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不断线”的中国好人—芦山抗震救灾断想
2013年04月29日 23:14
面对灾难,人人都有畏惧,灾难来临时,我们需要许多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好人。实现中国梦,更需要能够给予他人以关爱的“不断线”的中国好人。
芦山抗震救灾,两个人的面孔和身影尤其引人关注。
一个在救灾现场,名叫廖智,舞蹈女教师。她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腿,灾难没有击垮她,她戴着假肢依旧舞蹈。如今,她奔赴救灾一线,当了一名志愿者,戴着假肢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媒体采访时,她说,希望能让她能安心做事。
一个在遥远的新疆乌鲁木齐,姓名不为人知,以乞讨为生的男子。在红山体育馆设立的捐款点,他一次捐出乞讨两个月所得1003元。他把手中的布袋子放在桌上,从里面拿出一沓一毛、五毛、一块的钱。
——在人们眼里,她和他,这广袤地域中的一南一北,这芸芸众生中的一男一女,都是好人。
懂得感恩的人是好人,舞蹈女教师廖智,用当志愿者的行动感恩和回报人们5年前对她的救助。
心中有他人的是好人,那位姓名不为人知的中年男子,用捐助表达爱心,足以证明:在爱心词典里,没有“乞丐”一词。
其实,从古至今,“中国好人”绵延不绝。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彰显以程婴为首的一群古代英雄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忠大义、舍生取义、不屈不挠、敢于献身的精神。程婴以及那群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都是好人。
如果定位于不分地域的偌大中国,如果定位于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好人”依然绵延不绝。市场经济条件下,看重物质利益并不可耻,但重视精神追求、彰显精神价值的“中国好人”显得弥足珍贵。令人欣慰的是,30多年来,“中国好人”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宽阔的地方或狭窄的地方都能发芽。草出生的时候,抱紧身体,宛如一根针,像在对土地恳求:我不会占太多地方。而当它长成一片片绿荫时,人们蓦然发觉,受惠于它的已经很多很多。
好人就是把自己看得小小的,而把他人看得大大的。1988年南方那场特大洪灾中,湖北嘉鱼。当铺天盖地的洪水袭来时,一对年轻夫妇在激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夫妇俩都不会游泳,求生的本能让两人死死地抱住了那棵救命的小树。洪水持续暴涨,他俩拼死地往上爬。终于,幼嫩的树干再也无力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点点朝水面弯下来,弯下来。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没等丈夫回过神儿来,妻子已经从容地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湍急的洪流之中。
这凄美的放手,有对丈夫的爱,更有对孩子们的爱——丈夫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妻子,更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好人能把自己的牺牲看得稀松平常,而把别人的灾难高高举过头顶。2008年初,正是农历丁亥年关的时候,老天爷昏了头,把一场罕见的大雪错降到了防冻措施脆弱的南方。立春了,南方的情形仍不见好转。在年味渐浓的北方农家小院,一位名叫宋志永的35岁农民坐不住了,他和另外12位农民一起,租来一辆面包车,带上自备的锹、镐等工具,宋志永随身带上4万元钱,在年三十下午朝着湖南长沙出发了。
新闻媒体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抗灾小分队。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自发到千里之外救灾?朴实的农民回答:“我们是替家乡人民来还债的——32年前,我们的家乡遭了灾,全国人民给予了我们无私的援助;现在,南方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灾情,我们怎么能坐得住啊!”他们来自唐山,那个因灾难而闻名的地方。
说到底,好人就是一句话:付出一片真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两岁的女孩秦玲玲发烧住进了市儿童医院。大地震袭来,陪床的妈妈顿时被坍塌下的楼板夺取了性命。小女孩儿和两位阿姨被压埋在废墟下。一开始,她不停苦闹着要妈妈要妈妈,很快就哭不动了——口渴呀!两位阿姨轮流抱着她,见孩子实在渴得要命,便试着往她嘴里滴了些尿液。可小玲玲怎么也不肯咽下去,全都吐出来了。一位阿姨伤心地说,这孩子怕是保不住命了,哪怕有一滴水润润孩子可怜的嘴唇也好啊!突然间,这位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当即俯下身子,给小玲玲喂了一点唾沫,另一位阿姨也在冒烟的口腔中艰难积存了一点唾沫喂给了孩子……60多个小时过去了,3人全部得救。
从那以后,吃过两个人唾沫的秦玲玲改名为秦沫沫,为的是记住那种比乳汁更伟大的喂哺和恩情。
灾难来临时,我们才真正发现:中国好人从来不断线。感恩的志愿者、捐款的乞讨者、放手的妻子、救灾的农民、给孩子喂唾沫的阿姨,他们一个个都是好人。
灾难来了,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中国好人用言行告诉我们,灾难再大也大不过一只拳头——人心里想着它大,这灾难就大;想着它小,这灾难也就小。
大难大灾,无数的中国好人使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而平时又有多少中国好人默默坚守在工作的岗位上,没有镜头对准他们,他们凭着做人的良知执着地践行着信念。这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深厚基础和依靠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429/711497.shtml