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第四届紫光阁论坛
学习“两会”精神 应对经济形势变化
2013年04月23日 14:33
大家上午好,非常容幸参加紫光阁论坛,我记得原来我参加过康铭论坛,紫光阁论坛是第一次,今天借这个机会说说学习“两会”精神三个认识。
第一,如何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讲形势,形是指当前的经济的态势,势是讲的一个趋势、一个规律性的变化,势是决定形的。所以我们说认识形势,要由势来把握形。
中国经济的“势”到底是什么?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如果从更长的时间段去观察,中国经济放缓持续的时间应该说更早就开始了,今天因为没有PPT也不能给大家展示这个图,如果看季度增长率,本世纪以来的季度增长率,最高点是2007年的二季度,14.8%,2007年连三个季度开始我们的季度增长率逐渐的放缓,但是当时大家并没有注意,因为当时经济还偏热。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关注了呢?就是2008年的三季度四季度,特别是雷曼兄弟破产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中国,回落幅度就加大了,一直到2009年的一季度是6.6%,从14.8%下降到6.6%。现在去回忆可能很多人很难记得住当时的情景,我帮助大家回忆,大家关心房地产、关心股市,我们股市什么时间变化呢?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是2007年的四季度,房地产什么时间变化呢?也是那个时候。所以我们经济的变化实际上比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要早,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内生性的一些变化,不完全是外部的冲击,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归结于外部冲击。2008年底我们实施一揽子计划,以前叫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开始强劲反弹,但是到了2011年以后,经济又开始回落了,连续七个季度。那么如果把2010年的四季度是9.8%,2010年的三季度是9.6%,就是把四季度的轻微反弹忽略掉,实际上我们是连续11个季度下降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从以前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正在转换。这一轮经济的放缓区别于以往,以往我们说主要是由短期的需求因素影响,比如说外需收缩,内需发生变化,这一轮经济放缓已经蕴含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也就是说我们正在从以前的高速增长,进入一个8%左右的新常态。英文叫做New Normal,这是从达沃斯会议转过来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潜在的增长水平已经下降了,我们以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高于8%,甚至高于9%,但是基准线还是8%,就是围绕这个基准线波动,也就是我们潜在增长水平在下降。
当前经济开始出现回稳,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后,一系列宏观指标在好转,包括投资、消费、货运量、发电量、PMI指数都在好转,这种好转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又会进入一轮新的上升呢?我们说现在很难下这种结论,他会进入一种新常态,就是围绕8%这个基准线大致的波动。从今年一二月份的数据来看,既有转好的指标,也有放缓的指标。经济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回暖的推动,说明我们消费有放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也就是说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很稳固,这也是中央的提法,所以我们要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是我的一个认识。
第二如何认识机遇和挑战?首先讲挑战。我们确实进入增长的新阶段,我们面临新的挑战。第一个我们处在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依然缓慢复苏的状态,而且全球经济的变化错综复杂,充满变数,非常脆弱。最近塞浦路斯的事件就表明,稍有一个变动,对全球都会带来影响,非常脆弱的。所以我们扩大出口的市场空间会相应的缩小,这个可能不是短期的。我们这一轮的金融危机不像30年代的大箫条,那个时候没有全球化,瞬间能量全部释放,所以当时造成了经济的大幅回落。我们这一轮金融危机全球化了,有G20了,大家可以联手行动,联手来抑制经济的下滑,经济下滑能量的释放不是瞬间的,它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个过程就会拉长。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要十年。所以我们扩大外需会受到外需收缩的制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市场也在被新兴的市场替代,因为我们成本在上升,而在我们后边的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我去年去了印度,印度孟买是他最大的城市,人均900块人民币,他的15到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有5个亿还多,印度现在就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电力供给不足,我们现在五大电力公司都在那投资,中铁建也在那帮助改善,他的铁路网大,但是很落后,帮助他改建。一旦他的基础设施条件发生变化,他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现在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小时工都开始到20、25元了,这是市场决定的。所以这种市场的替代效效应正在显现。
从国内看也有很多挑战。区域产能过剩矛盾迅速突出,外需收缩,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是传统产业,比如钢铁,我们钢铁产能十亿吨,为什么北京有雾霾?周边是一个“钢圈”,河北3亿吨钢,还有化工、水泥,我们水泥全部产量29亿吨。以前我们叫超英赶美,现在唐山的钢铁超过德国,河北的钢铁超过整个欧洲,我们派一个地级市就超过他。不光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也严重过剩,比如光伏由于出口受阻,大家知道现在无锡尚德进入破产程序,前十位企业都不行了,因为出口受阻,而他们90%是出口的,所以这种产能过剩压力迅速显现。
第三,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生产要素成本在持续的上升,而且迅速的上升。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成本都在持续上升,市场在收缩的,成本是上升的,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比如劳动力,为什么上升?因为劳动力是开始绝对减少了。去年16到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345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 0.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供需在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是什么?必须提升我们的生产率,就是我们投入会减少了,必须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最需要提升我们研发创新能力,而我们的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不足迅速的突显出来。我们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我们的制造相当一部分是加工组装,而不是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现在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新的变革。现在最近引人关注的就是3D打印技术,我看媒体报告欧洲鲁文工学院把跑车也打出来的,当然是打了以后组装起来的。为什么要打跑车呢?因为他没有电子系统,相对简单。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把人的耳朵一切也打造出来了,这种产业变革会对我们的制造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如果你不上,原有的很多生产能力就会面临报废的风险。
再一方面,我们经济是速度效益型,有速度就有效益。速度放缓以后,财政收入、企业利润迅速的下降,我们一到二月份中央财政只有1.7%的增长率,而支出又是刚性的,刚才胡晓义部长在这儿说了社会保障建设,那都是要钱的,那不是凭着你的热情就可以做的,那需要投入的,这些刚性支出要增加,而这方面收入是下降的。我们的经营风险也会积累,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现在到了还贷高峰了,该还钱了,收入下来了,还不了了。这种风险就会在积累。这么严峻,我们未来就会不会就是这样?我说中国经济这种增长阶段新变化也会带给我们很多机遇。
我们经常要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内涵是什么?我们要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国民收入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比重,这些都是我们内涵。但是你会发现经济增速放缓以后,这些比重都在上升,这就是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到底是要速度还是要质量?速度适当放缓一点,我们很多结构性的指标都在改善,比如去年我们服务业提高了,提高很明显是1.3个百分点,我们的收入比重也是提高了,我们的消费贡献率超过了投资,这就是变化,我们说这也是机遇。对中国经济更长一段来看,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的内需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按照西方的估计有三到四个亿,而且增长很快。三到四个亿比一个美国还大,他们的消费潜能很大。我们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潜力。
第二我们的人力资本投入在迅速的增加,我们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把所有的投入基本上都用到人的投入上,除了买房子以外,所以我们人类资本在迅积累,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潜力。
第三尽管我们研发落后,但是我们未来的空间很大。我们企业建研发平台,我们未来转向以研发为支撑的制造空间是非常大的。
第四我们推进城镇化,会释放我们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第五就是中国空间非常大,产业的梯度转移,可以使产业生命周期会大大的拉拉长,这都是我们的机遇。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挑战,也要充分认识我们的机遇。
第三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觉得要分短期和中期。短期是一条主线叫做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这个也是最近国务院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就是我们要把经济指数稳定在合理的区间,不要让他再继续下滑,这样我们在财政政策上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我们还可以适当的扩大公共投资,北京比较要建下机场,城市那么堵能不能多建一些地铁。地铁没有地方停能不能建一些停车场,医院看病像集贸市场一样,能不能建一些三甲医院?养老院进去这么难,能不能进去,这都是需要公共投资的。另外我们也可以更多的吸引民间投资。第二,结构性减税加大力度,放活企业,让企业减负,让企业活力充分的释放出来。
第二个要防通胀,我们从长压力依然是存在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了,供给能力下降了,但是需求的惯性非常强,包括全球的量化对我们也会有影响,所以货币政策要非常审慎。
第三个就是要控风险,就是财政金融的风险。政府工作报告说不能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这个是我们短期政策。
中长期我觉得就是要把创新潜力、创新内需潜力、创新活力、改革红利能够整合起来。创新的活力,第一就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都能够建研发平台,只要有条件。我们小企业没有条件,那么我们可以采取PPP的模式,就是政府和企业合作。西方叫做公司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这种模式现在在昆山、东莞都有。大企业有条件的一定要转向这种研发为支撑的制造,这是我们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第二我们要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产能的严重过剩怎么办?把落后产能下决心淘汰掉,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大大提升我们产业的素质。通过技术改造、资源整合、优化布局来大大提高产业的素质。
第三我们要拓展生产性服务的空间。因为制造业提升价值链关键在生产性服务包括研发、设计、标准、第三方物流、专业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这些生产性服务上不去,我们的制造业价值链就很难提升,这就是创新活力。
第二需求潜力。第一农民工的市民化。我们城镇化当前最迫切的不是去建房子,不是去圈地,是把已经进入城市的26000万人怎么加快市民化,制度上怎么办?这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3.2倍,不市民化他就不敢消费,市民化他的消费就会提升3.2倍,这就是内需的潜力。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们光是短期的政策,以旧换新、家电下乡这些边际效应很快就递减,所以一定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培育新的消费业态。比如我们现在的网购发展非常快,马云的淘宝网在全国各省市排名能够排第六位已经破一万亿了。90后现在基本上都在网上买东西,这是未来的消费方式,我现在很担心传统的百货业以后怎么办,比如到百货店买一个相机,他网上没有办法试,他到百货店拿来笔划笔划,这是到百货店体验,这个未来的潜力非常大。
第三改革动力。改革一个基本的导向就是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我们改革要做什么?我觉得也是三件。
第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我们原来商品服务基本上都市场化了,但是现在原油、成品油还是管制的,电也是管制的,基本市场化的,我们把市场化进行到底,土地、劳动力、资金要市场化,土地第一步要确权,农村土地、承包地、宅基地、农村的房子你必须要确权办证,他才能去抵押,才能去扭转,我们用途不能变,严格用途的管制,所有权不变,集体所有权,但是他的用益物权是可以确权可以交易的,你只有扭转的要素才能优化配置,人怎么市场化?城乡劳动力市场一定要统一,这就要户籍制度改革。资金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这完全是可以推进的。
第二点,满足老百姓的期待,就是要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创新,创新需要激发每个人的活力、每个人的想象力,一定要让每个人都能出彩,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这就一定要有公平竞争机会,如果这个社会什么都靠关系,他不会有创新,走关系都能解决问题还创新干什么,所以怎么样让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的。
第三,从政府自身改起,减政放权。现在已经在推进了。第二建立公共性财政制度。支出更多的像民生倾斜,收入适应财产增加的社会变化。从间接税更多的转向直接税,转向流转税。增加财产性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新的财政制度的变革。所以改革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也才能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单梦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3/710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