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副乡长擅离职守被免职拷问“官位”之价值

2013年04月26日 21:50

 

岗位意味着阵地,它要求各级官员都应当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你负责的主阵地丢了,主攻方向的任务没有完成,结果必然要拿你是问。为官必须做事,不做事就失去了官的本意;为官之要在恪尽职守,不守其职,不尽其责,其他方向拿分再多,也不应当被视为称职。“东方不亮西方亮”可以有,但用在为官做事上却不行。

近日,芦山县清仁乡副乡长杨成毅因其被免职原因及被免职后的表现而成为新闻人物和网络热点。

杨成毅被免职的原因很清楚:他是所在乡横溪村驻村干部、横溪村抗震救灾工作负责人。按照相关工作安排,23日下午,他应当在该村共星组物资发放点组织发放物资,但他不在现场。正因他的脱岗,造成了现场混乱以至出现“哄抢”现象,被县抗震救灾督察组抓了个正着。24日上午,他被免去副乡长职务。

关键时候不在岗位上,干什么去了?杨成毅称,他“当时正在带领人员冒着雨踏着泥泞的路,前往最远的永林组发放物资。”而永林组是距离村中心最远、最穷的组。于是,对他的被免职一事,网上给出了一片同情之声,纷纷为他喊冤,包括他的直接上级清仁乡的李强乡长;于是,就有网友对暗访组的免职决定大拍其砖,连芦山官方作出的回应也是:“合不合适不好说”;还有不少一些声音,竟呼吁为杨成毅平反恢复职务甚至予以升迁褒扬。

这一事件到底应怎么看?笔者以为大有必要弄清楚。因为这桩虽然发生在中国政府官员群体最底层的平日里往往不以为然的寻常事,却涉及到了做官与做事、做事与履职、有功与有过、感情与原则等若干“官位”价值问题的评判与定位,也给我们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富拷问意义的讨论话题。

实话实说,写这个话题,我的心里也是沉甸甸的。一个是因为,看着衣服上别着“党员志愿者”的袖章,整个眼睛都肿胀不堪,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音也极为嘶哑、年龄47岁的杨成毅,听着他“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洗过澡,没有回过家,今天下午才第一次吃到了米饭”的表白,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本能地反应出了一种不忍。再一个是因为,“连着几天没有怎么睡觉的他听到免职通知后,不但不发牢骚,反而提出继续参与救灾的请求”,仍然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说“官位子不要紧,只要能服务就好”。这种顾全大局、服从大局的姿态,体现出了大灾大难中一缕闪亮的精神之光。

然而,毋庸置疑,杨成毅失职了。有两点他自己并不辩白亦无可辩白:其一,发放物资时,他不在共星组的岗位上,而是去了永林组,以致自己的“责任田”出了乱子。其二,作为横溪村救灾工作总负责人,他固然有着从全局出发决定另去永林组的权力,但他在离开岗位时,理应先把工作交接好后再离开。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或没有想到应这样做,以致一种他在场有可能避免的“混乱”和“哄抢”现象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岗位意味着阵地。大灾大难面前的“官位”,意味着比平日更重的责任,它要求各级官员都应当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你负责的主阵地丢了,主攻方向的任务没有完成,对整个战场的后果不可想象,结果必然要拿你是问。尽管,杨成毅去了永林组,换个角度思考,也有着负责任的表现,他自己也有着“我尽了力了”的“坦然”。但是,战场法则告诉人们,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感情不能代替原则,其他方向的有功,决不应当成为丢失“主阵地”的原谅理由。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横溪村共星组是全乡矛盾最严重的村子,“主要是他们几个大家族,一直有矛盾,不好做工作,杨成毅分到了最难做工作的村组,就算杨成毅不走,那几个家族也闹矛盾。”(清仁乡党委书记彭清翔语)杨成毅作为上级委派的政府官员,理应事先预见到自己在关键时刻离开岗位可能发生的问题、甚至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也理应未雨绸缪、工作关口前移,把自己离开该组的工作建立在事先有备、早有安排的基础上。然而,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受灾群众就物资发放提出异议后,杨成毅离开了该工作点”。是工作缺乏预见?还是故意躲事避事?眼下媒体的报道均没有说,但这却是剖析该事件一个不应被忽视的要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暗访组在关键时期敢于较真,因杨成毅擅离职守而免去其副乡长职务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副乡长到底该不该被免职,相信这事在已经掀起的舆论波涛推涌下,最终会有个的结果,人们拭目以待。但这件事却给了各级官员一个“做官”真谛的思考,这就是:为官必须做事,不做事就失去了官的本意;为官之要在恪尽职守,不守其职,不尽其责,其他方向拿分再多,也不应当被视为称职。“东方不亮西方亮”可以有,但用在为官做事上却不行。你一定可以去做一个好人,但却不一定能去做一个好官。因为官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既要做事、会做事、能做成事的能力,还有会解决问题、确保岗位不出事的真本事。

古语有云:“为官避事平生耻”。模范领导干部范匡夫对这则官铭,有个具体的解读:“当领导的不仅要办好事、干实事,而且要敢于管坏事。”为群众办好事,上级高兴,群众满意,皆大欢喜;干实事,尽管出力流汗,却得人心,群众喜欢。但作为政府官员,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同时还要“敢于管坏事”。管坏事,最外化的表征就是迎难而上,不躲事不避事,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唱黑脸、能够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矛盾问题,最能体现党性、体现魄力、推动发展。图省心、怕费事,临阵脱逃,或者出于别的什么考虑,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不可能真正干成为人民所期待的实事,也不可能干出让群众满意、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好事。

显然,在一点上,杨成毅副乡长思考是不够的,以致跌了眼镜。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事物本身。相信,这件事所带来的冲击波,绝不会也不应当就此打住。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6/7112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