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凝聚共识 深化改革

2013年04月24日 13:08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直接联系在一起,作为我们今天的奋斗目标,深有意义,深得人心。

我们讲 “实干兴邦”,最重要的实干,就是实实在在搞改革。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是,怎么样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多。你可以说你的观点,他可以说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观点和想法大部分都应该是有道理的,或者说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这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条件。

一是在发展目标上凝聚共识。讲改革要凝聚共识,为什么先要讲凝聚发展的共识呢?这是因为,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改革的问题上,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坚持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离开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来推进改革。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必须为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服务,必须找到能够促进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各方面体制。当前,我们深化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也好, “摸着石头过河”也好,都必须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特别是这个阶段的发展要求出发。记得当年邓小平在处理党内外关于 “傻子瓜子”等问题的不同看法时,就是这样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局,来处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重温。

 

当前,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就是我们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在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且,我们第一步的目标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能提出超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当前要奋斗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向人民群众描绘美好蓝图,展望发展前景,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千万不能给人民群众以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不宜提一些虽然符合共产党人的理想但目前这一阶段还做不到的口号。在发展的问题上凝聚共识,就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围绕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来推进改革,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期盼的“中国梦”。

二是在改革重点上凝聚共识。深化改革,首先要明确改什么,然后还要明确谁来改、怎么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深水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五个方面改革的聚焦点集中在政府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上。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并进而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反腐败的重大步骤。今天我们讲在改革问题上要凝聚共识,就是要认识到,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重点是推进政府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讨论后提交给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经按下了新一轮改革的启动闸。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大事。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这一改革将要动真格。一要在“分权”上推进,即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二要在“转职能”上推进,即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同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等;三要在“减权”上推进,即要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市场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等。这些改革,对于我们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在实现途径上凝聚共识。改革,有一个道路即实现途径的选择问题,道路不同,改革的局面和结果也不同。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相对于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同样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强调的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用了 “坚定不移”这个词来强调坚持这条“道路”的重要性。这个题目是反映十八大主题的画龙点睛之笔,对于我们怎么样深化改革,是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

 

十八大之所以这样强调 “道路”问题,首先是因为最近这几年来,由于我们党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样一个新的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问题,把社会建设以及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地提上议事日程,于是有些人就把解决这些问题同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基本理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甚至还提出了所谓 “公平领先”的“道路”。应该讲,在发展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发展是逐步实现公平的基础,公平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发展,但发展是第一性的。离开发展来讲公平,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过的“唯心主义的空话”。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时,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我们提出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但是有些人却老是迷恋西方的政治体制,渲染否定党的领导的所谓“宪政”。这样的问题,都是 “道路”问题,不容我们掉以轻心。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性质的 “全面小康”,关系到我们进一步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 “现代化”。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许多经济的乃至技术性的指标,但是相对于这些指标而言,方向、道路更为重要。实践已经反复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且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实现我们的现代化。 “全面小康”同样如此,我们的 “全面小康”是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提出来的,必须也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实现,必须也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成。

因此,十八大报告尖锐地提出: “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样的警示,既包含了不容忘记的历史教训,也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历史关头,总有各种模糊的认识出现,总有来自国内的和国外的、来自 “左”的和右的干扰,因此党中央一再提醒我们要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我们在学习十八大文件、贯彻十八大精神时,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十八大的主题包括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掌握其精神实质特别是其科学的政治内涵,认清什么是我们要坚持的“道路”,正确认识“道路”与“目标”、“道路”与“改革”的关系,真正按照十八大要求的那样,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本文系作者在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4/710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