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德国多管齐下挤压“地沟油”存在空间

2013年04月19日 21:40

 

上世纪70年代,德国也曾出现过地沟油横行的情况。但之后,德国政府及时推出了有关废油回收的法律,并对其进行跟踪监督,效果明显。如今,严格的监管体系令“地沟油”在德国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极为有限,规范畅通的回收再利用机制也为“地沟油”流向工业加工添置了双重保险。

据了解,目前德国地沟油回收利用率已达到100%,“地沟油”对于绝大部分德国居民来说已成为一种陌生概念。

(疏堵并重保证了“地沟油”在德国的绝迹)

废油回收把关严格

德国的废油回收受到严格把关,相关回收工作须由经认证的专业公司完成。回收的废油除制成生物柴油外,不少企业还从中提炼出特殊成分,用于生产化学品、有机肥料等。

德国法律规定,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这样餐饮业排放的每一桶泔水都有“身份证”,依靠法律杜绝了地沟油流向餐桌。同时,开餐馆前,必须购置油水分离的设备。这个处理设备是按照最严格的欧洲油脂分离标准设计的。

(德国餐馆的每一桶泔水都有“身份证”,以方便监管)

德国餐饮业使用过的食用油会有专门的公司前来收集。分类后的油脂“垃圾”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这些使用过的食用油有两种回收用途,一是处理后作为化工和化妆品行业的原料,二是作为能源,比如生物柴油。回收后的食用油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可用于汽车燃料,或者发电、取暖等。

但收集食用废油的公司必须拥有政府的许可。比如,德国一家名为“废油轻松处理”的公司以每公斤0.25欧元(1欧元约合8.1元人民币)的价格回收柏林及其周边地区的食用废油。公司负责人托马斯•曼告诉记者,经加工后的油脂会用作能源,通常加工成汽车使用的汽油。

据柏林潘口区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岑格凌博士介绍,德国政府明令禁止食用废油重新回到餐桌,违法者将被处以罚款。

 

食品安全监管严密

德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十分严密。尽管具体监管由各联邦州自行负责,但整个过程均在地方、联邦以及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已在德国形成。一旦产品可能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快速警戒系统”便会立即启动,各相关部门在德国乃至欧盟范围内均可共享相关食品安全信息。

在德国,从农田、牲畜棚到餐桌,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均在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下得到控制。同时,德国拥有完整的食品追踪机制,每样食品都可通过追根溯源,寻到它的“根”。食品生产企业不仅须记录其原料来源及产品去向,还要在每个产品的包装上注明编号或日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标记快速寻找问题产品根源,并确定同一批产品的数量及流向。

(德国完善的监管体系涵盖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检测方面,各地区食品监管部门会在菜市场、旅店、超市等不同地点抽样检查。由于肉蛋奶等动物来源食品较易变质,这些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更是成为检查人员的“重点目标”。监管人员除检测食品本身外,还会密切关注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状况,甚至对食品生产厂的整体结构设置也作出严格规定,如地板、门窗等须易于清洁、消毒,员工卫生间要与公共卫生间分开等。

据了解,德国有约3000名食品安全监督员,负责对饭店、宾馆、食堂进行抽查。他们携带一种脂肪测量仪。这种仪器可以检查脂肪中所谓极性物质的含量,这种极性物质在脂肪酸败后产生。食用油煎炸时间越长,极性成分含量越高,与此同时,产生的致癌物质也越多。按照德国的标准,极性成分的比例不能超过25%。

处罚方面,监督员第一次发现脂肪极性物质超标,只会对餐饮业主提出警告和大约35欧元的罚款,并在14天后复查。若复查仍旧超标,业主将须支付65欧元罚款和300欧元检验费用。倘若之后的检查仍然超标,餐饮业主将受到法庭起诉。

在德国,饮食行业平均一年大概会受到两次抽查。不过,安全检查也有重点,比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的食堂就会受到格外严格的监督。

 

成本因素限制“地沟油”回流餐桌

实际上,除监管严格外,德国鲜见“地沟油”或许还与食用油价格较低不无关联。

(无利可图也是德国鲜见“地沟油”的重要原因)

部分柏林市民表示先前从未听说过“地沟油”这一概念。德国曾发生过劣质肉等丑闻,因为肉类相对较贵,而提炼“地沟油”是否划算“值得考虑”。

记者在位于柏林的连锁超市阿尔迪看到,一瓶1升装普通瓜子油售价1.49欧元,一瓶1升装普通菜籽油标价1.39欧元。一般来讲,德国一名普通工人每月扣掉税和保险后的净收入可达1500欧元。因此,在德国这样一个人工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家,是否值得为相对低价的食用油“铤而走险”,恐怕也是想造假者事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完)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19/7102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