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第四届紫光阁论坛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3年04月23日 14:33

 

魏杰: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论坛,来之前主持人告诉我说能不能谈一谈关于2013年或者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问题,我非常高兴愿意就这个问题做一点讨论,原因就是我们去年三月份开始启动一个研究项目就是:探讨中国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的宏观经济走势,所以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研究结论以及我们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去年三月份项目起动之后经过6个月左右研究,最后对我们国家2013年到2015年宏观经济的走势得了出来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就是从2013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压力逐步会不断加大,这个状况决定了决策层,必然要把稳增长作为重要的政策要点。决策层稳增长战略能够实现,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会恢复到一个高速增长期,可能就是一个中速增长期,那就是增长速度年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这样一来我们得出的2013年到2015年底我们中国经济要进入中速增长期,稳增长成了一个关健词。这个报告出来以后在征求意见的时候,遭到了一些同志非常严厉的批评,批评的主要点就是2013年到2015年是我们新班子换届的前三年,你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速增长期,这样会不会影响我们的信心,一般来讲新班子换届以后,都会进入高速增长期,你们得出的结论中速增长期,会不会有问题?当时我很紧张,因为我是课题负责人,后来又加强的力量,吸纳的一些计量经济学家和国际经济研究的专家,再一次认真分析了我们2013年到2015年期间,拉动经济增长三个力量的数据,一个是出口、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而且把2013年到2015年的出口的两个核心区,美国和欧盟的情况做判断。我们国家投资三大核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的消费,尤其是2013年到2015年的核心消费,像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家电消费、青少年消费又重新做了一次分析,最后的结论仍然是我们进入中速增长期。在中速增长期,我们的决策层一定会把稳增长作为重要的战略要点。最后的分析结果还是证实了我们2013年到2015年宏观上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中国是一个中速增长期,在中速增长期中间,决策层会把稳增长作为重要的战略要点。这是我们对这三年分析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就是这三年里中国经济生活的深层次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而且会非常尖锐。主要有三个深层次问题,一个是结构问题,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80%的产业是产能过剩,就是结构出问题了。第二个深层次问题就是增长方式的问题,原有增长方式已经丧失了的新的拉动力,而新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出来,表现最重要的是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第三个深层次问题就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我们过去多少年改革所形成的改革红利基本上消失了,经济体制需要深化才行,所以预计2013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将在这三年要非常明显的显现出来,那就是结构的问题,增长方式的问题和经济体制的问题,因此这三年时间决策层一定会要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所以2013年到2015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调整期,这样一来,我们对2013年到2015年的分析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中速增长期,一个叫转型调整期。

这样两个特点的时期我们怎么样应对?一个是稳增长的问题,一个是对中国经济要进行深度调整的问题。后来我发现中央对这个时局的判断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我们非常赞赏,就是叫做稳中求进,这个提法我觉得非常形象的概括了2013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特征:中速增长期,转型调整期。稳中求进当中的稳就是稳增长,求进就是解决深层次问题,因为只有把深层次问题解决了,中国经济才能迈进一步,所以求进就是解决深层次问题,所以我们非常赞成中央提出这个口号,我估计稳中求进可能不仅是2013年,可能是未来3年里面我们应对这个时期的主要对策,那就是稳中求进。

怎么来稳增长?大家看到今年的办法叫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今年稳增长的重点会放在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上面。我刚刚听王一鸣院长讲的那些内容,实际上许多属于今年的财政正才和货币政策要做的事情,来实现我们对增长速度的稳定,大致上是7.5%左右。求进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刚才讲的三个问题:调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深化改革。“两会”期间对201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描述。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就是操作的问题,如果能够操作到位,今年增长速度稳定在7.5%应该没有问题,最近我们把国务院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数据带入到2013年来看,今年实现7.5%的增长速度应该问题不大。

所以2013年的重点问题就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也就是解决我们深层次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在2013年必须要全面启动。最近我们对调整结构的问题做了一些调研和考察。我们感觉到2013年结构调整里面可能三个产业的调整非常频繁,一个是房地产产业,房地产产业在2013年我估计将是中国调整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最近我们判断中国房地产的房价的普涨时代已经过去了,普跌时代也不会到来,中国房地产进入结构时代。为什么?因为两大规律已经充分起作用,一个是供求规律,一个是价格收入比规律,这两个规律起作用之后,使中国房地产进入结构时代,所以在结构时代我们调整的主要对策应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最近我们在考察房地产,大家都很担心,房价上涨的问题,而我们调研组很担心跌了怎么办?最近我们调查了60个四五线城市后发现:许多供过于求的地方房价可能进入到下行通道,一旦进入下行通道之后,对我们的金融和各方面的影响在哪里,所以2013年可能是很特殊的一年,可能是结构时代到来的时候,所以我们对这个调整一定要走向分类调整、区别对待,我们估计是一个很重要的调整差异。

第二个调整比较多的产业可能就是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所以制造业的调整在今年可能是一个调整的亮点。最近我们调研发现制造业的调整三个动向很清晰,一个就是升级换代,一个是产业转移,一个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这三条方向我们在调研发现非常清晰,感到企业家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不得不主动调整,在这里我们真是要表扬企业家精神,他们在很艰难的进行制造业的调整,所以我们估计今年制造业调整是调整结构中的很重要的一年。

结构调整第三个产业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估计2013年是一个大调整的一年,无锡尚德的破产清算,已经开始给我们提供这个产业调整的内容了。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把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括为七个要点: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都讲这七条,我们感到非常紧张,因为实际上这七个要点里面,有的从国际上来讲暂时都没有推动的可能,比如说新能源,我们研究结果发现从世界能源形势来看,新能源不可能在未来20年来上升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因为传统能源不断的技术突破,像页岩气技术的发现都会带动这些问题。这个产业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够,但是有的可能会出现,比如说新材料。新材料可能因为技术突破在今年内有一些新的东西问世,他的投资可能会更加快一点,所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估计今年在中国可能会产生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调整状态,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晰,不是这七个要点都成为近期内要投资的方向,有的可能是风险极高,有撤出的问题;有的可能要集中力量可以进一步的问题。估计2013年的战略新兴产业可能会进入实质性的调整阶段,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调整结构在今年可能三个产业是调整的亮点:房地产产业、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这种结构调整过程中间会给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是我们解决中国经济深此次问题第一个问题调结构。

 

第二个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这里讲的转变增长方式实际是指中国原来的增长方式已经没有拉动力了。大家知道过去我们增长方式概括为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就是我们是一个低成本国家,成本有优势,劳动力很便宜,有人口红利,资源很便宜、环境也很便宜,我们是一个低成本国家,这个低成本带动中国的较快增长,所以我们叫做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而现在进入高成本时代了,我听王一鸣院长刚才讲了,我们成本上升的详细情况,低成本时代已经消失了,低成本消失了以后我们靠什么拉动增长?企业竞争无非靠两条,一是成本优势,二是技术优势,当成本优势消失之后,我们的增长不能不靠技术的优势增长方式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这是转变的核心。这个转变就要求我们强调技术创新的问题,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完成这个转变。我们有的领导同志讲创新驱动,概括也很形象,这个阶段只有创新才能驱动,所以创新驱动是一个重要特征,而创新中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我觉得我们中国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了,因为最近我们结合中国要进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我们要研究一下发达国家怎么走过这个过程,从成本优势怎么转向技术优势,就是技术创新的问题。研究之后我们非常之震惊,发现技术创新不简单是企业的事,可能是整个社会转型的问题,为什么?技术创新做得好的国家,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所谓实验室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以企业方式运作,把这种企业方式运作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就称作为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美国人叫做孵化器,因为离开现代化实验室,任何人不可能完成自己知识到技术的转轨,所以实验室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在实验室经济的形态下,一个国家才能完成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从成本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转变。所以在中国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就是实验室经济。没有这个孵化器,我们无法完成从成本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转变,而这个实验室经济不简单是企业的问题,可能是整个社会需要讨论的问题。大家知道美国现在之所以能够用知识统治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实验室经济国家,他有这种孵化器,能很快的把知识转变为技术。因此从1900年到现在,诺贝尔奖的75%产生在美国,因为他有这种孵化器,能很快把人的知识转变为技术,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转变的经济形态。

我们过去讨论技术创新,更多的讨论企业的问题,实际上他是实验室经济形态支持的创新的过程。我们知道美国对我们限制很死,我们国家的留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只要涉及到美国的核心实验室和核心技术的时候,审查极其严格,而且往往一旦进去之后就对你有各种要求。现在我们非常想让回来的人回不来,就是他的这种制度控制非常厉害,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完成技术创新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探讨这个经济形态。

最近我们在全国调研,非常关注这种经济形态的形成。比如最近我们在浙江调研新材料实验室,这种新材料实验室他已经转向一种经济形态,那就是为这种企业的创新开始提供非常有益的服务。所以我想未来我们恐怕在这个问题上还要研究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怎么形成的问题,而我们现在对这个问题经济形势的研究非常不够,比如说实验室经济的公司治理,实验室经济的资金构成、实验室产业结构我们几乎都没有研究,实际上他是转型最关键的问题。一般实验室经济的难度很大,导致有的国家无法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我们现在讨论中等收入陷井,实际就与此有关系,好多国家没有办法走出中等收入陷井,把自己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比较容易,靠成本优势就能完成,但是走出中等收入国家的时候需要技术创新,没有这一条走不出来。我们最近在研究过程中非常关注实验室经济的研究,因为他决定了我们未来转型的成败,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深层次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深化改革,我们的改革必须要快速推进。我非常赞成王一鸣院长讲的,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放权,政府要向社会、市场、企业放权,这可能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社会和企业丧失创新能力,我们很难完成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转型的问题。但是这个放权的过程我觉得我们确实需要研究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法制办的甘主任在这里,比如说法治为我们发展服务;比如说政企关系的法律框架,怎么更加体现这一条我们的方向;比如说我们对政府企业的界定,能不能界定为就是在法律框架下两大平等的社会主体,他们之间没有谁领导谁的关系,企业依法经营、政府依法管理,如果没有触犯法律,他们之间没有关系,他们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两大社会组织,企业依法经营,政府管理没有触犯法律,他们无所谓领导被领导的问题。如果这个要点能够界定下来,我们能不能讨论到只要不涉及公共资源所有的投资经营行为,将走向备案制而不再是审批制,如果涉及到公共资源,我们要研究审批制的问题,但是不涉及,是否应该彻底走向备案制,而不再是我们现在这样的陷入困境之中。大家知道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有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企业的努力,但是如果我们不界定这些问题,所有的事都要审批,最后非常艰难。最近调研中深深的感觉到,凡是不涉及公共资源的应该转向备案制,政府充其量发布准入条件,谁能干这个事,不如说我们谁能办银行?第一条资本金多少,第二条从业人员中两年以上的就业人员达到多少比例等等,宣布以后张三说我可以,干到政府备案就行了,出了问题拿你是问,应该减少审批加大监管,这样权利的调整就会对推动我们的转型有巨大的意义。我觉得深化改革重点,可能未来有很多,我们最近感觉到从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看,应该还是政企关系的调整是一个主线,这种主线是需要有新的法律界定,要真正的从法律上界定清楚才行,否则我们放权也好,让利也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或标准,可能就很难的一点。这就是我们深度解决调整中国经济深层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深化改革。

我想未来解决深层次问题无非就是这三条: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而且未来我们在稳增长和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这两件事上,要更多的把重点放在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上来,稳增长在一旦确定之后不是主要的,而重要的是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或深化改革,所以我觉得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是不是把稳中求进的重点放在求进上,也就是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让中国经济能够大大的迈进一步,所以我想这个介绍了一下我们研究的情况,我们的判断就是2013年到2015年中国是一个中速增长期,也是一个转型调整期,在这两个特征的时期下,我们的对策将是稳中求进,“稳”就是稳增长,把增长速度稳定在7.5%左右,“求进”就是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一个是调整结构的问题、一个是增长方式转变问题,一个是深化改革问题,如果能够坚持稳中求进这样的安排,我想中国经济在2013年到2015年还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好的经济体,所以我对中国的经济是审慎乐观,不像有人很悲观,也不是太乐观,而是审慎乐观,那就是要真正贯彻好稳中求进的战略,尤其是求进的战略到位才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3/710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