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海外震后心理重建——科学性和专业性并举
2013年04月24日 15:06
诸如“4•20”芦山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不仅夺去大量生命、摧毁房屋,对于幸存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如何对受灾群众展开科学、有效的“心理救助”,很多国家也有着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美国: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完备
美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重大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一旦有重大灾难发生,这一系统将立即启动,保证在紧急医疗服务、伤病员分类以及收容治疗等各个环节中均有专业的心理卫生人员参与。
联邦一级的政府管理部门、州一级政府的心理卫生主管部门及其心理卫生服务机构都是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网络的组成部分,此外,红十字会、大专院校的医学院、心理系、社会工作系及护理系等许多社会组织和机构也积极参与。另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灾难及危机心理干预工作人员遴选标准、管理工作者职责、临床工作者职责等,并拥有配套的培训系统,并依据灾难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及不同灾难对象的不同心理服务需求特点分别培训。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举行的地震演习中,一名“受伤”妇女接受医疗救助中心的心理辅导。)
在灾难发生后的早期阶段:心理干预工作人员会在避难所、群众安护点、食品和水及关键物品分发点等任何幸存者或突发事件工作者聚集地开展工作,倾听幸存者讲述其经历及排泄受挫情绪,指导幸存者可能产生的反应、确定要处理事情的优先次序、设定满足其最重要的需要的规划,同时判定是否继续服务该对象的需要。
在心理救助的中期阶段:心理干预人员可在受灾者家里、社区或其选择的其他地点定期为其提供所需的危机咨询,包括参加邻里和社区聚会以开展危机咨询,或教导其他服务机构如何促进幸存者的康复,或培训教师、指导者和日常照料者如何帮助儿童应对灾害体验。
在心理救助划实施的最后阶段:心理干预服务人员可参与涉及社区纪念活动或纪念服务的活动并制定持续的社区支持计划。心理干预人员需要评估幸存者是否继续需要心理卫生的帮助,需要持续帮助的受灾者应被推荐到其所在社区的常时心理卫生服务计划,不需要继续干预的由专业人员按预定的阶段和结论处理。
在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做法方面,美国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美国红十字会的灾难心理卫生服务项目(DMHS)干预标准中提出了三种常用方法:减压、危机干预和分享报告。
“减压”通常由1-2名接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以个体或小组形式,鼓励被干预对象在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中讨论他们的情感及有关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应局限于与缓解个体痛苦有关的那些情绪,它不是一种个体治疗,不宜过于强烈或过深探索。
“危机干预”是一种为减轻灾难对受害者或救援工作者极度痛苦的情绪而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也非探索性的治疗方法,它关注“此时此地”,关注问题解决及建设性的应付方式,而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分享报告”较前两种干预方式更为正式和结构化,并能在灾难发生现场使用。它是一种预先设置的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干预方法,多用于灾难救援工作者,以帮助他们将自己有关灾难的经历从感受上升到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给这种经历画上一个句号。分享报告也起到教育的作用,告知工作者正常和异常的应激反应以及可运用的应付策略。
日本:重视对儿童和老人的心理救助
在日本,心理救援人员一般将地震后3周左右看作心理医护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符合我们常说的“痛定思痛”,即人们从震惊、呆滞和身体伤痛中平复过来,心理危机开始出现。尤其是孤儿、重伤者以及失去孩子的高龄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9个月后,受灾最严重地区男童和女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仍分别高达12.5%和19.5%。鉴于以往的教训,日本非常重视震后受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007年3月25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附近发生里氏6.9级地震,有573个孩子成为孤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为此,日本全国儿童青年精神科医疗设施协会立即向灾区派出了5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儿童心理护士,为灾区儿童提供了为期20天的心理关爱服务。之后,日本还专门为这些孤儿建立了一座“疗伤屋”。在这里,有任他们发泄悲伤的“火山房”,孩子们可以任意摔打物品;有“回忆房”,孩子们可以大声哭泣,和去世的父母说悄悄话。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一名儿童在避难所前和大人一起跟随志愿者做广播操。)
除了儿童外,日本还非常重视在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和巨大精神打击的老人,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心理干预人员除了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周到和便利的生活起居设施,还注意多倾听老人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不安和忧虑,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老人们平安地度过这段灾后的艰难。
法国:建立“心理接待中心”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法国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心理接待中心”。心理学家会在社区附近建立一些“接待中心”,面向所有公众开放,在那里接待所有愿意来“接待中心”的人,和他们谈话,和孩子们做游戏,在谈话和游戏当中,再现当时灾难的场景,释放情绪等。
除了针对受灾群众外,“接持中心”也面对那些救援人员,因为许多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面对灾难的场景,也会有许多难以忍受的经历,有时候也会因救援失败而有一种负罪感,有时候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心理专家会有针对性地和他们一起工作、谈话,并请一些救助者来“接持中心”谈话并看望他们救出来的孩子。
此外,在通过“接待中心”直接为受灾害影响的人群提供心理救助外,法国还注意在“二线”组织另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为心理救助提供间接支持。这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不直接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有些也不在本地工作。他们负责培训志愿者,并在后面支持这些志愿者和在一线工作的心理学家的工作。他们处在一个观察的角度,当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心理学家和志愿者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帮助。特别是当在一线工作的心理学家或志愿者们听到太多沉重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地方谈他们遇到的问题。那么必须另有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定期来听他们说,往往不需要给出什么建议,只是允许那些话语有一个出口。
在“接待中心”提供心理救助时,还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方式工作,让受创伤的人在一起谈话,让受创伤的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通过“自动治疗”,达到心理重建的目的。这时,心理学家和心理志愿者往往只是起着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经验表明,许多受创伤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文化的特点,根据社区的情况,集体创造出许多游戏和活动,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帮助自己和他人。而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和志愿者也需要注意观察,并将这些游戏和活动推广。
法国专家指出,应用“心理中心”的模式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救助时需要注意,不要把来“接待中心”的人当作是病人,不能把这些人病理学化,只需要和来访的人谈话,和孩子们做游戏。另外,心理工作是长期的,一些“心理接待中心”或者别的进行心理救助的机构应该长期存在。
综合来看,海外各国和地区在心理重建方面对我国有如下启示:1、组织有专业背景的心理专家或经过相关培训的志愿者到灾区实施心理救助,以免在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疏导方法,影响心理救助的效果;2、重视对地震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和帮助,避免灾区救援人员因疲劳、同情、悲伤甚至内疚等原因,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问题;3、可以组织有相同经历的人到灾区进行心理帮助,以他们的个人经历为受灾群众提供鼓励和支持;4、心理救助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注意避免随着灾区情况的逐渐好转,放松了对心理救助工作支持和帮助,另外要注意培养灾区当地的心理救助人员,以做好后续长期性的工作;5、帮助受灾群众结成“互助组织”,因为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更坚强,他们战胜恐惧、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历程也更有说服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4/7107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