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南大“旗袍女神”走红透视中国教育创新
2013年04月26日 12:13
【中国梦想案例】
编者按:中国大学的数量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可中国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相对还比较落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如此的教育发展形势,中国的教育到底梦在何方?
最近,南京大学有一位身着旗袍的女生引发公众的热议,本是一件平常人平常事,去令学界晔然,并引发了各种声音。面对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缺乏特立独行的勇气。也许很多人想穿旗袍,却未必有“穿出去”的勇气;又或者很多人有穿一次的胆量,却因为害怕流言蜚语而不好意思成天腻着心爱的旗袍;我们不希望大学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流水线,因此更希望这是一个能彰显价值、宽容思想的地方。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透过南大“旗袍女神”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去圆大国的教育之梦。欢迎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简介】
穿着一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紫色伞裙,黑发以丝带轻挽,头发的纹理正是民国款“手推波纹”。这副装扮的戴颖,毫不扭捏,阳光下,亭亭玉立。
她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也是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因为一年365天,她均是旗袍、洋装着身,摇曳在现代建筑间,绰约生姿,引人注目之余也引来争议。现在,因为一部自己的“微电影”,戴颖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就这样“红”了。
【事件发展】
才女
自编自导自演“民国微电影”
在南大仙林校区,不少人都曾目睹过戴颖带来的“穿越”之感:钢筋水泥间,突然出现旗袍女子,丝毫不在意旁人眼光,径自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不就是‘旗袍姐’吗”“女主角挺有民国风情”“见惯她平常装束,对此毫不诧异”……在南大小百合BBS上,微电影《断锦》剧照发布,撇开电影本身,戴颖这个女主角更受关注。
这部名为《断锦》的“民国微电影”改编自戴颖原创的40万字小说,她担任编剧、主演和制片人,期待还原一个真实的民国故事。“这部电影里,所有的服装、饰品甚至是电报、旧报纸都是我自己做的。”剧中的服装,戴颖很讲究,“女主角的服装由素雅到绚烂,到最后就成了如斯嘉丽一般的‘乱世佳人’;女二号是一位‘洋派淑女’,所以从头到尾她只穿洋装。”
谈起民国服装,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旗袍”,正如很多人对她一贯的“旗袍印象”一样,可这却是戴颖急于澄清的问题。“民国的服饰不仅仅有旗袍,还有许多流行元素,当年的一些西洋装扮也都非常好看。”
在戴颖的人人网主页上,有一个相册名为《近现代服饰演变史》,由戴颖本人演示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女生装扮,光旗袍的展示就涵盖20年代到50年代。
淑女
钟爱裙装的90后“女红”高手
如果走进戴颖的宿舍,大多数都会感叹一句:她真是活在上个世纪的现代人。梳妆台上,尽是民国脂粉、发簪胸针;衣柜里,都是旗袍、洋装,还有些是昆曲戏服。
“女红”这个词对90后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可出生于1991年的戴颖却是个“女红”高手,针线、纺织、刺绣、缝纫都会。“衣柜里有一半的衣服都是我自己做的,我喜欢以前的服饰,那是一份优雅的美。”宿舍里没有缝纫机,戴颖一般都在常熟家里做衣服,“先要设计,然后打板、裁剪、缝纫,如果是戏服,还得绣花,因为机器绣的太丑。”
对于戴颖来说,会做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手里的阳伞是自己做的,耳垂上的耳钉也是自己做的。
“淑女就应该是以裙装示人,我从小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穿着洋装或旗袍游走在校园中,少不了招致怀疑和吐槽,“但这是我对美的认识,我只穿我觉得美的衣服,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戴颖说,自己并不局限民国服饰,只是追求当年那种原创服装的美声音。
宿管阿姨:她是我们这栋宿舍楼的“女神”,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张爱玲在世,是不是就是她这副模样。
室友:她是个真性情、不虚伪的人,虽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我们相处融洽。我们能理解她坚持的那些,理解她对民国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自评:南大是个特别宽容的学校,这里的老师、同学都能接纳我。坚持这样的装扮,也有人会叫我“奇葩”,但我觉得我没有做错事情,不应该去迎合别人的评判。
“旗袍女神”不过是“校园奇葩”
她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也是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因为一年 365天,她均是旗袍、洋装着身,摇曳在现代建筑间,绰约生姿,引人注目之余也引来争议。现在,因为一部自己的“微电影”,戴颖突然又“红”了。
冬夏春秋,裙裾飘飘,“旗袍女神”在大学校园里的“穿越”式存在,注定了会收获少见多怪的“奇葩”化评价。好在,坚持“不迎合别人评判”的戴颖,自当明白“有舍才有得”——既然做了“只穿自己觉得美的衣服”的“旗袍女神”,就不去过于在意别人的感观和说法。
“旗袍女神”如果仅仅只有“爱穿旗袍”的一面,那与曾经大摆“S造型”的“芙蓉姐姐”,便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所以,媒体在报道“旗袍姐姐”的另类穿着时,还以较多篇幅介绍了其“才女”“淑女”的才艺衬照。如此一来,到底是“旗袍女神”炒作了她所主演的“微电影”,还是“文艺天赋”抬高了她的“女神形象”,就变得扑朔迷离、见仁见智。即使一些看客还是难改“奇葩”印象,至少也是一朵“高素质的奇葩”了。
不过我想,就像象牙塔里的爱情,往往逃不过“炫烂而始,无疾而终”,南大文学院的这位“旗袍女神”,尽管今日义无反顾地坚持着她的“个性之美”,但却终究不能忽略“特定环境”的“特殊张扬”。倘若换了将来毕业之后、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她的这种“旗袍情结”,要是还能毫不走样地肆意坚守,那才真正称得上是“女神级”的“爱衣如命”了。
我真的以为,“旗袍女神”不过是“校园奇葩”。正是因为有着大学校园这样的独特氛围和包容环境,这朵“校园奇葩”的突兀存在,才可以相对安稳地“我行我素”。这倒并不是说,现实语境中必定容不下一位“旗袍女神”,而是讲,进入了“柴米油盐”的俗世生活,“求同存异”的个性展示,显然就与菁菁校园里有了天壤之别。这不仅仅是“人以群分”的简单规束,有时更是融入团队、拓展交往的“必要自律”。很难想象,现实中的我们,假如与“旗袍女神”这样的人物离得太近,招致外界怀疑和吐槽的,恐怕就不只是“女神”本人了吧。
校园里的宽容和包容,未必等于现实社会的复制与粘贴。“旗袍女神”作为一朵“校园奇葩”,不管褒义贬义,都还无妨“我自岿然不动”。然而,一旦踏入了现实社会,在许多方面,就很难做到由着性子的“极端表现”。一年 365天的“奇葩化穿着”,校园里或许会被称作“风景线”,到了“外头”会是怎样的议论,你试试?
是不是可以这么来概括:“女神”欲无恙,“奇葩”长校园。
旗袍女神不是行为艺术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看到《花样年华》中的曼妙身姿在校园里典雅地缓步走过的话,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刹那的穿越,也能让人感到非常的优雅悦目。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突然想到了黑龙江大学内的“雷锋侠”薛飞。这个薛飞在校园里总是头戴红星雷锋棉帽,身穿老式绿军装,外挂红色拖地披风,面饰黑墨镜,在校园内拣拾垃圾、帮同学取送快递、提开水壶,做种种好事。薛飞的雷锋装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雷锋精神,一起来做好人好事。但旗袍女神的情况则有些不同,笔者并不认为她是在作秀、是在为了炒作自己,是在为了让自己出名。
因为那些作秀、炒作的人往往都是没有持之以恒精神的人,其所作所为也更多的只是追求一次性的新闻轰动效应。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戴颖是确实喜欢民国风、确实是一个旗袍控,不然也不会去学女红、不会去写40万字的民国小说,更不会去自己拍摄一部民国电影。
所以,她的走红并不意外,他人也不要觉得眼红。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也是给心灵纯净的人的。对于其个人的民国情结,我们应当予以赞赏和支持。毕竟,要长年累月地坚持一种理想,并且用行动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启示与思考】
穿着一件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紫色伞裙,黑发以丝带轻挽,头发的纹理正是民国款“手推波纹”。这副装扮的戴颖,毫不扭捏,阳光下,亭亭玉立。她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也是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因为一年到头,她均是旗袍、洋装着身。
365天的复古范儿,是“校园奇葩”还是“高调炒作”,各种说法甚嚣尘上。但以己度人的猜测,大抵是诛心之论,仅凭一点——针线、纺织、刺绣、缝纫都会,衣柜中一半衣服出自自己之手——这样的生存技能或居家本领,恐怕要令更多年轻人难望项背。当然,她是南大的“女神”,更是一个鲜活的女生。穿什么衣服,旗袍或者短裙,只要无伤风化,都是个人选择的自由。
旗袍女生之所以引发公众热议,无非是两个道理使然:一是在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缺乏特立独行的勇气。也许很多人想穿旗袍,却未必有“穿出去”的勇气;又或者很多人有穿一次的胆量,却因为害怕流言蜚语而不好意思成天腻着心爱的旗袍;二是我们不希望大学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流水线,因此更希望这是一个能彰显价值、宽容思想的地方。一切不过是“同学”私人的偏好而已——无碍他人,无碍公益。
大学,是造梦最多的地方,每名学子都怀揣理想,追求梦想,一个女生用她的行动去追寻自己梦想,打破了人们的条框思维,也许这就是我们教育应该寻找的突破点。旗袍女生的“走红”,与复古并没有关系,而是我们内心追求美好的力量,还有没有胆识走到人群中秀一场?生活就是舞台,每日演绎精彩。匆忙而模糊的面孔,往往令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心在何处”,一袭脱俗的旗袍,在灰色的日子中摇曳出另一种色彩,谁说这不是对生活最好的姿态和追求?
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6/7110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