相互敬礼致意,这真的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吗?关注已经持续了多日,抗日剧惊现全裸女 的争论更是越来越激烈,140多万人次,这是截至目前微博微话题上网友转发评论的数量,这其中还有不少编剧、导演的参与转发,并表示震惊。但是两张照片的 真实性仍需进一步核实,而大家更多关注的重点,则是放在了眼下数量众多的抗日剧现状上。

那些公开在屏幕上播出的不少抗日剧,剧情之稀奇古怪已经让观众们感到忍无可忍。

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电视剧中这位勇士竟然将日本兵不偏不倚地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导演对剧情的设计引来了一片嘲讽,你以为是撕鱿鱼片吗亲?人体构造生命科学呢?甚至有网友将这一设计推选为横店影视城名菜,但离奇的桥段还不只这一个。

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很难想象抗日队伍中的这些武林高手,可以凭借功夫与侵略者的机枪大炮相抗衡。但这些设计就出现在剧中,武林奇侠们个个以一敌 十,飞檐走壁,白刃杀人,无所不能,弹指间鬼子灰飞烟灭,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飞刀消灭地面重炮,再低劣的武器,到了英雄手中都变成了神器。

近日,一个超乎想象的片段引来了不少批评。剧中这位抗日女侠在被鬼子强奸后突然爆发,原地窜到半空,裤子自动穿好,几十秒间竟然把二三十个日伪军全部射死,谱写了一段壮丽的英雄篇章。

董倩:

看完这些剧目,你会觉得啼笑皆非。如果一部抗日剧出现了这种雷人的剧情、不靠谱的情节,还有演员的话,你可能认为是编剧还有导演出了问题,但是如果一部 接一部的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的话,那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李千帆他怎么说?

他说,“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的真相与当下的真实已经被娱乐的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这种泛滥和幼稚化倾向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影响是非常恶劣的,不 能任由电视台和投资方为了收视率肆意的涂抹。”难怪李千帆有这样的担忧,因为我们知道影视剧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可以输出价值观。比如说我们想了解一 个国家,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就是要去看它的影视作品,了解它的国家、社会、风土人情,还有它的观念。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有一些外国人他想了解中国这段可 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历史的话,当他看到这样一部一部的电视剧他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中国的这种民族性格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拍这些剧不 是给外国人看的,是给自己人看的,那就更可怕了。当青少年看到这些所谓的历史剧的时候,他的历史观又会被扭曲到什么程度?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接 着往下看。

解说:

史中鹏是活跃在横店影视城里无数群众演员中的一个,经媒体报道,他迅速走红,而走红原因是他在一些抗日剧中的神奇经历。

(字幕提示:2013年4月5日《中国梦想秀》节目)

 

史中鹏 演员:

我在横店打工,演日本兵,在剧组里面,因为我“死”得比较漂亮嘛,比较好,所以导演非常喜欢。

吴秀波:

直接一个人到剧组里说,你们这边要“死”的吗?

史中鹏:

不是这样的,我是到剧组里面,我就,导演他们选日本兵的时候,我就会去那里选,我说我要演日本兵,演日本兵要有绝技的。

吴秀波:

绝技。

史中鹏:

要把自己演的很猥琐,很狼狈,就这样,猫着腰,弯着胸的,看到花姑娘就,花姑娘这样,表情很浪狼狈的,要是看到八路军就这样,八,八路,就连滚带爬的跑了。

吴秀波:

这个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而且就是说你不“死”你不去。

史中鹏:

不“死”就没有我的戏了。

解说:

今年23岁已经有6、7年的群众演员经历,前两年主要拍古装戏,近几年主要忙碌于越来越多的抗战剧。2012年,史中鹏总共参与演出了30多部抗日戏,演了200多次日本兵。

史中鹏的经历在横店影视城恐怕并非个例。据了解,每年在横店影视城里打工的群众演员接近30万,其中有60%都有过演鬼子的经历。而横店影视城作为目前 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也被网友誉为“横店抗日根据地”。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一年时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而其中有48个剧组涉 及抗战题材,约占30%。来自横店影视城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今天共有18个影视剧组在影视城内同时拍摄,而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现发现,除了大量的宫廷 剧外,其中有7部戏的内容涉及抗日题材。

 

市民:

一个晚上起码有五个电视台,最少五个电视台都在演(抗日剧)。有的拍得挺雷人的,确实挺雷人,一笑而过嘛。

市民:

各种打各种飞,一脚恨不得踹出八丈远,太假了。

市民:

有的人居然能拿手把一个人掰成两半,就是拿手掰,你说怎么可能呢?

解说:

200多部电视剧涉及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这是我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内容的数据统计,而屏幕到处打鬼子的现象,2013年也许还将继续,统计显示1月份至3月份即将或者已经投入拍摄的抗日剧共有30多部。

市民:

抗日剧,我认为现在不严肃,是一种娱乐化的东西,它并不像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抗日题材那么振奋,现在它不振奋。

市民:

这是一段谁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从真实性上也不要太拔高日本的那些计谋,也不要忽略咱们老百姓的智慧。

董倩:

今天我们关注这个抗日剧是从两张照片开始关注起的,但是我们今天的记者他忙活了一天也没有看到这个照片到底出处在什么地方,倒是在网上看到这两张照片早 在2012年的时候就出现在网络论坛里面了,同样今天我们记者也在网络上发现了这样一个数字,它是来自于横店。横店影视城公布的数据从2013年1月30 日到3月2日这可查的17天的时间里面一共打死鬼子是10846个人,如果鬼子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就消灭的话,那我们这艰苦卓绝的这8年抗战到底是怎么过 来的?如果人家问,我们怎么回答?那好,前两年我们回顾一下,电视剧上更多的是戏说历史,戏说明史,戏说清史,那如果说皇上后宫的历史还可以容得戏说的 话,那么抗日战争这一段我们民族历史上一段非常惨痛的经历是容不得这种戏说的,更容不得这种像刚才我们说的电视剧这种没有底线的去戏说。那有人评价,现在 电视剧里面抗日剧英雄的威力强过奥特曼,抗战变言情,枪支玩穿越,那么对这样的一种抗日电视剧的现象怎么看。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的倪骏副 教授。倪教授,我们都说这个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那么抗日剧也是适用于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但是您看现在对于抗日剧的一些改编,它这个底线您觉得 应该在哪里?

倪骏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

对,我觉得抗日戏的改编必须是有底线的,因为首先我觉得它不能超越我们观众作为普通人的一种认知,它那种过于玄幻的表现什么游击队员骑着车就飞起来了,什么手撕鬼子,射箭对子弹,这些我觉得完全是特别荒诞的一种表现,这种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

 

董倩:

那倪教授,我这儿有一个数据就是从1949年从建国到2004年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国产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共是150余部,那换句话说,每年大概也就 是3部,但是我们看到现在这个跳跃是非常大的,我们这个市场从现在刚才我们看到短片里面有很多,就是一天恨不得就能看到5、6部,那您觉得现在到底是什么 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支持?

倪骏:

我想说的是可能现在创作题材的限制还是比较多的,那么抗战剧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选择,对制作方而言就是选择抗战剧可能不会出什么政治错误,然后但是在就是题材一扎堆做得就太多,这里面一定是良莠不齐的。

董倩:

但是您看,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数字,虽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我们却看到这个市场上对于这种非常滑稽的抗日剧,它的收视率却比较高,而且我们看到从利润上的反映抗战题材的利润往往是200%的,您怎么看待这种似乎是比较矛盾的现象?

倪骏:

这个我也要说,确实有的时候收视单位或者制作方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他们要想在这个抗战题材中脱颖而出,就会想很多的奇招怪找,都是从迎合收视率,迎合 观众趣味出发点去做这个事实的,就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表现的时候过分夸张甚至恶搞,但是我觉得这样肯定是不好,而且这样会适得其反。

董倩:

但是倪教授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看指出这些电视剧中存在着一些非常滑稽的问题是观众,但是给了这些电视剧市场的同样是观众,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倪骏:

我觉得这个确实如果要这样来做的话,我觉得我们创作者和收视的平台可能都应该做出一些调整,或者是说我们要从自己出发,要对得起自己的创作,对得起那段 历史,要经得起观众的检验,真的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有一些观众的真的是恶求,可以说有一些,那么再让他们通过什么雷人的这种恶搞的方式,然后又去反复玩味然 后来看这种戏,我觉得这真的不是我们做抗战戏的那种初衷。

董倩:

还有一个问题,倪教授您觉得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市场上面的因素是什么?

倪骏:

市场,我觉得就因为市场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这样的一个状况嘛,然后观众他手上拿着遥控板,他可以选择自己爱看的,那么现在有一些观众,我觉得看电视剧也不 是有一种严肃的心态了,他可能就是觉得看一看来玩来娱乐,如果我觉得有一些题材我们刚才说到什么穿越、宫斗或者真正可以娱乐的那种题材,是可以确实这么来 做,做雷人剧,他们好像是不雷不惊人,然后大家就不看这样,但是我觉得就抗战题材而言,我认为还是不能,因为毕竟抗日战争史是一段伟大和悲壮的反侵略史, 是值得记忆和怀念的,我们是应该去颂扬英雄,然后去记忆历史,而不能拿这段历史来恶搞。

董倩:

好,倪教授稍后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跟您连线。

我们说不能低估观众的智商,同时我们也说要尊重这样一段伟大的可歌可泣的中国抗战史。但是为什么市场对于这些电视剧却给出了一个比较叫好的反应,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

上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的文艺点评,文章称,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 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写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 乐品,自是有它内在的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做掩护暴 力刺激的一张虎皮。

通过这篇评论,《人民日报》似乎在昭示这样一个严肃命题,这些所谓的抗日神剧带给公众的也许不仅仅是雷人剧情带来的某种娱乐快感,更有对那段我们本应尊重的历史不应有的轻视。

去年底,一部叫《一九四二》的电影公映,因为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操刀拍摄,在上映之前,媒体对其票房、口碑都颇具期待。然而上映后本片却遭遇毁誉参半的评 价,最终也仅收获3.64亿票房,远低于冯小刚之前的作品《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而相比同期上映的喜剧片《泰囧》,近13亿的票房,《一九四 二》更可谓在票房上惨淡收场。于是,有媒体感叹,这是极简喜剧完胜民族史诗。

白岩松 记者:

比如说在我们拍很多娱乐的时候,他会说我们现在的文艺创作者净拍那些风花雪月的东西,一点儿都不负责任,但是真拍了之后,他还没看呢,就说太沉重了,太累了,干吗不很轻松点儿,您也听到过一些?

冯小刚 导演:

对,它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我们经常说打开电视全是莺歌燕舞,可是真正这样的一个东西摆在面前的时候,确实我觉得它挑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当然我认为 娱乐绝对是需要的,我也今后还会去拍娱乐片,但是它并不对立,人们在需要电影娱乐的同时,他们也需要电影给他们一些思考。

董倩:

当然我们总是说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把影和视放在一起说,其实电影和电视它创作规律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看这样的雷人电视剧市场反映收视率高,那么这就 导致编剧敢编,投资方敢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连线倪教授,倪教授,您看,我们想如果说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话,您觉得突破点应该是在什么地方?

倪骏:

我觉得可能得三方共同努力,就是首先从创作者自身出发,我觉得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编剧,至少我就是呼吁我们这一个群体,我想我们大多数严肃的编剧可能也 是这样想的,就是真的要做类似的这种题材的戏,确实还是那几个点,就是对得起自己的创作,对得起那段历史,然后经得起观众的检验,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从 电视台的采买部门来说,我觉得也是要有一个,不要为了收视率,真的是节操尽失,不能只是迎合观众的趣味,而应该想它应该去引领一下观众的趣味,是这样。就 观众而言,我想其实有些时候我觉得其实观众眼睛应该是雪亮的,虽然有些时候我们看到可能有一些年轻一点的人他喜欢看一些雷人剧,然后用雷人的方式再去把玩 这样的观影过程,但实际上他们心里是有杆秤的,我相信实际上通过三方共同努力,这种状况还是会得到改善。

 

董倩:

但是倪教授就像刚才我们短片里面也有所提及,现在观众可能他们更愿意看一些轻松而不是沉重的作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倪骏:

我觉得那这个问题不能让抗日剧来解决,我觉得。抗日剧我觉得作为这样的一个题材,它本身就是稍微会沉重一点的这样的一个历史题材,所以我觉得不能够靠这样的题材来解决他们娱乐致死的这样一个选择。

董倩:

但是现在不就矛盾了吗?因为刚才您也提到审查的问题,可能由于审查比较严格,各方面都已经大家都认为是禁区,而这个方面大家觉得更宽松,那未来这样的一个剧应当怎么发展?

倪骏:

我觉得这个因为也有很优秀的这种抗日史诗剧,然后得到观众的喜爱,或者就是有抗日元素的这种戏,比如像:《人间战道史》、《史诗沧桑》、《亮剑》,包括《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等等等,其实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觉得。

董倩:

好的,谢谢倪教授。

那么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不妨用一位魏英杰时事评论员他的话来做结尾。他说,“根本在于创作者要能够沉下心来,聆听时代的声音,激发内心的灵感以及充分发 挥艺术的才能,当下虽然谈不上是影视创作最好的年代,却也不是什么最坏的年代,只要沉下心来,不一味追随流俗,一个好导演总能够搭建起拍出大作品的平台。”

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友戏称“手撕鬼子”为“横店(某影视拍摄基地)名菜”,戏称此类作品为“抗日神剧”,有的还调侃道,“鬼子坚持了八年真不容易!”

人民日报批抗日神剧,“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 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五花八门背后则是惊人的一致:我方战士英俊(或性感)潇洒,神勇无敌,日本军人猥琐而弱智、暴虐而无能。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

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 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 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 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然而在坚持大是大非的前提下,对人性的复杂多一些细腻的刻画,因为可能被 不理性的声音所“抗议”,这样的尝试却不愿碰触。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 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 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 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 衡的状态。

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 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 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当年义和团运动“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以惨剧收场,带着如许悲壮的意味,又何尝不是因为落后甚至愚昧。今天,借助无与伦比的奇妙想象和神乎其技的电视特 效,义和团的旧梦终于重圆,却如此让人哭笑不得。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8/7099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