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请给农民工更多人文关怀

2013年04月26日 22:50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在不断加大城市化建设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已经无法离开农民工,可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却从来没有被城市人所重视,他们生活在社会最低层,为这个城市服务,是这个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可却在鄙视的眼神中默默地奉献着,同样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员,被农民工称为“城里人”的主人们,是不是应该以更大的包容和关怀去尊敬和爱戴农民工。

【事件简介】

“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位于汉口三金潭小区的一座厕所围墙上,竟然写着这样一段告示语,这让过往此地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情何以堪?

市民刘先生途经此地,发现小区外的一座厕所上写着如上标语,他觉得这是对农民工的歧视,致电本报热线85777777,希望记者了解情况。

记者来到这个引发争议的厕所门前,灰色墙面上,的确用红色的大字写着“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字样。在厕所旁,有一栋外表光鲜的两层高居民楼。

该楼业主是一名婆婆,她承认厕所上的标语是她所写。她说附近一些厂房是她修建的,这个厕所也是她修建的,主要为了方便附近厂房的员工使用,一般每人如厕一次收费一元,有时候也不收。由于这一带外来农民工较多,常来这里上厕所,把厕所卫生弄得很脏,才写下这样的告示。

她称,写上这个标语只是想“警示”一下农民工,并无歧视他们的用意。至于罚款200元,也从未实施过。

记者来到附近水泥搅拌厂,几位正在干活的外地工人表示,他们厂房有厕所,很少有人绕远去那边上厕所。“我们根本不像他们说的那样。”一位干活的工人委屈地说,“那间厕所本来就又脏又旧,不是因为我们才变成那样的。”

但也有生活在附近的人有不同声音。一家厂房的员工肖女士就说,的确有些人素质不高,常常把厕所弄得很脏。

路过此地的市民洪先生表示,上厕所时看这个标语后,心里很惊诧,“怎么能按身份来使用厕所呢?”

有市民建议,如果改成“农民工朋友,希望我们携手维护公厕环境”等委婉字眼提醒,会让人更容易接受。 

【历史回顾】

请少一些冷漠的“洁癖”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新闻了。拒绝农民工入内的公厕管理者或所有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嫌一部分人弄脏了厕所,又或者嫌有人把公共厕所当成了免费澡堂。对承担打扫任务或者水电成本的人来说,这样的顾虑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既然是面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却独独用红色标语的形式,拒绝一部分人入内,那这种歧视给他人带去的难堪,照见的唯有拒绝者的自私和冷漠…【详细

 

【事件结果】

厕所刷标语禁民工如厕 回应称绝无歧视之意

“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位于汉口三金潭小区的一座厕所围墙上,写着这样一段告示语。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

一连两天,新浪、腾讯、凤凰等数十家门户网站纷纷转发,网络转发数达1万多次,共有6万多网友跟帖评论;包括人民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羊城晚报、财经网等全国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纷纷跟进,给予关注。

报道中当事人的儿子杨先生致电本报热线解释道,这座厕所是私人修建,并不是公共厕所。由于卫生情况堪忧,只想借标语“警示”一下外来人员,并没有歧视民工的用意。

昨天,当事婆婆的儿子杨先生致电晨报热线85777777说,这座厕所是与周围厂房一起修建的,已有6年时间。主要为方便厂房里的员工使用,并非公共厕所。前两年,汉口石桥附近的工厂拆迁后,不少工厂都搬到了这里,随之而来的还有几千名农民工。这间仅供百人使用的厕所突然变成几千人使用,变得又脏又乱,有时连脚都下不去,尤其到了夏天,味道臭不可闻。“我家就在旁边,连窗户都不敢开。”

“有些外来人员上厕所,把报纸弄得到处都是,大小便弄在便池外面,还让别人怎么用?”杨先生说,此前一天清扫一次就可以维持干净,自从这间厕所被大量外来人员使用后,一天打扫三四次也于事无补。除了卫生情况令人堪忧,原先那些厂房工人的如厕也成了大问题。

为了防止这些外来人员使用厕所,他们在男女厕所的入口处分别安装了铁门,如今男厕所的门还在,只是锁坏了,但女厕所连门也被下走了。杨先生说,他们写下这个标语也属无奈之举,只是想警示一下外来人员,绝对没有歧视民工的用意,至于罚款200元,更是绝对没有的事。他同时还表示,对于来此上厕所的人,也从未收取过任何费用。

新浪、腾讯、凤凰等门户网站纷纷对这则新闻进行了转发,网友们的转发和评论达到6万多次。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央视新闻、新华视点、财经网等全国多家知名媒体官方微博,都对这则新闻进行了跟进和关注。

网友回复中,不少人表示,自己就出生在农村,自己是农民父母养大的。民工进城辛辛苦苦地为城市建房子搞建设,最终却受到这样的对待,这种禁令在很大程度上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

尽管不少网友认为这段告示确实刺眼,但更多人则是理性地认为,不应将此事演变成身份的对立与冲突。

网友“维克托”说,有些外来农民工如厕时,可能存在不卫生情况,但并非所有外来农民工都如此。写标语者的初衷应该不是针对农民工,而是针对不讲卫生。因此,将此事演变成身份的对立与冲突,是过度演绎。

时评人乔志峰发表评论称,不必对“厕所民工禁止入内”口诛笔伐。他认为,“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确实有点雷人。不过,标语背后还有另一面,雷人标语的出现并非完全没有来由。雷人标语的制造者应该反思,那些不讲卫生不爱护厕所环境者亦需反省。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专家梅志罡表示,外来农民工兄弟姐妹众多,有部分人在上厕所时不讲卫生也是不可否认的事情。虽然这不能成为拒绝他们入内的理由,但外来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也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梅志罡指出,农村生活环境与城市环境有所不同,外来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城市居民应该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给与多一些理性引导;另一方面,外来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也应在与城市居民日常的互动、交流乃至碰撞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武汉晨报)

 

 

【延伸阅读】

@莫小米no听话:之前就在网上看到外地有一些农民工怕弄脏座位,上公交或地铁站着不坐,今天真的遇到一群农民工大叔,明明始发站有不少空座位,却全都站着。”这两天一条微博引起了众网友的关注,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为什么上地铁后不坐座位而选择站着?11月22日,沈阳晚报记者联系上网友“莫小米no听话”,她回想起地铁上遇到的那群农民工大叔依旧心里不是滋味…【详细

【宣讲家评论】

表面上看,厕所修建者拒绝农民工入厕是对自家环境“负责”,但这样的标语却毫无疑问让人感到了歧视。厕所修建在公共区域,就应该起到方便大家的作用,如果仅仅因为农民工“脏”,就拒绝入内,并没有说服力。这种简单的做法,体现出了对公共道德、社会价值的多重拷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读后令人振奋。

给农民工更多人文关怀,意味着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加设身处地为农民工着想。比如说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等。制定这些政策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确实地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不能拿“操场太小”、“没有塑胶跑道”之类的理由把打工子弟拦在学校门外。民盟中央在今年的提案中就建议,建立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经费。

给农民工更多人文关怀,就意味着国家将更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全国通用的农民工医保IC卡,医保管理部门凭IC卡号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农民工缴费和就诊记录,跟踪农民工参保和就诊情况,使农民工看病更加方便。

给农民工更多人文关怀,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比如,企业应转变思维方式,不能再把农民工看做廉价劳动力,而应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也许做到了这一点,困扰不少企业的“用工荒”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给农民工更多人文关怀,还意味着农民工权利将得到更多保障。比如,今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确认县级城市放开户籍登记,并首次将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范围拓展到地级市;要求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这些都说明,拆减户籍“藩篱”已走出重要一步。逐步剥离户籍制度与消费品分配和权益保障之间的联系,让农民工不仅成为城市的建设者,而且成为城市的主人,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人文关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扩大,一个城市越来越离不开农民工,而随着中国第一代因计划生育政策而产生的独生子女成长为社会的主要劳动人口,农民工的数量将不断地减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城市农民工会成为比高端白领还稀缺,到那里我们将会如何去寻找农民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6/711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