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维护环境利益 建设生态文明
2013年04月28日 11:10
谈到利益,人们首先会想到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其实,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来说,维护环境利益历来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环境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尤其是对资本主义无情而深刻的批判中显然有这方面的思想。人有环境需要。比如,人需要饮用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发展经济需要开发利用能源资源;人还有对大自然的审美需要,等等。和动植物一样,人是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人类生活需要一定的热、光照、温度,假若这些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人就一天都无法照旧生存下去。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有着自然的需要与机能,人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自然的东西纳入到自身,变成人的一部分,从而也就将自然的本质变成了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人的理性、精神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并且把人的本质全部建立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之上,这些观点是对唯心论宗教投以致命的一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自然人”的思想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只有在人的社会关系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本质的构成部分,如果孤立地去谈人的自然属性,则必然会将人贬低为动物。
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谈论人的自然属性,这样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环境需要、环境利益的科学概念。为了满足个人的环境需要,人需要结成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联合起来进行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产品的生产。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笔者认为,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环境需要,就是环境利益。满足人的环境需要、维护人的环境利益是一切社会生产的重要目的之一。呼吸新鲜空气、喝清洁的水、吃安全的食物,这是人的基本需要,必须优先得到满足和确保。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环境生态需要及利益。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消费者,人类社会间接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能量,比如粮食、衣物、房屋、各种生活日用品等,这样,才能保持和延续再生劳动力。自然环境是个人、民族和社会获取生存发展空间的依托。人必须以外部自然为“欲望对象”来维持、延续自己的生命。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自然环境越优越,自然力对劳动的帮助越大,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就越有利,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和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
自然界具有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精神需要的属性。自然会给人类带来美的陶冶,给审美主体以生生不息生命精神的体验,触发审美主体的心智灵感,她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无价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和对自然的情感依恋。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所体现出来的生机是人的审美感受的源泉。人总是欣赏、赞美自然的崇高。大自然经常会触发人类产生从感官到高层心理精神追求的活动。自然物象中蕴藏的生命精神,与人祈望的精神品质可以形成审美的共鸣,给人带来精神启迪,激发人的精神追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升华审美观念,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美的创造。丰富多彩、生机勃发的大自然赋予人类创造发明、哲学艺术发展、健康养生等取之不尽的源泉。
如同着眼物质生活需要,进行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为物质文明,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们的经济利益;着眼文化生活需要,进行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为精神文明,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们的文化利益一样,生态文明则是着眼环境需要,进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们的环境利益。环境需要、环境利益与生态文明是相对应的概念。有了环境需要,才有生态文明的建设,于是有了环境利益的公平享有和分配。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因而社会生产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还有其他方面的建设。比如,人还有环境需要,所以社会生产还包括生态产品的生产、生态保护与建设,其成果则表现为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先进生产力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要求,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追寻。其艰巨的任务和使命也给领导者、建设者们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利益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幸福指数。要加强人与自然环境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水平,使人们懂得什么是环境利益、怎样维护和实现环境利益。公民自身要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呵护爱护自然环境,自觉行动起来,汇成更大社会力量,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做一名生态文明必将大放异彩的21世纪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新公民。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8/7113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