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用事实说话 维系官民舆论场间的信任链条
2013年04月25日 13:50
【基层执政案例】
编者按:2012年12月,反腐声势正可谓聚滴成浪,汹涌澎湃。特别是自下而上的反腐,通过发动全民监督、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对腐败行为进行曝光,引起权力部门重视,最后借助权力部门实现对官员腐败行为的查处与遏制。
在反腐声势中,我们却听到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当个人或媒体曝出某位官员腐败内幕时,官员所在的部门便急忙出来辟谣,或者否认情况、或者表态案件是个案。以往,公众往往抱怨政府辟谣速度太慢,态度模棱两可。但政府神速辟谣,态度斩钉截铁,却总会引起更大的波澜。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事件发展】
官方一日两次澄清:北京交管局长未被立案调查
2012年12月6日上午,有媒体报道称,宋建国涉嫌利用职务之便,在购车摇号工作中徇私舞弊,正在接受纪检部门的调查。
6日中午1时许,作为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予以澄清:“今日,有网站发布消息,北京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宋建国,因在购车摇号过程中徇私舞弊被纪委立案调查。此消息不属实。”
到傍晚5点半左右,“平安北京”进一步表示:“针对网上关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宋建国被调查消息,‘平安北京’官方微博发布了‘消息不属实’的声明,受到网友的普遍关注。经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宋建国没有被立案调查”。
局长被实名举报 能源局4小时后否认违纪说
2012年12月6日上午,《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连发三条微博,实名向中纪委举报,指称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伪造学历、与商人倪日涛结成官商同盟以及为其情人介绍工作。4个小时后,刘铁男所供职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称罗昌平所言“纯属污蔑造谣”。
“庐江艳照” 两次自相矛盾的官方辟谣
2012年8月9日上午,一组艳照引发热议,多名用户发微博指出,照片主角系安徽庐江县委书记和副县长。在艳照引发热议后,庐江县作了第一次辟谣,回应称这一组涉及县领导的艳照完全是PS的,纯属“造谣中伤”。但随后的第二次辟谣,却又否认了第一次辟谣的事实,声称“照片中男子并非该县负责同志”。
两次自相矛盾的官方辟谣,一是强调了涉事县领导的身份,仅仅是网民PS恶搞罢了;二是纠正对艳照PS一说的误判,确认了艳照及主角的真实性。这两次草率的辟谣过后,事实越抺越黑,加上艳照内外三名当事者的如此形似,再次徒增网民的怀疑指数,反而给网民留足了可想象空间。
陕西绥德警察上班看古装剧 纪委回应:看破案电影
2012年9月,有网友在某论坛发帖称,陕西省绥德县境内数处林木被毁,群众举报一直不见处理,林业派出所民警却在上班时间玩游戏、看电影。记者在帖子中的照片看到,一位男子正专心玩游戏,另一位男子手拿耳机,转身望着镜头,身旁电脑上显示出一个视频窗口,视频窗口上是一位美女。经绥德县纪委调查后回复记者,其中一人在完QQ游戏,另一人在看破案电影。
【@话题】反腐中的中国式官方回应
@打工十五载:那种为问题官员狡辩的保护小团体利益的做法,说小点是混淆是非,说大点是愚弄百姓!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多粒多:在我们某些政府领导眼里,信用和信用卡是一样可以透支的,等他透支的差不多了,可以换家银行,原来的银行还不追债,损害的却是整个金融环境。
@细雨飘飘-nuli2012:一次两次就算了。问题是频频出现。说出的理由又漏洞百出,就人如何信呢?感觉像在应付,而不是认真地解决、处理这类情况。说没失望是假的,更多的是寒心!想要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维护,关键还得通过实际的为民行动。老百姓的朴素,想来谁都懂的。
@ljp祝英台:人都腐了,还担心公信力。某些官员也许想为自己解套罢了,希望有更多的打铁之人出来反腐并受重用。
@红叶重开:一切实事求是,被举报人所在单位有义务表态,它只代表所在单位,代表不了“官方”。有举报,也有辩护才是民主政治,光有举报没有辩护是法西斯。
@wln年:不经调查就急忙出来辟谣确实让人反感,弄的现在一出专家辟谣的事感觉基本就肯定真的了。
@指尖勾搭的幸福:这是好不成熟的做法。就像一个大人,自己孩子犯错了,会先跳出来先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没错。然后回家怎么处理,我们又不得而知。
每当有干部被查出问题时,相关部门往往不惜一切代价,至民众合理知情权于不顾,至政府公信力于不顾,至法律法规于不顾,编造出种种可笑至极的谎言,意图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党政机关行为的监督力度在不断提升,然而群众的监督不是“豺狼虎豹”,“看破案电影”这一说法也不是公关利器。在政府的公信力不断遭到群众的质疑时,一些地方政府讳疾忌医,进而剑走偏锋,最后病入膏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家公务人员也会犯错,如果能够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亡羊补牢亦未晚也”。然而谎言不但不能解答群众的疑惑,只能是徒增笑料罢了
官方轻易辟谣下结论伤及公信力
所谓“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进入微博时代以来,政府公信力已经屡屡遭遇尴尬和挑战。倘若政府未调查清楚而为了平息事端去混淆视听,或者在辟谣中反反复复自相矛盾,这样的行为只会伤及原本脆弱的公信力。
反腐败新闻是当前中国民众最关心,也最容易引起轰动的信息,而官方通常把它们列入“敏感信息”之列,对官方纪检系统揪出的腐败案每每搞“低调处理”,给人以遮遮掩掩之感。这样的行为都意味着官方公信力的进一步流失。官方可能希望消息更准确时再公布,或者公布得“更恰当”些,但实际效果总是与初衷背道而驰。
网络时代里的官方辟谣需要十足的诚意。因为网络从来就拒绝居高临下的傲慢,只有用事实说话、以诚待人,维系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间的信任链,才是舆情处置万全之策。
美国政府是如何辟谣的
其实,美国在日常生活中的谣言也不算少,这主要“得益”于开放的舆论下,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鼓吹。首先,美国的辟谣主体区分的很明确。政府辟政府的谣言,科学机构辟科学的谣言,行业协会辟行业产品和企业的谣言。这样的好处是各自具有权威性,且不会出现政府发言人在对某行业产品问题辟谣时,会被不了解的问题问倒!
对于这三种主体而言,他们的辟谣理念也是有区别的。政府懒于辟谣,科学机构精于辟谣,行业协会忙于辟谣。政府懒于辟谣是因为其面对的通常都是政府阴谋论者,多辟无益。不辟谣,这些说法便只能以小众存在,逐渐消亡。科学机构往往针对火山地震、末日说、辐射扩散一类谣言解释。例如针对地震谣言,往往只需要一句话“观测表明,该地在近期不会出现大地震”。行业协会不是维护民众利益为先,而是把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因为他们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靠该行业几家巨头来补贴。
另外,美国民众对媒体有高度信赖。大家对主流媒体的报道信任度极高,因为这些媒体经常挖政府的黑暗面,是独立客观的存在而不是附庸,当他们来肃清一个谣言时,往往比政府出面还管用。
【启示与思考】
在网络和微博时代,政府部门对热点事件的回应往往比以往更迅速。然而,民众最期待的并不是一纸回应,而是对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事实上很多焦点事件在政府部门的推诿、沉默中不了了之。因为一些特殊事件,一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已经屡屡遭遇尴尬和挑战。倘若这些部门对举报爆料等未调查清楚,而仅仅为了尽快平息事端去混淆视听,或者在辟谣中反复无常、自相矛盾,这样的行为只会伤及自身,并一再削弱政府原本脆弱的公信力。
当官方提供的权威信息不足以满足公众的信息渴求,或者不但不能让人信服反加剧相关质疑时,公众只能靠各种版本的非官方消息和个人经验,来填充那些关键性空缺,完成“合乎情理”的民间想象。没有翔实的信息支撑,一句轻描淡写的“没有事实根据”,却不及时主动提供完整信息,以还原事实真相,那么就难怪经常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景象。
执政的公信力,不是任何外力所能推倒的。对民众的每一次不公,每一句谎言,都是执政者对自身的一口蚕食。当执政者在蚕食自我中获得快感时,老百姓的心,已经被蚕食得鲜血淋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5/7109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