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想去灾区先登记”——看日本救灾志愿者如何实现组织化
2013年04月26日 21:39
“4•20”芦山地震发生以来,大批志愿者赶往灾区救援,但志愿者过多和活动无序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作为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的志愿者救灾活动有比较长的历史。该国为何能够实现志愿者的组织化,进而大规模开展志愿活动?这与其规范的管理体制以及配套体系的建设大有关系。
(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以来,大批志愿者赶往灾区救援)
志愿者团体成功实现组织化
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国约有130万名志愿者参加了救灾活动。与政府机构因行动迟缓受到批评相比,志愿者参与救灾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这一年也被称为日本的“志愿者元年”。
1995年7月17日,在一些大企业的社长、媒体、教育界人士和前政府官员的倡导下,“灾害救援志愿者推进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对希望参加救灾的志愿者举办讲座,日常培训救灾志愿者,并培养志愿者带头人和进行志愿者登记等。
当年12月,日本政府还修改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在法律上首次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建设有利于志愿者开展救灾活动的环境。1998年12月,日本又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松散的志愿者团体实现了组织化。
组织化管理为引导志愿者合理救灾奠定了基础。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国共有118万人参加了志愿活动。尽管也有媒体报道志愿者增加了麻烦,但志愿活动总体低调、有序、有效。
“灾害志愿者中心”统筹指挥
在日本的救灾活动中,协调和组织志愿者的中枢机构是灾害志愿者中心。灾害志愿者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灾区的需求,有时候是通过向灾民发放调查问卷,有时还派遣机动的摩托车队,直接听取灾民的意见。之后,灾害志愿者中心会配合灾民的需求,协调派遣志愿者。
志愿者进入灾区前,必须先了解灾区状况、准备必要物品、上志愿者保险。同时,灾害志愿者中心会为志愿者准备必要的地图和工具,并对志愿者在灾区的吃、住、行等进行规划。志愿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要将活动结果、关注到的情况、居民的需求等报告灾害志愿者中心,以有利于今后开展活动。
(在日本,志愿者参与救灾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
灾害志愿者中心的另一项工作是负责接收志愿者,从而在发生灾害时能够顺利输送志愿者到受灾当地开展救灾活动。灾害志愿者中心是出现灾害时顺利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基地。
2004年10月20日,京都府遭受23号台风袭击后,决定设立常设的灾害志愿者中心,各地竞相效仿。作为常设机构,灾害志愿者中心很多都是公设民营的形态,以保证权威性。
志愿者配套制度支持
日本能够大量开展志愿者活动,与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有很大关系。在日本,政府的组织机构中有专门管理志愿者的部门,一旦有需要,所有的志愿者都要先到这个部门报到,听候调遣,决不允许擅自行动。志愿者组织应该在相关部门登记,一旦有需要,这些登记了的志愿者组织可以优先进入灾区。
另外,现场维持秩序人员(警察、武警和军队)对不听指挥的人员和车辆具有强制排除的权力,也保证了志愿者工作有序进行。
为鼓励民众参与救灾,日本还建立了志愿者休假制度。参与志愿活动的公务员和企业职员可享受带薪休假;教育部门为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大开方便之门,规定其可享受折合学分、减免学费等优惠。对于志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人身危险,很多团体也将提供配套的保险。
当然日本的志愿者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阪神大地震时,约有70%的人是首次参加志愿者活动,志愿者与灾民,以及志愿者之间存在摩擦。而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兵库县西宫市议会议员今村岳司在自己的博客上指出,志愿者“是带着观光心情来的”,“没发挥任何作用”,“只是乐于获得别人的感谢”,“志愿者吃了灾民应该吃的食物,喝了灾民应该喝的水,睡在灾民应该睡的地方”。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吸取教训。
民间团体发挥重要作用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志愿者和民间团体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大量志愿者赴灾区参与救灾,民间团体募集物资和赈灾款,为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很大贡献。
(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密切合作保证志愿者能够有效参与救灾)
地震灾害发生后,民间团体首先会向政府部门了解灾区具体需求,然后再展开有针对性的救援活动。一方面,政府会主动利用网络公布灾情、所需救灾物资和征集志愿者等信息;另一方面,民间团体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了解所需物资和志愿者数量,然后再征集、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民间企业也是先向政府了解灾区需求,再将物资运往灾区。
日本有大量能够组织志愿活动的民间团体,其作用不可忽视。正因政府和民间团体密切合作,志愿者才能有效参与救灾和重建。(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6/7112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