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禁差生报考根源在于英语教育应试思维
2013年04月27日 09:47内蒙古科技大学,先是禁止“分低差生”再考四级,而后又在报名截止前夕临时变卦“解禁”,朝令夕改,无视考试严肃性和学生合法权利。四六级考试乱象层出不穷,有关部门也曾出手治理,却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更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所高校,似乎都对此讳莫如深,暧昧的态度在无形中助长了猫腻滋生。(4月26日《人民日报》)
应试教育思维从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到大学教育,暴露出了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改革紧迫性。类似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禁止“差生”报考四级英语考证的做法,在其它高校也并不少见。此种做法,让学生参加考试的成本提高,也给代考机构带来了不少商机,如此,既侵犯了学生参加考证的权利,又给大学应试教育体制敲响了警钟。
正因为英语等级证书既可作为持有者英语能力水平的权威性证明;又可为各地各单位对其所用人才的英语水平提供一个公正、统一的评价尺度。学生应考的积极性更多的来源于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而在日后工作中,工作英语与考证英语的差别,也有可能使得英语等级证书如同毕业证一样,成了就业“敲门砖”,在实际能力体现中,有证并不等于英语的水平就一定有多高。
高校评估与英语考级通过率绑架,使得英语等级考试偏离正轨。教育行政评估,只是考核高校教学水平的依据之一,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整体表现和口碑其实往往在评估时被忽略。内蒙古科技大学先禁后放的做法,无疑是在英语等级报考的时候耍花招,既不想留下禁令口实,又让学生措手不及,从而保证通过率。英语考级通过率只是数据,并不代表真实水平,而真正提高英语相对薄弱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在教育方法上下功夫,不去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而去动其它歪脑筋,显然不应该是高校应该做的事情。
应试教育的弊端往往体现在学生实际能力的表现并不一定如意。实践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为考证而考出来的证书的“含金量”是值得质疑的,其通过率也很难体现高校的真实水平。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7/7112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